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中心,三个重要到被俗化被曲解的概念。
中,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只是空间的中,也不是只是几何的中,而是使物成其物的因素。
从看似没有意义的议论开始:所有的存在物都存在,不存在物都不存在。
两者的不同,高度抽象一下,存在物都有使其存在的因素,不存在物没有这个因素。
这个因素是什么?
不知道。
有什么特定属性、特征?
不知道。
只是因假设它存在而给其命名,这个名就先定为“中”。
这个假设的存在因为假设的条件与内容(存在的都有中)而不能证伪。
能不能证实呢?
基于假设的条件与内容,可以。
比如两个完全无关的个体人,他们没有共同利益与兴趣,那么他们永远不会形成一个组合。这个组合就不存在。
假如因为某种需求,他们需要合作,形成了组合,那么这种需要就是这个组合的“中”。
需求存在,中在,组合存在。
需求消失,中无,组合消灭。
比如石头。颗粒的凝聚力在,是石头。凝聚力消失,变成土。凝聚力,就是这块石头的“中”。
哈哈。循环论证,当然无往不胜。
这样,在高度抽象的情况下,目前,就可以说,一切存在物都有“中”,没有“中”,就不存在。
物理上的中最明显:比如地球,没有中,地球就不是地球了。
在这个意义上,可知的使物成为存在的主要因素也被称为心。
是的,并不是因为思考才叫人心,而是使人成为人才叫人心。使组织成为组织才叫中心,使事物成为事物才叫核心。
在这些命名的最底层,是哲学意味,而不是物理学,心理学,更不是简单的习惯或者是对习惯毫无觉察的庸俗猜测。
现代汉语表达需要增加,又出现了中心。
但中,心,中心,原初所指,是同样的东西。
中与心的功能是什么?
使存在成为存在,使整体成为整体。
中与心有什么价值?
建立中,归于心,就可以产生统一的整体。
这还太空泛?
那就想想各种项目吧,从立项到实施,首做的是什么?确定领导者。没有领导者的项目还能叫项目吗?
不能。
推展一步,无论做成什么事,都要有中或者心。
那么堆煤呢?
无数的煤块,乱堆在那里好看,还是以某种统一的观感堆在那里好看?
那么堆墨呢?乱堆在那里好看,还是以某种统一的观感堆在那里好看?
所以,写字的奥妙,笔墨之外,更重要的功夫在建立“中”的能力。
也不只是写字,所有事。
这就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