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剧场演出的探究

久识文学城,才有时间整理文字。愿与诸君共享浪花,慰藉游子之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某日看中文电视,碰巧看到北京台在播放对“鼓楼西剧场建立十年的访问”,其中对其发起人/营运人/制片人等人的访谈,激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联想起我喜欢观看的纽约59街59号剧院的运营情况的直观印象,我一边比较一边观看。小述观察如下。

鼓楼西剧场是北京一间民营小剧场,运营至今十年了。它的发起人叫李羊朵,是个斯文有礼,讲话声音悦耳动听,很文秀的女性。从其经历来说,她因对戏剧的热爱开始创办这剧场,中间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她都坚持下来了。。。她硬是从一个戏剧运营的门外汉,到熟悉了解掌握,甚而引导小剧场发展的新方向。我听了她的下属略微讲了几句话,就知道她是儒商来的。她从事是文化事业,开始她有些理想主义,(她的事业刚好应合了北京市发展文化背景剧场北京的大趋势),她和她的团队也是坚定不移地把这事业做下来了,其中几次生存攸关的当儿都逼他们想出新的运营办法(如开展体验式演出,成立观众俱乐部,开展剧本朗读之夜等等),很有挑战性也很有成就感的事业。。。

再说纽约59街59号剧院,它运营20几年了.它的观众群依我看主要是中老年观众。他们像是铁杆粉丝,很多都买的会员卡享受会员票价。(也许他们还有自己的交流媒介什么的,我不是会员不清楚).每部剧大约演出40天左右。基本上座率能有七八成。要不就是演出不好的话,立马撤销了。反正我看的五六部戏上座率挺好好些都跟英国话剧演员或是英国编剧导演合作。成熟的剧本/编剧/演员直接引进。。。我看了它五六部小话剧。感觉59街剧场服务人员对观众也挺亲和的。只是,我总是默默来看,默默离开。有时开演前我在门厅徘徊,或是中场休息时,遇到别的观众们。他们似都结伴而来。偶尔有一两位黑人大妈或别人单独而来,跟我一样也默默地看,默默离开。我得说绝大多数观众都是中老年白人观众。我绝少跟他们交流的机会。有时,我心想,他们这些人应该是非常熟悉戏剧,也喜爱话剧的,为何就没有讨论小组,写剧评什么的习惯。看了“鼓楼西剧场十年”中,北京的剧场经营人在挖空心思想观众所想,努力让观众觉得剧场就是他们的家。我多希望纽约也有这种剧院的外围组织形式。

这种可能性小些。一是纽约这里小剧场似营运成熟(可供新剧及编导演人员都很充足,这跟鼓楼西剧院不一样。十几年前,我只风闻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民民营的小剧场是看电视台对“鼓楼西剧场十年”的访问才知它的存在;二是感觉纽约外百老汇剧场周边团结着很多小剧团,跟英国伦敦这样的戏剧之都联系也很多。简言之,他们选择剧本/编剧等,都是放开国界挑合适的人。似乎只要作品强,观众自然买账,追随而来。三是纽约小剧场话剧跟北京年轻人居多的状况不一样,它是中老年观众居多,文化水平相对也挺高。反倒是年轻人少看小剧场话剧,偶见是带父母来看的。估计百老汇歌舞剧更热闹,更适合他们看。

总归,我在纽约看小剧场话剧,是想与人深入些交流思想。而若我居北京的话,可能更容易找到同龄同兴趣的朋友,就不借助看话剧这一形式了。其他形式可选的很多。这不就是一个刷寂寞嘛。

仅以此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