走在蒙特利尔最繁华的商业大街圣凯瑟琳大街上,看到一家家的中餐厅,其中有一家包子铺,窗口的菜单显示价格公道,值得一试。一笼灌汤包十个,比上海小笼包块头大多了,皮薄馅大,才十加元。而温哥华遇到过两个大包子便要9.5元,实在是抢钱啊!
我们进去的时候才11:00多,不到午餐时间,客人尚不多。只见一华人小哥在和一个“洋贵妃”吃包子,华人小哥在给她倒包子蘸料,那一丝不苟样着实把“洋贵妃”迷住了。敢情请吃包子成了展示软实力、俘获芳心的手段。
有意思的是跑堂的不仅仅有华人女生,还有一金发小哥。老外在华人餐厅跑堂,这在温哥华还闻所未闻。温哥华虽然也族裔众多,但处处有一种无形的种族隔离网——华人只跟华人做生意、交朋友;印度人只跟印度人做生意、交朋友;而白人几乎不会去华人餐厅或印度人餐厅打工。
这金发小哥不仅眼底下到处是活儿,腿脚极其麻利,而且那擦桌子叫一个细啊!左一遍、右一遍,横一遍、竖一遍。看似他很享受这份工作。这样的员工,哪个老板不喜欢?
没坐下多久,开始点餐,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客人,基本全是老外。
我们点了酸辣汤、酸辣瓜条、凉拌海带丝儿,每个四加元多,在这样寸土寸金的商业街上,这价格碾压北上广的价格了。
还叫了一笼鲜肉灌汤包、一笼鸡肉蘑菇灌汤包。小菜精致、包子地道、酸辣汤也够味,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周末跟家人从部队的家中赶往城里,吃小笼包喝辣汤,简直是奢侈饕餮大宴!
还在吃着,门口已经排起了队伍,等待着里面翻台。网上的谷歌评语有人写道,到了冬天,蒙特利尔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即便如此,这家包子铺仍然会有人排着长队,耐心等待进入。法裔加拿大人对中华料理如此钟情,在温哥华还从未听闻!莫非是我孤陋寡闻?
又一桌吃完了、埋单了,金发小哥飞也似地扑上去收拾。因为这包子铺翻台很快,老板就需要这样勤快的服务生。不知道的,还会以为这包子铺是他开的呢,要不怎么会那么卖力呢?
从美国到加拿大,从纽约到温哥华,在华人饭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敬业的服务生。
由此我想到看过的一则报道,全世界多个国家评比,员工对工作忠诚度最低的是中国。我也确实有同感,因为在中国的大环境下,你没法效忠于雇主——天天上演《甄嬛传》,谁都要时时刻刻如履薄冰:表现太差会被淘汰,表现太突出则过高人愈妒,老板欣赏但未必主管认同,抱主管大腿抱紧了又要遭同事挤兑,所以最好不哼不哈、不温不火,混一个月工资是一个月工资。
更有意思的是,专为展示给客人观(监)赏(视)的透明玻璃后的厨房,还有一外国模样的小哥在和面。我的天,我还不会和面呢!包包子、饺子、韭菜盒子,和面是关键,需要无数次尝试、无数次失败,才能逐渐积累起经验。不过,我已经放弃了。
跟跑堂的华人女生粗聊几句,这个后厨外国小哥是新来的移民,刚来这里找工作时候还什么都不会,是来了以后才培训学会了和面、包包子的技术。
吃饱喝足后,手机上搜了搜这家包子铺的信息,居然还是家传奇名店——创始人是一对来自中国北方的夫妻,上世纪90年代初期移民加拿大、落地蒙特利尔,没多久开了包子铺,久而久之,口碑相传,上了报纸,现如今居然已经开了多家分店了。
这也就是说,对于移民,不一定非要去做IT,做科研,做金融,因为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即便你会包包子,那也是实打实的一门绝技。
反思了自己走过的轨迹——我还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我能干好的事儿,能干好的人有的是。我出过书,如今不再执著;别人总夸我文笔好,但是不能当饭吃。我这教书的活儿,人家给我,也可以给别人;老天每次垂青我以机会,都不是我的本事招来的,而是天上降下来的馅饼而已。契机缺失,乃是默认常态;契机来临了,方应该受宠若惊、好好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