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篇】静

【原文】物以动为灵,灵以静为参。

 

群书【释译】万物在三玄内,能动的都有灵性,不只是人,还包括整个宇宙的生物,但不包括现代的机器。那什么叫灵呢?“灵以静为参”。灵性是以静作为参考的。所谓风未动云未动是你的心在动,并不正确。风、云、心都没动,看参照物是什么。

风之光注:

这里的动可不是一般的动,而是指,主动。

但凡没有外力驱使,自己就会动的,可以称之为,灵。

机器会动的本质是因为有人的驱使,故而,不可以称之为灵。

另外

六祖惠能大师来到广州法性寺时,因风吹帆动,见着两位僧人在一旁争论,一说是风动,一说是帆动,惠能大师于是走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

六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这两个人,没有看到风,也没有看到幡。或者,风动了,幡也动了,但是,两个人都一直在聊其他的,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风和幡,他们会对此争论吗?故而六祖说,仁者心动。

 

【原文】静有三相,曰至,曰对,曰无。至静发元,分吾之道也,至对相言,分物之道也,至无发,天思至理也。

 

群书【释译】静分三种:一叫至静;二叫相对静;三叫无之静。

至静是指发现元神的静心,静自己心,是为了我,而我是为了静而静。

相对的静,是指我在物中,物在动中,我相对静。我们在地球中,地球在运动,所以二层境界是相对静。

至无发是指动静在心,应该静的时候静,应该动时又相对静。这是个比较难达到的境界。

风之光注:

第一层:以无为静。

比如晚上,没有声音、没有图像、没有运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这个就是第一层。

第二层:相对为静。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人在飞机上抓到了子弹,为啥能抓住呢,因为飞机和子弹的运动速度是相等的,所以可以抓住,这个就叫做,相对静。

第三层:至静

比如

在碰到某些特殊事情的时候,比如碰到老虎了,老虎在朝你一步一步走来,手脚也害怕得发抖,但是,头脑却非常的冷静,意识却很清晰,意识层面的静,就叫做,至静。

 

【原文】吾以无为静,静以无为期。无者,心未动,物未动,虚者太一也,洞万物识玄机。

 

群书【释译】如果以为无就是静,那么这种静的境界只到“无、空”这一层了。没有就是无,心没动,物也没动。但物动了呢?你哥哥被诬告杀人,你的心不静,乱了方寸,失手打伤人,这是不够静。

 

【原文】吾以对为静,心动而物静,知道理,醒阴阳,明慧心。

 

群书【释译】如果以相对为静,达到心动物静或物动心静这一层,那么可以通达道理,参透阴阳,明心慧智。

 

【原文】吾以至为静,心动,物动,唯吾独静,识己心,明台阁,过生死。

 

群书【释译】如果达到第三层“至无发”的静,无论心动还是物动,我都能静。那么就可以知晓内心,明白世界的命运,看破生死。

风之光注:

这里特别解释一下,为什么至静可以识己心,明台阁,过生死。

因为,经历了至静以后,你就会明白,身体只是真实的自己暂时居住的地方罢了,很多时候,碰到事情以后,人们的元神是不怕的,只不过是这具身体害怕罢了,故而可以,识己心,明台阁,过生死。

这里再说一下,元神如果出现害怕,体现出来就是,整个人想的都是,一个字,逃,或者,头脑一片空白。

如果只是身体害怕,但是元神不怕,体现出来就是,手脚无力,身体颤抖,但是意识却很清醒,冷静。

 

【原文】动静之发,天之环也。玄无之期,解天之期,性也。无不空,静不静,玄非玄,非迂者可透也。静无得变通,静对得万理,静至得吾心。吾心万理之通,非上静也,曰无,曰空,始为上静之境界也。

 

群书【释译】动静变化,仍是天地循环必要之环。修成无之静,可以知天数。这个“无”并不是指空,这个“静”也不是指绝对安静,这个玄也不是玄幻,这里的深层意思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到“静无”境界时人会变通自如,到“静相对”境界时可知万千道理,而“静至”则可以让世人越脱。只是精通万物,寻求自我之静并不是最高境界,看透看空,才是上层境界。

 

【原文】非彼空,世无真空也,万物实,吾心实,偿静可得也。

 

群书【释译】但绝不是说万物皆空,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每一滴水每一棵草都是实物,我的心也应该是实在的。在物质中感受静,才会真正明白这个道理。

玄女列出三静,事实上在说一种理。需要静的时候静,需要动的时候动。

风之光注: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此为真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