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探秘6: 走进切格瓦拉的旧居 》
若敏
切·格瓦拉是古巴革命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作为一个领导者,切·格瓦拉如今已经成为了革命浪漫主义的代名词。他的头像也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的文化符号之一,而真实的他,究竟是什么样的?带着疑问,走进了切格瓦拉在哈瓦那的旧居。
-------探访切格瓦拉旧居
3/5/2024,从海明威的瞭望山庄出来以后,就请司机送我们回Casa。略作休整,就准备出发看日落。
按照房东的建议,我们穿过旧城广场,到达邮轮码头,这里可以找到出租车。 语言是最大的障碍,第一辆车的司机一点英语都不会,不得不放弃。好在第二辆车的司机,会一些简单的英语,达成了40美元,从5:30-9:30包车的协议。
司机带我们穿过隧道,直奔切格瓦拉在哈瓦那的故居。
这是 一栋西班牙风格的建筑,小巧而精致,墙上有Che, 门票200比索,我们四人走进观看, 故居里以文字和图片为主,保留的原物不多。
Casa del Ché 最初建于 20 世纪 40 年代,是圣卡洛斯德拉卡巴尼亚堡垒首席军事长官的官方办公室和住所。1959 年 1 月 3 日,埃内斯托·格瓦拉接替他担任拉卡巴尼亚军事部指挥官。住在这里。
在他去世后,这座住宅于 1970 年被作为荣誉博物馆,在 2007 年 10 月,这座住宅被命名为 Casa del Ché 文化中心。
进入博物馆后向左转,是切·格瓦拉的办公室,这里有他的办公桌、电话和其他物品。
有与菲德尔·卡斯特罗、阿尔贝托·卡斯特利亚诺斯、奥洛·潘托哈和拉米罗·巴尔德斯的照片。
再往前走一点是展览厅,展示了Che的一些文物,比如他的靴子、公文包、刀套和相机——所有这些都是他在马埃斯特腊山、古巴和玻利维亚的时候留下的。
继续往前走,博物馆按时间顺序展示了埃尔·切在家里的生活和时光,墙上挂着过去的照片和历史事件,让人们深入了解这位传奇背后的人。
博物馆每天上午 10 点至下午 7 点开放。我们是5:30到达的。
【切格瓦拉的一生】
故居有对切·格瓦拉的详细描述: 埃內斯托·格瓦拉, 1928年6月14日出生在阿根廷東北部一個富裕家庭。
Little Ernesto Che Guevara with his nanny
格瓦拉的家境非常优渥,接受的教育也很到位。
Little Ernesto Che Guevara, his sisters and his brother
在学习之余,他非常爱好旅行,增长见闻,一览不同的风光。
而他後來世界聞名的綽號——切Che,來自拉美國家對阿根廷人的暱稱,意指老友、哥兒們。 1948年,格瓦拉進入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學醫。
1951年和1953年,格瓦拉兩次遊歷阿根廷和拉丁美洲多個國家。這兩次行程中的所見所聞,對他日後堅定的政治觀點和革命思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953年,他回到阿根廷完成了學業。但是不久便離開了阿根廷。 1954年,他在墨西哥城的一家醫院內作為志願者,聽聞了古巴革命者卡斯特羅兄弟的消息。 1955年,27岁的格瓦拉在墨西哥城和卡斯特罗兄弟结识,并参加了卡斯特罗组织的名为“七•二六运动”的军事组织。
1956年11月,他作为随军医生,和82名“七•二六运动”的战士挤在一艘小游艇上,从墨西哥从发,登陆古巴。在登陆时和古巴政府军的战斗中,他是幸存的12人之一。他扔掉药箱,拿起武器,以勇猛和冷酷无情得到了卡斯特罗的赏识。 格瓦拉作為老卡斯特羅的軍事顧問,幫助領導古巴游擊隊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也成就了他作為古巴革命核心人物的歷史地位。
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後,格瓦拉曾出任古巴國家銀行行長,工業部長等要職,成為活躍在國際舞台上的古巴政治要人。
[caption id="attachment_458054" align="alignnone" width="434"] Cuban rebel Ernesto Che Guevara (1928 - 1967) w. his left arm in a sling. (Photo by Joseph Scherschel//Time Life Pictures/Getty Images)[/caption]
1964年12月,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上,36歲的格瓦拉身著軍服、腳蹬軍靴。代表古巴发言。
