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精读106一110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一)

 

图片

 

【题解】

离,离开,驱离;合,融合,入侵;真,真气,意指人体内的正气;邪,外邪,指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六淫”。换言之,本文讲的是外邪是如何侵入人体的,以及医者如何根据人体真气的变化,运用针刺法来达到扶正去邪的目的。

 

图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①。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②。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③,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④,在阴与阳,不可为度⑤,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⑥。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⑦。

【点评】

此段重点讲述了,在针刺之时,要留意天气的变化,做泻法之时,要在吸气时进针,在呼气时起针。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1】夫子乃因而九之,九,通“鸠”, 当动词用,意为纠合、聚集。此处是指岐伯在九针的基础之上研究、归纳。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  

 【1】 补泻于荥输,荥输,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五个重要经穴,分别名为井、荥、输、经、合,合称“五输穴”,共记6o个,有关记载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以上下所出为进,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灵枢。本输》则详细地阐明了各经井、荥、输、经、合各穴的名称和具体位置。

五腧穴是常用要穴,为古今医家所重视。临床上如井穴可用于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可用于治疗热病;输穴可用于治疗关节痛;经穴可用于治疗喘咳;合穴可用于治疗六腑症证等。

此处指补泻于荥输,并非特指这两处的穴位,而泛指6o五输穴,对于补泻的重要性

《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胜,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

●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这些变化,都是由于荣卫的偏胜、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①。

 【1】宿度:宿,星宿。古代天文学家按星宿的位置划周天为三百六十五度,谓之“宿度”。

   故天有宿度,宿度,天空中标志星宿位置的度数。周天共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二十八宿各占若干度。

【2】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圣人,指高明的医者。

起度数,指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起,制订;度数,指治疗方案。

应,适应。此处是指要与医生在治疗时,要掌握五运六气之法。

◆①宿,谓二十八宿。度,谓天之三百六十五度也。经水者,谓海水、清[原作“读”,非水名,据《灵枢,经水篇》《甲乙》卷一第七及《太素》卷五·(十二水)改,下同]水、渭水、湖水、沔水、汝水、江水、淮水、漯水、河水、漳水、济水也,以其内合经脉。故名之经水焉。经脉者,谓手足三阴三阳之脉。所以言者,以内外参合,人气应通,故言之也。(新校正云:按《甲乙经》云: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阳外合于清[同上]水,内属膀胱。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厥阴外合于沔水,内属于肝。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岐伯回答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在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 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②。

 【1】陇起:陇:同“隆”。隆盛的意思;盛、多。意指虚邪来犯时,诊脉时也会感受到陇起,就像江河被大风吹起一样。

◆②人经脉亦应之。

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扬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③,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④,在阴与阳,不可为度⑤,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⑥。

【1】暑则气淖泽:淖泽:nào zé,湿润; 淖 nào 烂泥,泥沼:泥淖。污淖。淖泞(泥泞)。

[淖尔]蒙语,湖泊,如:“罗布淖淖”(即“罗布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泽(泽)zé水积聚的地方:大泽。湖泽。润泽(潮湿)。

此处是讲,热则使血气滑润充利。

【2】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

入客,指入侵之意。客,外来的。

经水,这里的经,是指自然界的经,意指江河湖泊。

经之动脉,这里的“经”指的是人体的经脉。

陇起,陇,通“隆”。盛、多。意指虚邪来犯时,诊脉时也会感受到陇起。就像江河被大风吹起一样。

【3】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循循然,指有顺序的样子。

中(zhònɡ)手,中[zhong],受到,遭受。此处是指手切脉时脉搏跳动的感受。

【4】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卒然,突然之意。此处是指,一旦......。

逢之,遇到。意指病情。

遏,阻止:~止。~制。

◆③循循然,顺动貌。言随顺经脉之动息,因循呼吸之往来,但形状或异耳。循循一为(车+盾)。

④大,谓大常平之形诊。小者,非细小之谓也,以其比大,则谓之小,若无大以比,则自是平常之经气尔。然邪气者,因其阴气则入阴经,因其阳气则入阳脉,故其行无常处也。

⑤以随经脉之流运也。

⑥逢,谓逢遇。遏,谓遏绝。三部之中,九候之位,卒然逢遇,当按而止之,即而泻之,迳路既绝,则大邪之气无能为也。所谓泻者,如下文云:◆

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更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

