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看的应该是小人书(连环画,我们通常称之为“小书”)。好像家里并没有买很多小人书。大部份是借来看的,或去书摊租来看。离家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小书出租店。可以坐在店里看(1分钱一本),也可以租回家看(2-3分钱一本,2-3天)。有的一套小书有几本,装订在一起的,稍贵一些。
年纪稍大一点看的书就杂一些。记得有杂志,如《少年文艺》等。有小说或历史故事等,印象较深的有《三国演义》单行本,《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跟随毛主席长征》等。一位邻居家有全套《红旗飘飘》好像看过好几本。那时候这一类书居多。文化革命开始后,看的书就有更多限制了。看的大多是无封面,无封底的书,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还有很多,很多。那时看书有很多字不认识,也不会读(现在还是这样:0),这些字就猜测意思,或就跳过去了,或就读白字。有一次还在小学的时候(可能是3-4年级),和一位同龄朋友一起看竖排版的三国演义单行本,两人都不认识三国名将“趙云”的姓,我们在一起议论这故事时就称他为“肖云“。(我们当然不知道这是读错了。)
《少年文艺》首刊,1953年7月 (来自网络)
中学期间看的书更广一些。《水浒》,《红楼梦》都在这时候看的(都还属于禁书)。也看过一些手抄本小说。文革结束后,文学开放得很快。表姐买了很多外国文学名著译成中文的书,如《红与黑》,《高老头》,《安娜. 卡列尼娜》,《悲惨世界》,《傲慢与偏见》,《大卫. 科波菲尔》,《双城记》,《罪与罚》,《简. 爱》等。我大多都读了,收益匪浅!很多文艺杂志也开始发行,如《十月》,《当代》,《人民文学》,《小说月报》,《中篇小说》等,我也读了很多。读书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