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小厨,喝喝咖啡

小厨上周回来住了几天,现在回到波士顿,月底回北京。

想到以前父母说起他们一些同事朋友“家庭负担挺重的”,这是指有些叔叔阿姨,上有高龄父母、下有一群孩子、农村老家还有亲人要帮衬;在父母那个年代,大家都紧巴巴的,这样的家庭确实负担更重。有时候我想把这话用在小厨身上,虽然他付出的不是钱。

我戏称小厨是“三陪”。就说这一开年,他先是满足老爸的爱好,父子俩在国内自驾一大圈,被暴雪冻雨堵得七荤八素,过年都被卡在异地;好不容易回到北京过完初五,又飞到波士顿陪女友过元宵节;然后再抽空坐火车回家陪我过个“三八女神节”。以前爷爷奶奶还在的时候他更有一个首要任务是陪老人家-吃饭、购物、聊天、看病,不一而足。

“顺应生活”,是我对小厨最放心的地方,但也是我最心疼他的地方:年轻人不是应该不羁不吝、不管不顾,所谓“做生活的主人”吗?疫情期间,小厨的一次寻常探亲变成了三年三个月的滞留:回不了北京,生活、工作、感情全部停摆。好在,他依然把居家的日子过得安定从容。

回过头来,我感谢自己没做惊弓之鸟,而是顶着压力,连续两个冬天全家去南方过冬,躲过了美东比肃杀的冬天还可怕的、舆情推波助澜的“疫情恐怖”;感谢我身边的朋友们在疫情下守望互助,保持联络和聚会;更感谢小厨的一帮发小朋友,坚持正常生活,搞了美食俱乐部、酿酒小组;一起聚会、一起旅行,让小厨突然停摆的日子不那么苍白。

人生最难的不是追逐高光,而是在无人喝彩的时候如何继续把戏唱下去。有了这三年全家的朝夕相处,不仅是在亲情的银行里存了一笔巨款,更重要的是我们都看到对方如何处理压力,对今后的日子更有信心。

最近我遇到不顺心的事,小厨给我发了信息开解我,我觉得挺有道理。他有“该来的事情就让它来”的认知,以后的日子不至于纠结拧巴。

小厨身边有一群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们,每次小厨回来,都会聚好几次。更神奇的是,他们这个圈子里成就了好几对夫妻:有的是青梅竹马,有的则是以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然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于是兜兜转转重归少年爱人身边。下图这个在我家的随意晚餐,就包括了三对这样的夫妻。小厨的大学同学们则基本都在纽约呼风唤雨。小镇青年vs纽约菁英,让小厨有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圈子。

孩子大了,渐行渐远,两代人能各自放心、相互守望,就是最大的圆满了。

好,不煽情了。说点吃的(话说不聊吃的文章那还是我写的吗?哈哈。)

介绍一家很好的咖啡馆Sant Ambroeus Coffee Bar at Hanley。本店在意大利米兰,曼哈顿有五家分店,我去的是上东城三大道/66&67街之间的分店。

很小的店面,开在一座高档公寓楼底层。

柜台上漂亮的插花

除了咖啡和甜点,她家有酒牌,也买简餐,还有自家出品的各类糕饼。

连吃带外卖

另外一次吃的。想秀一下这个招牌蛋糕 - 就叫店的名字,其实是巧克力摩丝蛋糕,不腻,好吃。咖啡现磨现做,也非常香。她家小贵,这一牙蛋糕$13,一盒普通曲奇饼干$52;不过每样都新鲜好吃。

这家店的客人或者是路过的上班族,买了就走;或者是楼上的住客,安安静静的年轻妈妈带着小宝宝,洋娃娃静静地躺小车里,等着妈妈喝咖啡。虽然我也是游客,但我最怕乱哄哄的咖啡店,各路拍照打卡的游客、摊一桌子书的学生、三心二意开着电话会议的白领......也许我现在老了,不敢放肆喝咖啡(怕心率不齐)也不敢放肆吃甜点(怕升血糖),每次去咖啡馆坐坐就希望静静享受一下难得的放纵,所以比较不讲道理地挑剔起来~

好,今天就写这些。谢谢看帖。祝大家愉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