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身上 你将看见那季节

读书笔记《Stoner》

-- 于我身上 你将看见那季节。

-- 我们就像黄叶,也会随风飘落;我们就像晚霞,终将溶于黑夜。

《Stoner》,是美国作家John Williams 1965年出版的小说。据说当时卖了不到2000册。

这本书21世纪初再版时,声誉鹊起,成为畅销书。这不仅仅是它的语言非常优美,还有它平静淡定的叙事。在社交媒体和民粹盛行的时代,我们已经忘记了冷静,真诚和理智的交流方式。但Williams写的太好了,他对着你的内心讲故事,温柔地打磨生活和苦难。让读者经常沉思,感慨,流泪。

斯通纳Stoner,是小说的主人公。一个出身于农场之家,本来应该一辈子在家务农的人。父亲听人介绍和推荐,于1910年,让19岁的他,上了密苏里大学的农学院。在大二的文学选修课上,被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打动,改入文学院,从此远离黄土地,过了一辈子象牙塔中的生活,恋爱,结婚,生子,读博,写书,教学,退休。在63岁的时候离世。

虽然写于1965年,这本书却不属于1960年代的美国 -- 那个越战和反越战,刺杀肯尼迪,马丁路德,披头士,阿波罗登月,性解放,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时代。

作者用极其冷静的描写讲述了斯通纳看似成功又像是失败的人生。主人公经历了一战,大萧条,二战,却依然故我,没受影响,不能不说,他平淡的人生,确是坚韧,正直,智慧,真心真意的,因而是成功的。

先说他的家庭和朋友。

他对妻子一见钟情,结婚后发现妻子深受禁欲主义影响,他们余生的多数时间都是自己独处。

他们有了自己的女儿。女儿小的时候,由斯通纳照顾,他们一起在书房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但女儿大一点之后,妻子便有意安排女儿的活动和时间,让父女疏离。女儿无声反抗按母亲的意愿生活,上大学后怀了自己不爱的同学的孩子,结婚并搬出家门,极少再回来。

他的两个读研究生时的朋友,一个叫Masters,参军死在了一战时的法国。他曾说过一句很通透的话:大学是庇护所,把险恶的世界关在了外面;而斯通纳是中西部的唐吉珂德,如果走出象牙塔,就会撞得遍体鳞伤却不知就里。另一个叫Finch,后来当了学院院长。两人平时并不怎么来往,关键时刻却出手相助,斯通纳临死时,两人都可能没有意识到彼此友谊的深厚。

再说他的工作。

那个在选修课上改变了他一生的文学教授Sloane, 在他硕士毕业后破例留他做教师。导师比学生更了解那是适合他的职业,因为热爱在骨子里。当斯通纳向Sloane询问是否在一战时应该报名参军时, 两岁丧父(死于南北战争中的夏罗战役)的Sloane 告诉他 “战争不只是杀死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它也会带走人们心中永远也回不来的东西。人会越杀越残忍,直到一切化为尘土。学者不应该被要求去毁掉他穷其一生要建造的东西。” 教授反复告诫斯通纳“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事情的重要意义”。战争中,Sloane看着空空的学校,长长的阵亡者名单,掩面哭泣。

后来的二战时期,斯通纳自己也是一名中年大学教师了,看着年轻的生命戗灭于战场,无限感慨。那时的他,已曾经沧海,懂得了他的恩师的悲怆。

另一个重要人物是Lomax, 文学系的系主任。他的得意门生投机取巧,夸夸其谈,在决定是否有资格继续博士学业时,被斯通纳否决。不管Lomax如何威胁,斯通纳都坚守底线,从此两人反目。Lomax此后再没有与斯通纳交谈过,并给他穿了一辈子小鞋。