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⑦。

【1】吸则内针:内[na],古同“纳”,收入;接受。此处指入针。

【2】忤:逆的意思。

【3】得气:针灸术语,即针感。在针灸穴位后,经气来到,因而产生疗效。

【4】候呼引针:引,拔,此处指起针。

【5】大气:此指邪气。

◆⑦按经之旨,先补真气,乃泻其邪也。何以言之?下文补法,呼尽内针,静以久留。此段泻法,吸则内针,又静以久留。然呼尽则次其吸,吸至则不兼呼,内针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复一,则先补之义,昭然可知。《针经》云:泻曰迎之,迎之意,必持而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出针,疾气得泄。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忘之,若行若悔、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则补之必久留也。所以先补者,真气不足,针乃泻之,则经脉不满,邪气无所排遣.故先补真气令足,后乃泻出其邪矣。引,谓引出。去,谓离穴。候呼而引至其门.呼尽而乃离穴户,则经气审以平定,邪气无所勾留,故大邪之气,随针而出也。呼谓气出。吸,谓气人。转,谓转动也。大气,谓大邪之气,错乱阴阳者也。

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捻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 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领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胜,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这些变化,都是由于荣卫的偏胜、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 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

岐伯回答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在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 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则江河之水沸腾扬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更进一步,用三部就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捻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 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针外泄,所以叫做泻。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二)

 

图片

 

【原文】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①。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②,如待所贵,不知日暮③,其气以至,适而自护④,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⑤。

【点评】

此段重点说虚症的补法,以及如何“得气”

【原文通解】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①。

【1】扪而循之:扪,抚摸的意思。扪而循之,是循着穴位抚摸,使皮肤舒缓。

扪mén,抚摸;

循之,循法,针刺辅助手法名。指入针后用手指于针刺穴位所在之经络上下推循以促使得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循者,凡下针于穴部分经络之处,用手指上下循之,使气血往来而已。”《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本法源于《素问·离合真邪论》:“们而循之。”

【2】切而散之:指按压其穴,使经气扩散。

【3】推而按之:指揉按穴位周围的肌肤。

【4】弹而怒之:指弹动其穴,使脉络气血盈满。

【5】抓而下之:指掐准穴位以进针。

【6】通而取之:指待气脉流通,然后出针。

【7】外引其门,以闭其神:门,指穴位。神,经气。整句是说右手拔针,左手随即按闭进针的孔穴,使针孔周围皮肤回复原位,不使真气外泄。

◆①扪循,谓手摸。切,谓指按也。扪而循之,欲气舒缓。切而散之,使经脉宣散。推而按之,排盛其皮也。弹而怒之,使脉气膜满也。抓而下之,置针准也。通而取之,以常法也。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则推而按之者也,谓蹙按穴外之皮,令当应针之处,针已放去,则不破之皮,盖其所刺之门,门不开则神气内守,故云以闭其神也《调经论》曰:外引其皮,令当其门户。又曰:推合其门,令神气存。此之谓也。(新校正云:按王引《调经论》文,今详非本论之文,傍见《甲乙经·针道篇》。又曰已下,乃当篇之文也。)◆

黄帝道: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

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指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 让正气外泄。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②,如待所贵,不知日暮③,其气以至,适而自护④,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⑤。

【1】呼尽内针,泻法和补法的区别是,进针时,前者是吸气时进针,而后者是呼气尽时进针。李少波认为,人们吸气时全身体表组织像胸腔扩张一样也是向外膨胀的,只是幅度较小,不易被察觉罢了。顺应经络组织的这种变化趋势即为补法,即针气相顺为补;逆反经络组织的这种变化趋势即为泻法,即针气相逆为泻。根据这一原则,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吸气时捻针以求得气、呼气时出针均为泻法,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并按压针孔即为补法。

