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用语前仆后继,几天不上网学习一下,很快就有跟不上形势的感觉。中国一朋友说要给我补补课。
比如,内卷,过于愚笨花很长时间才搞清啥回事,想想身边大概没有过分内卷,体会不够深刻。
再比如,鸡娃,我对朋友说这我懂,朋友说:请解释一下。
我发了一张图,非常谦虚地问:
鸡娃是不是这个样子?
朋友半天没吭声,估计对我这精确的答案佩服得五体投地,找不出一个词来夸我。
许久,朋友发声了:你上的图是美国鸡娃,中国鸡娃正确的解释为...
大学朋友给我看了他女儿的每天安排,他女儿与我儿子差不多同一年级:周一钢琴课、周二奥数课、周三网球课、周四画画课、周五书法课、周末游泳课和英语课。
我说实在汗颜,感觉我整天在放羊啊;他说,
他也不想这么做,孩子累,家长也累,孩子苦,家长陪绑更苦。
我的这位朋友在大学时人称“数理之王”,如今拿着女儿的小学奥数题不知所措。因为这些题可以用代数或者微积分迎刃而解,但小学生的数学手段有限。
大概所有的家长这么鸡娃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孩子,爸妈这是为了你好!
脑子里刷刷刷跑过几条口号: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多考一分,干掉千人??
我不由得感慨: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们所言的快乐教育在哪里?没有人给我答案…
不过,从网上我看到了这段话:“从1988年中国获得奥林匹克数学金牌奖的小孩是148个。现在还从事数学研究的,只有6个。那么从1988年开始,美国获得国际奥林匹克数学金牌的小孩108个,除了3个早亡之外(一个车祸死的,两个病死的之外) ,其他剩余的105个都在研究数学,这就是兴趣和逼迫的不一样。”
少年苦则国苦,少年乐则国乐!救救孩子!
脑补一下这样的场景:
牛顿刚刚在苹果树下躺下,忽听得妈妈大喊:牛顿,该弹琴了!
阿基米德刚刚浸泡在浴缸里,妈妈推门进来:你看看,浴缸里放这么多的水,浪费水不说,还把地板都搞湿了,快起来!
诺贝尔刚刚划着火柴准备点火,妈妈端着一盆凉水倾盆而下,眼中怒焰四溢:炸死了弟弟,你还想炸死全家么?
…
如果上面的场景成为现实的活,很多的创世纪的异想天开就这么被扼杀在摇篮中...
我是个晒娃狂魔,大流行病来了,整整一年多时间,由于疫情,娃被禁锢在家庭的范围中,每天在家上网课,我也每天疲于学校事物,明显晒得比较少,于是,朋友们说想看看娃们这一年做了什么。这是
典型的娃在妈妈的朋友圈中长大了。
我也很喜欢看朋友们晒娃,因为这说明了父母在关注娃娃的成长,同时,也可以彼此借鉴。
说来惭愧,这一整年,光忙着学校的活儿,很少留时间给自己的娃,不过,发现,
少了老妈的“河东狮吼”,娃们成长得更加快乐,不经意间,老二在家吃吃睡睡已经高过我一个头,老三在越野跑和骑车中也甩我好几条街。
老三从小就是妈妈的小棉袄,疫情之下更是怜香惜玉,每次我从学校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他总是关切地问:今天学校怎么样?有没有皮皮鲁(家中暗号,意指顽皮的孩子)惹您生气?即使有气,看到孩子那关切的眼光,所有的烦恼都抛之脑后了。
老三关心学校和老师。有一次要进学校参加考试,他对我说:今天,我要去见我的老师了,
我想送老师一盆花,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听着他的话,我感动得无以复加,指着家中的盛开的盆花:随便挑, 随便挑啊~
学区最近大搞基建,初中部重新建一所新的学校,学区网站上征集学生作品。
老三是个校车控,在家上网课,对他来说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坐校车去学校,所以每个周末都会骑自行车去bus compound (校车大院)凝视那些校车。听说校车大院也要移至新的地址,怀旧之情油然而生,他说他要画一幅校车作品。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看他每天都沉浸在创作中,一幅一幅地画,进展缓慢,我也没太留意,最终成稿。
很快,他收到了学区的电子邮件,恭喜他的作品被选上,并邀请他与另外三个学生参加新校区的奠基典礼。他很开心,因为作为获奖学生,他有两名邀请名额,我和他爸爸也成了嘉宾。
那天,校董事会、即将离任的学监和继任的学监、学校和工会领导们、市领导们列席典礼。前几天一直下雨,奠基典礼的那天雨停了。
到了那里,才知道学生代表要发言,心里有些着急,还没有听老三在家里练习过发言,不知道会出什么洋相呢。
结果,看老三大大咧咧地第一个上台,站在继任学监为他拿着的话筒前,讲述了他获奖作品的创作过程,同时也不忘感谢即将离任的学监和学区交通部主任曾让他参观校车大院。
继任学监显然对老三的发言很感兴趣,他说:如何安置这些校车是他现在最大的问题,也许他会让老三一起参与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笑了。
倾听生命的声音
等到这些孩子们拿起铁锹动土后,乌云尽散,阳光普照,这些是我们学校的未来!
