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古雪,始知静者闲 (5)

欣赏自然,聆听自然,赞美自然,心法自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冰川古雪,始知静者闲 

     南极游记

 

5)经得住寂寞便是天堂

 

天堂港位于南极大陆与布莱德岛和勒梅尔岛之间。港湾有三个航道,潮汐时,水流强大到足以使冰山明显移动。大部分地区水深数百米。天堂港这个名字是由二十世纪初的捕鲸者取的。是什么魅力让捕鲸者诗性大发,由衷地赞美这里是捕鲸人的天堂,远航人的乐园?

   

       

今天,12/11/2023,阴,阳光被云挡在雪峰以外。游轮两边,飘浮着淡绿色的冰川,造型十分优美。有的象冰上舞台,有的象水上舞者,有的象固体的浪波,有的象坚硬的城墙。冰川上有海燕旋舞,海面上有结群的企鹅畅流寻食。

       从勒梅尔海峡,我们前往弗格森海峡,该海峡将带领我们进入天堂港,这是一个由南极半岛附近的岛屿组成的宽阔海湾。按次序,我们下午两点半出发登岸。        

        这里有一个科学考察站,布朗站。它的房子是低矮的红木房。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951 ,当时阿根廷在天堂港建立了布朗海军上将海军分遣队。阿根廷南极研究所于 1964-65 年接管了该站,创建了南极半岛最完整的生物实验室之一。另有一栋科学研究专用大楼,配备三个实验室、摄影工作室、紧急广播电台、办公室和图书馆。 叫阿尔米兰特·布朗研究站,于 1965 2 17 日落成。1984412日,一位医生被命令留下来过冬,他不愿意,烧毁了布朗站原有的设施。 后来重建了基地,但被降级仅限夏季使用。 

        我们在布朗站的小红房前的海滩下船。这里的积雪明显比昨天的半月岛厚多了。除了房子,其他所有目光所及之处,都是积雪。

     

布朗站的房间紧闭,是否有人在工作,不清楚。但从抓拍的照片看,屋外好象站着一位穿黑伽克外衣的人。成群的阿徳利企鹅站立在布朗站周围,互相追逐,争斗,亲热,吼叫。海岸与基站之间,有座大约两米长的的小木桥联结着。我们小心翼翼地经过小桥,向雪山攀登。贝克山峰(Mount Banck)高不到千米,探险队在我们登陆前早已经过一遍"扫雷",插上安全标记。所有人必须行走在规定的路线上,同时探险队为每个登山的人准备了登山杖(trecking poles),即非常简单实用的竹竿。一手拿竹竿,一手拿手机,沿途有上山下山活跃的企鹅。我们一般离企鹅五米之远。有人说,企鹅正在欢迎我们。其实这只是我们人类自作多情。企鹅对人群应该是没有感觉的,只要我们不袭击它们或靠它太近。攀登南极雪山,大家都激情高昂。向前看,两座雪峰间闪烁着淡淡的阳光,雪峰与云天相连,没有分界线。似乎天界有疯狂的神仙,将白云揉碎,洒遍了南极,要不然,要不然怎么可能天地间,除了白色还是白色。那闪烁的雪峰让人想象无限,似乎翻过这个山峰,那里便是天堂。四周,雪峰连着雪峰,静寞接着静寞,冰川连着冰川。雪盖包裹着陆地,海水倒映着雪峰,宁静平和。半山腰的有布朗站的几间小木房,凸起在雪面上,孤零零地站立着。这些都被我们拍摄成了影象。我们感叹冰雪的肃穆,享受南极的静谧,体验极地的荒凉,让自我融化于凝固的完美。这是一种普通人冥想中的沉默,是祈愿中的天堂,是吟唱中的净土。我猜测当年的掠鲸者经历过南大洋的生死顛簸,徳瑞克海峡的惊涛骇浪,进入弗格森海峡,突然海水亲和,风平浪静,冰川透明,鱼跃鸟鸣。他们的心弦一定被自然的壮美拔动,由衷感叹这就是航海者的港湾,捕鲸者的乐园。