【2】以:通已。

【3】适而自护:王冰:“适,调运也;护,镇守也。言气已平调,则当慎守,勿令改变,使疾更生也。”

【4】大气:此指正气。

◆②呼尽内针,亦同吸也。言必以气至而为去针之故,不以息之多数而便去针也。《针经》曰: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气至,去之勿复针。此之谓也。无问息数以为迟速

之约,要当以气至而针去,不当以针下气

未至而针出乃更为也。

③谕人事于候气也。暮,晚也。

④适,调适也。护,慎守也。言气已平调,则当慎守,勿令改变,使疾更生也(针经》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此其义也。所谓慎守,当如下说。(新校正云:详王引《针经》之言,乃《素问·宝命全形论》文,兼见于《针解论》耳。)

⑤正言也。外门已闭,神气复存,候吸引针,大气不泄,补之为义,断可知焉。然此大气,谓大经之气流行荣卫者。◆

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译文】

黄帝道: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

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指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用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 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的。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以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三)

 

图片

 

【原文】

       帝曰:候气奈何①?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②,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③。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④。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⑤。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⑥。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⑦。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⑧,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⑨,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⑩。

【点评】

此段重点说虚症的补法,以及如何“得气”

【原文通解】

●帝曰:候气奈何①?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②,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③。

【1】寒温未相得:张志聪:“寒温未相得者,真邪不合也。”

【2】不常在:指邪气没有固定位置。

①谓候可取之气也。

②《缪刺论》曰: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故云去络入于经也。

③以周游于十六丈二尺经脉之分,故不常在所候之处

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候呢?

岐伯说: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时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④。

【1】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指邪气方来未盛之时,要用手切按压,堵住邪气出路,阻止其传变。

【2】止而取之:指趁邪气留止之时,进行针刺以泻邪气。

【3】无逢其冲:逢,当作迎。无逢其冲,是说避其锋芒,不要正面冲突。

◆④冲,谓应水刻数之平气也。《灵枢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然气在太阳,则太阳独盛;气在少阳,则少阳独盛。夫见独盛者,便谓邪来,以针泻之,则反伤真气。故下文曰。◆

    ▲所以说诊得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因为真气,就是经脉之气,邪气冲突,真气大虚,这时而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⑤。

⑤经气应刻,乃谓为邪,工若泻之,则深误也,故曰其来不可逢。◆

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⑥。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⑦。

【1】复:益。

【2】其往不可追:意思是邪气已去,不应再用泻法。

◆⑥不悟其邪,反诛无罪,则真气泄脱,邪气复侵,经气大虚,故病弥蓄积。

⑦已随经脉之流去,不可复追召使还。◆

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⑧,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⑨,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⑩。

【1】不可挂以发:是间不容发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掌握时间,不可稍有迟疑。

 【2】下:退的意思。

⑧言轻微而有,尚且知之,况若涌波,不知其至也。

⑨言不可取而取,失时也。(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作血气已虚,尽字当作虚字,此字之误也。)

⑩机者动之微,言贵知其微也。

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译文】

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候呢?

岐伯说:当邪气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时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以说诊得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因为真气,就是经脉之气,邪气冲突,真气大虚,这时而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去,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 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是指此而言。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适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木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图片

 

 

【详解】

1、不可挂以发者:“不可挂以发”的意思:

       就是说针下已有得气的感应时,就应该适时地运用针刺手法而不能有毫发之差,因为在一霎那间这种得气的感觉是很容易消失的。“扣之不发”的意思,就是说不懂得要随着气机的虚实变化而抓住时机进行补泻的医者,往往会坐失良机,这就好像扣在弓弦上的箭,到了应发的时候而没有发射出去一样,这样就只会白白耗损患者的血气而终究达不到祛除邪气的目的。

  2、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何谓“知机之道者”:术之精微可以言语授,而非言语所能尽;可以度数推,而非度数所能穷。苟不默会于心,而欲持昔人一定之说,以应无涯之变,其不至于遗失者寡矣!况得其法而不知其说者乎?”

