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错过了春季,上个月到北京大学时已经是秋天了。
如果是春天,我一定能看到未名湖在春风中苏醒,微波里荡漾出诗意朦胧,看到畅春园墙边山桃花在寂寞中盛开,还有博雅塔下伫立的身影;如果是春天,我一定会想起曾经的青春作伴,痛楚而甜蜜的初恋,想起燕园灯火箫声与书香悠远,以及上个世纪黄昏夕阳下的璀璨。或许,我也会再度怀念起多年前咋暖还寒的一天,那天诗人海子在山海关离世,我心绪苍茫,在鸣鹤园山坡上寻找他留下的足迹,听一群人歌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然而,那是秋季。今年应北京大学同行之邀到访北大三天,但进出校园不再自由,去之前按学校外事部门的要求,我提交了自己的身份证明和照片,这些信息输入进了北大系统,我到访时在校门口刷脸就过关了。这是我第一次刷脸进校门,我走的是北大东南门,在那儿我站在门口的仪器前,按门卫的指示脸对着屏幕,闸门便开了。走进校园,回头望着身后已经关上了的闸门,我感叹高科技的神奇,它居然认识我的脸,让我意外地刷了一把存在感,我因此也终于有了证据:我心依旧,往事不曾忘记!北大,我又来过。
痴情若此,我突然被自己感动。遥想当年,我情陷北大诗圈儿,象条落网的鱼儿投进它撒开的情网里,无怨无悔。七九年底,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恢复成立,它是北大历史最悠久的文学社团之一,在校园内盛极一时。五四文学社除了不定期出版“未名湖”杂志外,还在北京大学校刊上开设了“未名湖”专刊,推出《新诗潮诗集》与《未名湖诗选集》。在五四文学社的影响下,八十年代初,北大涌现出众多学生刊物,比如中文系的《启明星》,西语系的《缪斯》,法律系的《晨钟》,而五四文学社著名的刊物《未名湖》,刊名则由茅盾题字。
五四文学社的恢复成立是北京大学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学生社团活动开始走上一个新的台阶。那时北大文化思维自由,文学刊物百花齐放,而北京也有很多誊印社。记得我哥下乡插队时的哥们儿在我家编辑《启明星》诗稿,他编好后直接交给一个誊印社打蜡纸,蜡纸打完后他校对一遍,然后就印出来了。《启明星》曾挂在北大三角地公告栏上,那时的三角地如同北大的信息中心,有各社团活动通知,及招聘海报,甚至有诗歌创作。八九年海子去世后,三角地便张贴过他的诗:我这双黑过黑夜的翅膀,我不哭泣也不歌唱,我要用我的翅膀飞回北方。。。
作为北大人的后代,我有北大情结,所以只因看了那本油印的《启明星》,我便陷入北大未名湖诗潮中,爱上了如诗般典雅的燕园。燕园原本是燕京大学所在地,1919年司徒雷登买下明朝画家米万钟的勺园和清朝和坤的私人别墅淑春园,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Hennry K Murphy)在这两个园子的遗址上,设计建造了这座山水相依,湖岛相随,布满传统宫殿的中国古代园林式校园:燕京大学燕园。燕园以西校门为主轴,通过贝公楼,穿越山林与湖心岛,延申到湖岸上的博雅塔。民国时期,燕园是司徒雷登苦心经营的燕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燕京大学撤销,北京大学从沙滩红楼搬到燕园,这便是今天的北京大学燕园校区。
北京大学诞生于风雨飘摇的岁月。据记载,1898年,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维新,废除八股类的科举制度,代之以普世通行的现代综合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培养人才的旧思路,建立全新的现代教育,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官方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宣告了他的办学理念:“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蔡元培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创造了一个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的时代,那时众多学术大师云集于此,革新人物心系国运,倡导民主科学精神,弘扬爱国进步思想,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发祥地。
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声名如此显赫,以致“地以人贵,人以地传“。听家族里的人说,北大搬到燕京大学之前,燕园四周是郊区农村,布满稻田荷塘,交通不便,那时燕园只是燕大师生的天地,外界对它所知甚少。北大搬来之后,燕园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未名湖蜚声中外。据说,当年燕园建好后,为了感谢和纪念捐款人,燕园的许多建筑都以捐赠人命名,比如,贝公楼,博雅塔,唯有园中的湖,人们争相命名,但因最终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认可的名字,于是便称之为未名湖。如今,未名湖不仅是北大的文学象征,而且具有超越湖名本身的历史文化韵味。
在北大三天,再次漫步于未名湖湖畔,我仿佛回到八十年代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整个身心退步回从前,重温过去的好时光。。。当我沉醉在燕园的红墙灰瓦,留恋在未名湖与博雅塔的湖光塔影中时,我看见一个青春飞扬的女孩,骑着自行车绕燕园取景采风,她从未名湖,到西校门的石桥,再到考古文博学院东侧的红楼,她端详楼顶屋檐的雕梁画柱时投入的样子,使我想起年轻时的自己。大三那年暑假,为了完成一篇诗稿,我也是骑着自行车,在燕园寻找创作灵感。那时,北大五四文学社《未名湖》一定也有粉丝群,或许,我是其中唯一的外校理科女生!
北大28楼是我熟悉并怀念的地方,那里曾是五四文学社所在地。在北大的最后一天,我从百周年纪念讲堂去28楼的路上,看见稀疏地开着花儿的地上,靠路边摆着两张桌子,桌子后面坐着两三个学生,当我听他们在宣传什么时,突然意识到我正路过从前的三角地。曾几何时,这里开放繁荣,人气指数爆棚,可现在一切都已改变,挂过《启明星》的公告栏也已被推倒拆除,三角地不复存在,八十年代是不可复制的时代!回首往昔,我感到辜负与被辜负,失望中,我竟一时恍惚,迷失在燕南园的阳光与树影的交错间。。。朋友安慰我说,七十年来,燕园也有过变化,但纵使历经磨难与岁月沧桑,燕园并未因时过境迁而逊色。
然而,我却有些悲观。告别北大燕园前,我再次故地重游,来到未名湖石舫对面的山坡上,因为那儿有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铜像,有三十四年前我听学生们呐喊过的树林,还有我恋爱时坐过的石头,与喜欢过的诗:“爱情,必须向整个村庄交代,交代清楚,爱情要对大地负责,对没有太阳的夜晚负责”。如今,原来那个未来的我,借文字感知似水流年,用真言告慰曾经遇见。所以,我现在更喜欢海子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这句诗体现出诗人孩子般的纯真,和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为所有人祝福的情怀。
1)从楼里出来留个影
2)跟鲁迅先生设计的北大校徽合了个影
3)跟未名湖的名字合了个影
4)北大西门,即校友门,是1926年校友们集资所建。北京大学四个字是毛泽东1950年所题,大气磅礴,可见其信笔挥毫的潇洒
5)从西门进入北大燕园校区
6)校门内一座石桥横跨在一泓碧水上
7)校园的中心广场,左右各有一座耸立的华表,掩在树中的建筑是贝公楼(办公楼)
8)未名湖北岸的德才均备斋(亦称红一楼,红二楼,红三楼,和红四楼),此四斋曾是燕大男生宿舍,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
9)未名湖---岸边掩映在树中的红楼是体斋
10)未名湖与博雅塔,蓝天白云下,湖光塔影
11)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铜像
12)文史楼,曾是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基地
13)北京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