还有斯通纳的红颜知己,Driscoll,斯通纳的同事和学生。Lomax 得知后,找到Finch, 说有人投诉,Driscoll的住处经常有各色人等造访,影响学校声誉,准备将她开除。这比针对斯通纳还恶毒。他终于明白了,在象牙塔和外面的世界之间,并没有真隔着一堵墙。校园,也是江湖。

而斯通纳本人,只是平静地对待生活工作中的不幸。妻子让他带孩子,他安排好课程下午赶回来;妻子不希望他在家,他晚上就去办公室。Lomax 要他教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安排最差的教室和授课时间表,一辈子不让他转成正教授,让同事甚至学生不敢接近他。。。读者都可能看不下去了,他却依然兢兢业业,置身事外。

63岁那一年,在他拒绝了Lomax强迫他下一年退休的要求后,发现自己得了癌症。医生希望他2、3天后接受手术,他则要求推迟到几周之后,因为觉得给Lomax找人代替他的时间太短,他要把课程安排妥当。接下来的两周时间,他竭尽全力安排自己离开前的一切。目的是,当他从学生们的视野中消失的时候,没有待解之难题。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我。一个人的品质,就在于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冷静地执行自己的心之所想。

手术以后病情并无改善。病床上弥留之际,他思考他的一生。看上去很失败: 家庭友情得非所愿;事业默默无闻; 梦想做正人君子,却发现时常要与人作对。

他自问,一生尽力,到底要的是什么?

他睁开眼睛,阳光明媚,花草芬芳,一群学生熙熙攘攘地经过。他出版的书,他指导的同事和学生的书,就在枕边的桌子上。他意识到,用失败来形容自己太不厚道,与他的人生也绝不匹配。他已真诚地做过自己,无憾于心。

虽然作品的出版时间,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情了。而故事发生的时间,距离今天更加遥远,在一百年前。我时常会与今天的状况相比较。比如贯穿小说始终的,强烈的反战意识。今天,战争的阴云,在世界的几个角落再一次地升腾,游荡,膨胀,令人痛心和担忧。还比如,故事中的与同事的婚外情,在当时保守的中西部地区,可以掀起轩然大波,并足以改变当事人的命运。但是如果发生在今天,引起的小波澜,恐怕持续不了多久,就被新的热点覆盖了。

然而,作品对人性的认识和发掘,平淡之中见绚烂。更重要的是,它是在讲一个属于你和我的故事,我们经历的悲喜,挣扎与失落;我们守望的爱与梦想,和拒绝与外部世界作廉价妥协的坚持。

附,改变斯通纳命运的莎翁十四行诗第73首。

Shakespeare's Sonnet 73

於我身上,你將看見那季節。
那季節裡,黃葉或全然凋謝,
或孤零的垂掛枝頭,冷冽的風,
穿過殘垣,甜美的鳥鳴停歇。
於我身上,你將看見黃昏的霞光,
霞光隨著日落於西方隱滅,
將之帶走的,是腳步快捷的黑夜。
夜,死亡的第二個自我,讓一切塵封安歇。
於我身上,你將看見閃爍的餘火,
躺臥於自身燃盡的青春歲月,
躺臥於鋪滿灰燼的死亡之床,
與那滋養過它的一切,一同褪去光輝。

若你看見這些,你的愛會更堅決,
你會好好去愛你即將失去的一切。

心灵之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五湖以北' 的评论 : 这个评论新颖!倒让我觉得,文学城似乎有过江湖,不知是否也适用围城。
心灵之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tobyd_妈妈07' 的评论 : 过奖,只是有感而发,不客气!
心灵之游 发表评论于
回复 'ZheFei' 的评论 : 问好!谢谢信任,但愿你喜欢。最近看了一些以前不太感兴趣的类别,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
五湖以北 发表评论于
看你介绍,像是美国版的围城。大学里的争斗比较委蜿,勾心斗角,工业界更直接,胜者王败者冠
tobyd_妈妈07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好文章!
ZheFei 发表评论于
你的书评已深深打动我,一定要读读这本书。谢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