      “刺之微,在速迟”是说针刺的精妙关键就在于手法速度的快慢,当快则快当慢则慢,其关键在于下针时机的把握,这与射猎的道理一样。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则是将邪气比作猎物而将针具比作弩矢,猎物在弓弩的有效杀伤范围之内出现的时间是极其短促的,如《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动如脱免”,如果猎手反应不是很快的话,是很难有效射中目标的。所以说“至其当发,间不容演。”“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只有高明的猎手才能够做到“知其往来,要与之期。”正因为知道猎物何时将会出现,所以提前就做好了发射的准备,在目标出现的瞬间,及时准确的将箭矢向目标发射出去,而粗劣的猎手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说“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强调“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这和用督射取猎物的道理是一致的,“取如发机”与“伏如横督,起如发机”中的两个“发机”含义完全相同:而“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日知机道者不可挂V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则是对“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的进一步诠释。“知其可取如发机”明确地指明了下针要“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其速度要迅猛快捷,如同射取猎物一样,也就是要做到“取如发机”:换言之,也就是要做到“伏如横督,起如发机。”如果下针时机不当的话,“若先若后者,而气已尺,其病不可下,"这就如同打猎一样,过早“发机”就会吓跑猎物,太迟“发机”则会使猎物溜掉,所以说“刺之微,在速迟。”这里强调的是下针要“速”。所以说“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的具体含义是“不知其取如扣椎”

      “椎”字,张景岳注为“木椎”,木应该扣动“督机”的手扣在了木椎上,箭镞当然发射不出去,所以说“不知机者扣之不发”。“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中的“不可”是不必的意思

      “挂”是指区分,其意是说会使用督机的猎手,不假思索就能够及时地叩动驾机,从而能够准确地将箭簇向目标发射出去,好的弓督手其至在黑暗中可以做到“循声而射”,无论是“扣椎”也好,“守关”也好,都是与“守机”相对而言的,指的都是“不知机者”的“粗工"水平。

      “椎”是用于一种捶击的器具,后作槌、锤,关于“椎"字的本意,《说文》解释道:“椎,击也,齐谓之终墓,从木,佳声。"《黑子-备城门》:“长椎,柄长六尺,头常尺。"古文中的“椎”字与“键”外形非常接近,所以“椎"字可能是由“楗”误写而成。

       关于“楗”字的本意,《说文》解释道:“楗,陷门也,从木,建声。”与以“以木横持门户”的“关”字含义相同,指的都是门闩。如《老子》有云:“善闭无关键而不开”。既然“扣椎”是与“发机”相对提出的,所以“椎”与“机”一样,都应该是督上的部件,如果不去扣动“悬刀"而是去“扣椎”也就是敲击“楗”的话,是不可能蒋箭镞发射出去的。所以说“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四)

 

图片

 

【原文】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①,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②。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③,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④。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⑤。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⑥;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⑦。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⑧。

【点评】

此段重点进一步说明如何进行补和泻,以及要根据三部九侯论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反其道而行,必出大惑。

【原文通解】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

复其真气①,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②。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1】疾出以去盛血:盛血,盛,大、多,此处可理解为多余的血,剩余的血,离经的血。

【2】溶溶:形容液体流动的样子。

【3】推之则前:指推针则病邪前进。

【4】引之则止:指引针则病邪留止。

【5】温血:瘀滞多余的血液。另解:指血尚温。

◆①视有血者乃取之。

②言邪之新客,未有定居,推针补之,则随补而前进,若引针致之,则随引而留止也。若不出盛血而反温之,则邪气内胜,反增其害,故下文曰。◆

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1】真邪以合:指正虚邪盛。张志聪:“盖邪正以合,则正气受伤,荣卫内陷,邪随正而深入,是以经脉无波陇之象。”

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么怎样诊察呢?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③,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④。

【1】审其病脏以期之:期,期待,预盼康复时间。指审查有病之脏什么时候可以好。

◆③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则其法也。

④气之在阴,则候其气之在于阴分而刺之,气之在阳,则候其气之在于阳分而刺之,是谓逢时。《灵枢经》曰: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也。积刻不已,气亦随在,周而复始,故审其病脏,以期其气而刺之。◆

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之。

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1】中府:指脏腑血脉。

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下,从上部脉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⑤。

⑤禁,谓禁止也。然候邪之处尚未能知,岂

复能禁止其邪气耶!