       根据安排,我们不能攀登到顶峰。在半山腰必须返回下山。重新乘回冲锋舟,我们并不直接返回游轮,而是要巡游。在冰山冰海里,乘着小艇巡游,近距离接近冰山冰块冰水,味尝南极寒荒之味,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小艇沿着岩石海岸线行驶,在悬崖峭壁前暂停。大家手上的镜头齐刷刷都对准了高耸的悬崖。那里有成群的南极鸬鹚,雏鸟毛茸茸的,棕色的皮毛还没有蜕皮。鸟儿们在陡峭的栖息处叽叽喳喳,逍遥自在,令人印象深刻。当然我们还遇上了两头食蟹海豹,懒洋洋地躺在冰山上享受。还不时地用前肢当扇子不停地扇着,同船的队员开玩笑说,它太热了。我们的小艇在海面上不停地巡游,在淡绿色的冰山旁边,每个人想方设法找到最好的角度记录冰海冰景。按规定,在冲锋艇是不允许站立的,但渐渐地为了拍摄,一个个都站了起来,开船的探险队员说,没关系,你们都穿着救生衣,掉到水里,救生衣会自动打开,没有生命危险,就是有点冷。说得大家开怀大笑。随机碰到的一座又一座的冰山,它们到底有多大,沉在海里到底有多深,谁也不知道。在我看来,这厚厚的大米粉一样白的冰山,像极了小时候过年做年糕的年糕粉。真的太惊讶了,同样是两个氢一个氧,在这里怎么可能积成这么厚呢?!杜甫说,"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雪,已经称古雪了。可这里,美得令人窒息的冰雪美景,到底有多少个"千秋"才能累积而成啊?置身其中,才知道什么叫冰山一角。

      晚饭时分,我们回到了游轮。游轮开始移动,前往达科岛Danco Island

     晚饭后,坐在阳台上,回望着渐渐消失在冰雪中的天堂港湾和阿根廷基地的几间简陋的小屋,突然为之感到一种扎心的孤寂。当年阿根廷的那个医生,被命令一个人留下工作,天天面对天封地冻的死寂的冰景,内心的孤独和绝望,有可能比这南大洋还要深,还要大。要不然他怎么会放一把火将房子和自己烧了呢?这是无法掩饰的从心灵深处瀑发出来的火与冰的冲突。

从这连绵冰雪的绝寂,孤独,肃穆和荒旷的极地之境,,联想到在万里雪山的石窟岩洞中曾经修行十二年的西藏噶举派大师密勒日巴。西藏雪山的石窟岩洞,环境的艰辛,孤独,寂寞,可能不会比南极好到哪里去。只身孤影,无布裏体,野菜充饥,忘我苦行。忍难忍之艰苦,处非人之孤绝。苦行僧,也是人啊。体验了南极的极境,更加感受密勒日巴大师的了不起。看来天堂般的环境并不能使人成为圣人,只有心中有了天堂,才有可能成为圣人,才有可能进入天堂般的乐园。

我也很佩服冒险家。据报道,二O一八年,俄亥俄州的一位三十三岁年轻人只身一人拖著180公斤的装备,徒步,历时五十四天,行程一千五百公里,独自横跨南极州,冒险成功,成为南极史上第一人。这位勇敢的冒险家也就是在"穿越德雷克海峡"一文中提到的六人划艇穿越海峡的队长。他一人在探险南极的记录中创下了两个奇迹。昨天,在游轮图书馆读到关于他的徒步跋涉经历,真是无比的佩服。冒险家肯定是有另一种信仰的人。

        在孤独的肃杀中,能否有"放下的豁達",肯定是圣人与凡人的分界线。但是,无论是圣人还是凡人,在无尘无染,清澄冰澈的世界,肯定是得到了心与灵的洗涤。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赞精彩游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