但是,1965年3月,在他出访亚、非国家回到哈瓦那后,古巴政坛上再未出现格瓦拉的身影。
切·格瓦拉先在刚果东部金沙萨领导游击战争,1966年返回拉丁美洲,深入玻利维亚丛林开展“游击中心”的革命活动。
1967年10月7日,格瓦拉的游击队伍被玻利维亚政府军包围,格瓦拉被俘。1967年10月9日,他被玻利维亚当局杀害,时年39岁。
这组照片是他在1967年被捕以后,10月9日被处决时的情景,切·格瓦拉身中9弹而死。
【切格瓦拉与第一位妻子的姐弟恋】
切格瓦拉有两端婚姻:
伊尔达·加德亚(Hilda Gadea),秘鲁人,切格瓦拉的第一任妻子。
1953年,切格瓦拉开始了第二次南美旅行,在危地马拉期间,切格瓦拉与伊尔达·加德亚(右)相识。
切格瓦拉与伊尔达·加德亚是姐弟恋,二人并非一见钟情,而是随着时间的深入产生感情,伊尔达就像切格瓦拉的母亲或姐姐,无微不至地照顾他。
1955年,切格瓦拉与伊尔达·加德亚在墨西哥结婚,婚后有个女儿,取名伊尔达·格瓦拉·加德亚。
伊尔达·加德亚和女儿。切格瓦拉平时亲切地称呼女儿是“我的小印第安姑娘”。1958年,在游击战期间,切格瓦拉认识了阿莱达·马奇,也就是他未来的第二任妻子。
1959年5月22日,切格瓦拉伊尔达·加德亚离婚,他们唯一的女儿由格瓦拉抚养。伊尔达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称:“就是因为古巴革命,我才失去了我的丈夫。
【切格瓦拉与第二位妻子】
切·格瓦拉是古巴革命运动的领导者之一,作为一个领导者,切·格瓦拉如今已经成为了革命浪漫主义的代名词。他的头像也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的文化符号之一,而他在革命运动中的美貌妻子自然也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caption id="attachment_458066" align="alignnone" width="612"] With a cigar clamped in his mouth, Cuban rebel Army Maj. Ernesto 'Che' Guevara drives from here June 3rd to begin his honeymoon with his bride, the former Aleida March. In the rear seat of the car are bodyguards. Mrs. Guevara was a combatant with central Cuban rebel forces during the last stages of their campaign to oust dictator Batista. She became secretary to Guevara when the rebels won. | Location: Santiago De Las Vegas, Cuba.[/caption]
阿莱达·马奇,游击队员,切格瓦拉的第二任妻子。阿莱达·马奇与切格瓦拉是在1958年认识的,当时的阿莱达·马奇22岁。而切格瓦拉已经结婚。
阿莱达·马奇年轻漂亮,上过大学,当时是切格瓦拉的亲密助手,在后来的行军和战斗期间,阿莱达·马奇一直陪伴在切格瓦拉的身边。
1959年5月22日,格瓦拉同第一任秘鲁裔妻子伊尔达·加德亚离婚,他们唯一的女儿由格瓦拉抚养。6月,格瓦拉同阿莱达·马奇结婚。
格瓦拉同阿莱达·马奇的婚礼是在格瓦拉的警卫员家中进行的,劳尔卡斯特罗是证婚人。婚后,他们拥有了三女一男四个孩子。
1965年4月,格瓦拉突然离开古巴,再次踏上革命征途。二人就此别离。留下的种种美好过往成为回忆。
Che Guevara, Hildita (from his first marriage), Ernesto and Celia (from his second marriage)
阿莱达于 2012 年出版了《纪念切:我与切·格瓦拉的生活》一书。“我们在战争的漩涡中度过了一些最愉快的时光,那些时刻使我们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们帮助我们彼此了解,我们中的一些人很天真,另一些人则非常聪明;我们都年轻,对未来的胜利充满希望,我记得切后来写道:“冒着看起来很荒谬的风险,让我去吧。” 说真正的革命者是由伟大的爱的感觉引导的,不可能想象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缺乏这种品质。
【切格瓦拉的功过是非】
在古巴大街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切,头戴黑色贝雷帽,蓄着浓密刚毅的胡须,目光深邃而傲慢,嘴上永远叼着一支雪茄,这个形象,随处可见。他酷爱摇滚乐,成为很多人心目中力量、战斗、叛逆的象征。 他是阿根廷人,却辉煌于古巴,最后葬身于玻利维亚。有人视其为英雄而加以崇拜,有人称其为恶魔而痛恨万分。