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⑥;

【1】诛罚无过:诛罚,责罚;惩治,无过,没有限制。意指过度医疗。

不掌握泻的方法,不当泻而泻,反伤正气,称为诛罚无过。

【2】惑:迷乱的意思。

【3】大经:五脏六腑大的经脉。

  【4】义:理。

  【5】反为气贼:意为反而助长邪气。

  【6】著:留着不去。

⑥识非精辨,学未该明,且乱大经,又为气贼,动为残害,安可久乎!

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症当作虚症,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⑦。

【1】释邪攻正:即释放邪气,伤害正气。

⑦非惟昧三部九候之为弊,若不知四时五行之气序,亦足以殒绝其生灵也。

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

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⑧。

⑧再言之者,其法必然。 

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译文】

黄帝道:怎样进行补泻呢?

岐伯说: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

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么怎样诊察呢?

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病在那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之。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下,从上部脉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症当作虚症,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可以好的。

 

图片

 

【得气】

离合真邪论中,讲的主要是针刺法,针刺法上,有一专有名词,即“得气”,我们今天重点谈论它:

      (一)那什么是得气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感官指标

     1、病人的感觉,主要是酸、麻、胀,痛、重5种感觉,这5种感觉并非越强越好,要因人因病而异。如身体虚弱长期失眠的病人,袖经脆弱,只要略有一点痛胀感即可,多了则起反作用

      2、医生的感觉。主要是针下的沉滞感,古人形容是如鱼吞钩,也就是在逐渐向里捻针的时候,突然感到用同样捻针的力量有捻不动或旋转速度减慢的情况,这就是得气的表现,但切忌过分单方向旋转造成肌纤维缠绕,那种沉滞不可取

      3、穴位处出现红晕,红晕一般随着得气的过程逐斯出现,范围可大可小,形状多皇不规则的圆形,在出针以后逐渐消失。若是没有得气或得气感不明显,则红晕不出现或颜色很淡。

      4、出现轻微的滞针现象,主要表现在留针的过程中,针体周围皮肤紧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肤,在远针和出针的时候,针下一沉滞感,尤真在出针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到针休居围的皮快随着针体上提而高出周围的皮肤,医生手下也会感到拔针时的阻力,但仅表现为拔虽滞而能拔动,与肌肉缠绕针体时出现的拔不动或拔针十分困难的感觉不同。

       (二)为什么针刺以后会“得气”?得气的目的是什么?

先说说这“气”是指什么?这里的“气”,指的是受息念或外力作用而推动的血的汇聚,得气,就是指气血汇聚至指定的地方。我们打个比方,比如,男人在遇到美女挑逗时,会出现生理反应,阴茎会勃起,这就叫得气。勃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交合做准备,但是,有的男人,不管美女如何挑逗,下面也是微软,这就叫没“得气"。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阳唐。这是一种病态

我们在治疗阳瘘时,不管用什么方式,是刮痧、针刺、艾灸、药、按摩,气功,其日的就是让阴茎得气,换言之,就是打通经络,让气血汇聚于阴茎上,以达到勃起的目的

      医生在运用刺针法治病时,就是通过针刺在某个穴位上,以吸引周国的气血来汇聚,得到气血来灌注想要灌注的部位,得气了,医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得不到气,或是医者水平问题,或者病人的气血。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一)

 

图片

 

【题解】

何谓虚实。中医诊病,讲八纲辩证。即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而其中就提到了虚和实。

       中医里,其实,就两条主线,第一是经络,第二就是阴阳。本篇讨论的是虚实,其实,也可以归纳到阴阳上。而本篇,尽管讨论了很多病,但都离不开这两条主线。

   通评:指全面系统评价。

 

图片

 

【原文】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①。

        帝曰:虚实何如②?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2〕③。余脏皆如此④。

       帝曰:何谓重实〔3〕?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4〕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5〕也⑤。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⑥。

【点评】

本段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重点解释了虚实和重实的定义。

【原文通解】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①。

【1】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指风寒暑湿之邪。精气,指正气。此句的意思是说邪气亢盛造成的病证叫实证,正气脱失引起的病证叫虚证。

①夺,谓精气减少,如夺去也。

黄帝问道:什么叫虚实?