老二和老三在疫情期间养了一窝鸡,这些鸡成了他们疫情隔离期间最好的朋友。老三要参加一个“鸡也有聪明才智Chicken Got Talents”的视频比赛,老二用手机为他制作视频,几天来,兄弟俩一直合作这件事,最后提交作品。
他们的视频在网站上列为入选作品,由一年级的学生观看投票,虽然评选结果让他们有些失望,没有赢得100美金的大奖,但是,他们找到了差距,输得心服口服。
有一天,我刚到家,老二和老三就跑过汇报了:巧克力(母鸡之一)的腿不知怎么回事瘸了,需要病号饭--chicken soup鸡汤。这兄弟俩真的是爱鸡如姐妹了。不过,这种对小动物的爱心真的不是上上奥数能培养出来的。
曾看过一部影片
Still Alice《依然爱丽丝》,影片一开始,在一家彰显上流社会家庭生活的豪华餐厅里,爱丽丝的先生举杯敬酒,称爱丽丝为“我见过的最聪明、最美丽的女人”,并祝她50岁生日快乐!
那天出镜的有三个孩子中的两个:做律师的女儿和女婿、在医学院读书的儿子。的确,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教授爱丽丝(Alice)不仅美丽聪明,而且持家有方,整个学术界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随着电影叙事的展开,我们看到了得了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爱丽丝渐渐地失去了她曾为之奋斗和自豪的东西:课堂、工作...最后,同为哥大教授的丈夫忙于工作远离爱丽丝,两个她最喜欢的最引以为豪的律师女儿和医生儿子也因为工作繁忙无暇照顾母亲,
最后飞回家陪伴着她的竟是她平时觉得最丢人的没有上过大学的小女儿。
看完这部电影,说实在的,我挺受震撼的,总是在想,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如果当年罗大佑听从父母,世上多了一位平庸的医生,少了一个音乐“教父”;如果当年李安服从父母,世上多了一位普通的工程师,少了一个天才导演...尊重孩子的兴趣真的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有造化去追逐梦想,出人头地,当然可喜可贺,不过,这毕竟是少数;
如果孩子安安心心,自食其力,做个好公民,照顾好家人,不也可谓成功人士吗?
作为一位美国“鸡娃”母亲,我想说的是,
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超过我们的,所以,作为父母,我们所需的工作是陪伴着他们,让他们的身心全方位地健康成长,远离焦虑。焦虑的父母培养不出真正幸福的孩子。
培养而不是填鸭,引导而不是简单复制,如果你的孩子对学啥啥啥不感兴趣,
发发呆看看云也很不错,最令人痛心的是,压制孩子们自由的天性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新学年开始了,祝天底下父母少焦虑,祝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两年前,“鸡娃”视察学区校车大院;培养一个孩子是全村人的责任
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尊重原创;转载请留言与作者联系。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