[caption id="attachment_458073" align="alignnone" width="419"] Front cover of the book "Evocation", by Aleida March, widow of Argentine-Cuban revolutionary leader Ernesto Che Guevara, which talks about her life with Guevara, taken during the presentation on March 20, 2008 at the Casa de las Americas institution in Havana. AFP PHOTO/ADALBERTO ROQUE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ADALBERTO ROQUE/AFP via Getty Images)[/caption]
格瓦拉31岁就被任命为古巴国家银行行长、土改委员会工业司司长和工业部部长。但是,在格瓦拉掌控古巴经济大权之前,古巴是拉丁美洲四个最成功的经济体之一,在古巴革命之前从未出现过食品匮乏的现象。 格瓦拉上任后,使古巴经济几近崩溃。 他完全照搬他认为苏联的做法。土改,没收私人财产,将所有在古巴的外国企业和本土民族资本强行收归国有,甚至就连理发馆、修鞋铺都不放过,这使得大量资本外逃。
由于格瓦拉和卡斯特罗都将很多秘密带入了坟墓,所以格瓦拉出走刚果的详细原因也许永远是个谜,但是格瓦拉之所以出走,和他把古巴经济搞得一团糟有关。 卡斯特罗起初并不想照搬苏联模式,建国初,他去美国访问,曾向美国政府保证,他施行的是“人道主义”而非“共产主义”,因此决不会没收私人财产。然而,格瓦拉的经济政策,彻底把古巴拉入苏式轨道,并使其再也无法掉头。为此,卡斯特罗和格瓦拉发生了分歧。
似乎在每个时代,每一个群体都在各取所需地塑造有关切·格瓦拉的神话。但是在古巴,切·格瓦拉的形象依然是“单一的理想主义革命英雄”。不过,近些年陆续面世的作品和史料,正逐渐将这个革命斗士“去神话化”。他是人,不是神。
实际上,种种资料表明,切·格瓦拉是一个复杂立体的多面体。他热爱革命,也喜欢雪茄、朗姆酒与女人;他心系穷人,也自认“酷爱杀戮”,对敌人从不手软,主张施加酷刑;他为古巴打下江山,但也因在任期间颁布的失效的经济政策而备受非议。
古巴从富有走向贫穷,并没有用很长时间。 古巴的现状就说明了问题。
走出故居,已是黄昏时分了,远处的天空仍然清澈透亮,建筑似乎更加明亮,熠熠生辉。古巴已经在进行经济改革,空洞的主义不能成为贫穷的借口,期待古巴人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希望这一天可以早点到来。
我们走出切格瓦拉的故居,对门就是著名的耶稣像。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哈瓦那基督像(西班牙语:Cristo de La Habana),位于哈瓦那圣卡洛斯要塞山顶上,海拔51米,俯瞰海湾。这是古巴雕塑家Jilma Madera的作品。
雕像用购自意大利的67块白色卡拉拉大理石雕刻,得到教宗亲自祝福。雕像高约20米,包含3米的基础,雕像的重量约320吨。基督像站立,右手举起,靠近下巴,左手靠近胸口。雕像面向城市,从城市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它,而在雕像处可观看哈瓦那全景。
雕像于1958年12月24日开幕。仅十五天后,1959年1月8日,菲德尔卡斯特罗进入哈瓦那。就在同一天,雕像被雷电击中,头部被毁。后来被修复。 这个雕像,让我联想到里约热内卢的耶稣雕像。
雕像附近,有等待看日落的人群,也有凑热闹的流浪狗,他们也想等待着那一刻的辉煌吧。
在古巴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对宗教和信仰的宽松政策,所有的教堂都保存完整,也在使用和维修,这一点是比较好的。
从这里出发,下一站是露天武器博物馆。有人看守,但是免费。随意拍照。旁边是军营,不能越界。
这时,黄昏的阳光温婉平静,恰到好处。
对岸夕阳下的哈瓦那,如同处在摄影师布好的精准灯光下,线条干脆利落,细节清晰可见。
各种色彩在哈瓦那的夕阳中变得饱和纯粹。从傍晚到日落,看着光线在变幻,令人如痴如醉。
下一站就是最精彩的莫罗城堡观日落,欲知详情,请继续跟读。
(完稿于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美国亚特兰大)
(摄影:若敏,历史照片来自博物馆和网络,特别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