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读议
复印自谷歌
法帖渊源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一
谢安藏当时名人尺牍。读《十七帖》,敬佩谢安的取舍,也不由自责由衷:这么晚才知道好好读《十七帖》!
若编《历代文选》,《十七帖》必是,而且放在《世说新语》的前面。
《查令十字街84号》里所有的,《十七帖》里都有。有它们,世界真好!
问起居饮食,“几点到的?”“旅途顺利吗?”读来像抿好茶。一封封的,读读放放。好舒敞。闻到书香了,见到文化人了,放下身段的学问,样子真好看。
想说,肚里墨水有多少,听嘴里的寒喧,笔下的问候。
不私,不是信。
二
《十七帖》读完,说话学它,写字学它,想事,说事都学,而且是不知不觉的。
这些个话之外的话,都是用来说给人家听的。会自问:自己有几句这样的话。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
“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议:最后的“!”是后人加的。原本啥也没有。“!”“?”,是好东西。古人没有,蛮亏的。但也会觉得,信函里,还是少些一惊一乍得好。
龙保帖
【释文】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zhi)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译文】龙保(王羲之的晚辈)等人都平安,谢谢您。很希望见到你。舅还好;路途遥远,只能书信问候了。
议:把原文反复读,连着书写的字迹,直至能大致默记了,狠狠地凶自己:啰啰嗦嗦的,写个啥!
“因为很忙,写得很长”。实际上多是,“饭不够,水来凑。”
“白发乱,长衫皱”,对着,想了好一会儿。“形式逻辑….”,即撂。
人和人最远的距离,共和国语言即公家话和“我想天天这样”(小女孩毕业照被夸奖后说)之间。
这封信,是当时的“白话”,下笔即就。这语境,爱煞人!
逸民帖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译文】我过去在会稽内史任上时,总体上看还是有政绩的。我想做隐士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你(郗愔)怎么现在还犹豫不决?像是说梦话一样哩!没有机会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如何能表述清楚我的心意呢?
议:当年背《报任安书》《古诗十九首》《长歌行》《前出师表》……,要是背《十七帖》,该是个什么情况?
“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泡《文选》《古文观止》学写文章,就是!
读完大学,又听到“吃过啦?”,竟有总算听到句踏实的话的感受。
“把吴钩看了,把栏干拍遍”,不写出来,或只悄悄话,就好看得不得了。
洗脑,谁看过?舌头不是自己的,打开微信,不全是,可太难找到别的了。
《十七帖》,读得自己很不好意思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