岐伯回答说: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如邪气方盛,是为实证;若精气不足,就为虚证了。

帝曰:虚实何如②?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1〕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2〕③。余脏皆如此④。

【1】气逆:火热之气逆乱上冲之证。《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气逆,火病也。

     "皆由火热上冲,气不得顺之所致也。然则治逆,惟有散火,而散火必先降气,气降则火自清,火清而逆自平也。”气逆亦可由痰壅、食积、形寒饮冷、上实下虚等因所致。参见气病等条。气逆证为气机升降失调,是指气应下降而反上逆所产生的病变。临床以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为多见。

【2】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此句的意思是说五行相生相克,在疾病预后转归中的作用。

     讨论虚实之时,在述及气虚的段中附带交代的相关内容。本句的句眼是“其”字,意思是: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

     本句的直译白话为:不是在那个时侯(的话)就有生机,(如果)正值那个时候就没有生机。

      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关键在于搞清楚这个“其”在这里说的是什么东东。由于本篇的侧重点在与评虚实,所以没有过多地交代背景,因而似乎难以考证,其实则不然。在目前流行的唐王冰版的《内经》中,早在本篇之前就详细论述过类似的情况,原句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讲述五运之气太过与不及的“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可做为参考。有以上作为参考,这里的“其”指代的是“虚脏所不胜之气”而言,是五运之气的范畴。如:肺气虚,肺金所不胜为火,则火气当令之时,肺气虚损更甚,非火气当令之时,病情较缓。

      这里是通常的看法,一般医家从此说。当然,如果参照本篇开头对虚实的定义,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这里的“其”亦可指代邪气而言,即通常所说的外感六浮邪气。仍以肺脏为例,如:肺为寒邪所伤,则冯冬令寒盛之时加重;若为燥邪所伤,则秋令气燥之时加重。

②言五脏虚实之大体也。

③非时,谓年直之前后也。当时,谓正直之年也。

④五脏同。

黄帝道:虚实变化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的,是属于肺脏先虚;气逆的,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若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帝曰:何谓重实〔3〕?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3】重实:指脉证俱实。

     重(chong,下同)实:实证误用补药使实证更实。

黄帝道:什么叫重实?

岐伯说:所谓重实,如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内外俱实,便叫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4〕也,皆当治之。

【4】寸脉急而尺缓:寸:指寸口。尺:指尺肤,上臂前半段--腕关节到肘关节之间内侧的皮肤。整句是说寸口的脉象急,而尺肤弛缓。

黄帝道:经络俱实是怎样情况?用什么方法治疗?

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尺肤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

故曰:滑则从,涩则逆〔5〕也⑤。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7〕,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⑥。

【7】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类始,类似。中医强调取象比类法,或者说天人合一。看见自然界的什么状况,就联想比类到人体,这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

【5】滑则从,涩则逆:从,顺也。滑、涩,

指寸口脉与尺肤的滑与涩。

⑤脉急,谓脉口也。

⑥物之生则滑利,物之死则枯涩,故涩为逆,滑为从。从,谓顺也。

所以说: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机为顺,涩滞的缺少生机为逆。因为一般所谓虚实,人与物类相似,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是精气充足,生气旺盛,便可以长寿。

【译文】

黄帝问道:什么叫虚实?

        岐伯回答说: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如邪气方盛,是为实证;若精气不足,就为虚证了。

       黄帝道:虚实变化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的,是属于肺脏先虚;气逆的,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若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黄帝道:什么叫重实?

       岐伯说:所谓重实,如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内外俱实,便叫重实。

       黄帝道:经络俱实是怎样情况?用什么方法治疗?

       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尺肤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机为顺,涩滞的缺少生机为逆。因为一般所谓虚实,人与物类相似,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是精气充足,生气旺盛,便可以长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