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年,如果不出意外(knock on the woods),我会送我的老大去上大学。希望是一所她理想中的学校。今年是我大学毕业30周年。也就是说我是34年前(也就是1989年夏天)开始去上大学的。我家在宁波,我的大学在武汉。那时候国内火车没有现在那么发达。但是那时候有轮船,有客运的海轮和长江轮船。宁波到上海一般是坐海轮或是火车,上海(十六铺码头)到武汉(汉口,忘了几号码头了)有长江轮。大学生坐火车有半票,轮船没有这个优惠。火车要相对快一些,但是有时候(很多时候)会没有座位。轮船较慢但是有床位可以睡觉。可以说各有利弊。其实还有飞机,宁波到武汉有运七(Wiki, Baidu))的飞机,很可能是螺旋桨的飞机。我没有坐过(因为机票更贵),但是我有镇海中学的同学坐过。
第一次去大学
我第一次去武汉上学是坐了两个/趟轮船,宁波到上海,上海再到武汉。我爸爸送我到上海。宁波到上海一般是坐/睡一个晚上。上海到武汉,长江逆流而上,是72个小时,大概是两天三夜。武汉到上海顺流而下大概是48小时。还有长江轮其实有两个分公司,江申号是上海的(上海简称是申),江汉号是武汉的。
轮船一般会有不同等级的仓位,一般坐四等仓较多。我有一次坐了回长江轮的五等仓。那一次好像是我表姐带着我去买票,她可能有点节省惯了,她建议我买五等仓,我就买了。
四等仓和五等仓
五等仓的一个房间人/床比四等仓就更多一些。四等仓我印象中是十二个人,五等舱可能是二十四人。还有就是五等舱是在最底层,机器的声音好像也响一些。我现在美国呆久了,我住的地方也有不少华人。我觉得华人有一点是有待改进的,那就是攀比和歧视。轮船的仓位也是有歧视的:我记得当时五等舱的同仓里面好像有上海知青一家人。男主人说:他们有些人认为我们是穷人(他用了穷鬼这个词),其实我们并不是没钱,我们只是想省钱。我觉得他的话也是有道理的。其实除了五等仓,还有一种叫散仓,就是给一个折叠床和被褥,一般可以放在船头。有一回,大概是1993秋天,我刚毕业不久,出差从青岛回上海坐海轮,没有床位,大家都坐了散仓。
我第一次去武汉坐了四等仓:我记得当时同仓有几个国家排球(青年)队的几个队员,湖北人,他们说的湖北话我基本上不懂。不过武汉/湖北话其实跟普通话较接近,到了学校以后很快就能听懂了。有一个小小的笑话,有个湖北同学,我们两个可能是到寝室最早的,他说:我的“鞋子”(孩子,湖北话鞋子听起来像孩子)(从窗口)掉下去了。
我印象中四等舱和五等舱的价格大概差别是十几/二十块钱(五十几七十几)。我记得火车票因为是半票大概是二十七块钱。那时候十几/二十块钱对我来说还是值一点钱的:我印象中到我大四的下学期,我爸爸妈妈大概会给我一个月一百块钱的生活费(主要是吃饭的钱,加上零花)。我倒推一下,估计我大一的第一学期,可能一个月是五十块钱的生活费。
总的来说,坐船比坐火车还是舒服很多。因为火车,尤其在春运期间,不仅没坐的位置,有时连站的位置也没有。我以前在这两个博客文章里也讲过, search for "train" (blog post 1, blog post 2)。我记得,有一次,我从宁波回武昌,从南昌转车,经株洲,最后到武昌,总共大概站了十几个小时。那时候是绿皮的火车。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站在一个东阳到武汉大学上学的师姐(88级),她给了我一个苹果,削了皮的。
餐厅
轮船上有餐厅,当然也不会很便宜。很多时候,我应该是吃方便面的。那时候好像还流行火腿肠。偶尔有时也会去餐厅买个饭。记得有一次同仓的有个在武汉上学的师姐(比我高一级的女生,她家可能是马鞍山的),她的男朋友也会上船,她见到男朋友自然很开心。
轶事
有一次,好像是冬天,有个人跳下去了,是白天(我估计这个人不是真的想自杀)。结果很快被发现,大船掉头,放下小艇把那个人捞上来,费了一点时间。
我为什么去武汉上学
有一个原因,我家里人,主要是听我妈妈说去北方要吃黑面包(馒头)。我们南方人本来就不喜欢面包,好像有个老乡去了北方(天津还是西安)回来说的。我估计,我妈妈可能希望我上学的地方近一些。结果我第二志愿报了武汉(第一志愿是上海某高校)。因为武汉是吃大米为主的。我有个山东同学,在老家主要是吃馒头(面食)。他们一帮山东老乡在校门口的饭店吃饭,问有没有饭,结果拿上来的是米饭,很是失望。那时候在学校里,听到苏南,上海,绍兴等地的话都是感觉较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