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游小记—遇见大唐

抵达京都的第一个下午,在临近闭馆时,我进入了三十三间堂。匆匆看过1001座形态各异的观音像(和在中国寺庙里看到的观音大体相似),我走到了中庭外的木廊。左右两边望去,敞开着的厚重古老的木门层层叠叠地向前延伸,这种庄严和次序感让人肃然起敬。脚下的原木地板古朴又干净,让我有想做一回一休的冲动,跪在木桶旁,细细擦拭每一个纹路。头顶,同样古老的木头有序排列,檐角翘起,这便是传说中的唐代斗拱吗?

工作人员开始提醒游客离开。我走出正殿,进入花园。清风拂过,透过摇摆的垂柳,黑的木,白的窗,金色的装潢,这座庞大的古老建筑显得更加宏伟端庄。工作人员带着手套毕恭毕敬地逐一关上一扇扇门,这种关门的仪式感让人又一次肃然起敬。

出了三十三间堂,走路回住处,遇到一座山丘上的小庙。拾阶而上,看到“丰国大明神”的牌匾。沿着石板路向前,两边是漆着朱红的木灯笼,引向一座独特庄重的黑色木制建筑。拱形的双层前檐和两侧镶金的装饰让我马上想起武则天的头饰(写这篇文章时,我查了一下,并不相似,但这个门依然让我联想到“华冠“)。凑近看,霉烂的屋顶显示着年月,雕刻精美的仙鹤松柏栩栩如生。

大门紧锁,这里已经关门了。整个前院空无一人。我独自闲逛,看到一个牌子上写着:国宝,丰国神社唐门(伏见城遗址)桃山时代。看来是唐朝的东西了(其实是16世纪为了纪念丰田秀吉而建,距离盛唐晚了1000年)。

往左手走,看到一座不大的钟楼。抬头看,屋顶的绘画马上让人挪不开眼睛,都是双下巴的丰满美女,着霓裳,驾祥云,展凤翅,手持各类乐器,或是端来仙桃圣果。虽有蛛丝覆盖,虽有部分残缺,但依然可见其色彩的鲜艳和画风的飘逸,和前几天在各处见到的绘画风格大不相同。一股华丽唐风扑面而来。他们奏得是什么仙乐呢?可是霓裳羽衣曲?怎么不见跳舞的人?如果可以,我愿跃入其中,做个伴舞,这样应该可以见到时任皇家歌舞团长却又清雅飘逸的王维吧。还可以见到那个举杯邀明月,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 还有杨玉环,看看她究竟是如何倾国倾城的容颜, 这屋顶上的美女是不是依照着她的模样而画?…

一阵微风吹过,摇摆着院里的几颗古树,斜挂的夕阳跨过半座古城,将斑驳的光影投影在古亭厚厚的青苔上,随着光影摇摆的,还有檐上的几颗小草,一股无法诉说的感伤油然而生,一丝惆怅,一丝欣喜, 一丝莫名。

怎样的诗句才能描述这样的景色。

这样的语言才能讲述这说不清的感觉。

要怎样才能理清这莫名感觉的由来:是蒙尘乐宴的盛衰,是寂寂青苔的岁月, 还是那圣殿前无根野草的飘摇……

想不到就不想了, 理不清便不理吧。 伴着清风夕阳,独享一座庙, 俯瞰半座城,直到夕阳走了,月还未明。

晚上回到住处,孩子们都睡了, 在微信里记录这份惊艳,写下“让人怎不忆长安”,这句话是为了不得罪仇日的人,谁的朋友圈里没有几个?又写下“遇见大唐,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这句是为了讨好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人”,谁的身边没有几个?

这里我无需惧怕得罪了谁,也无需讨好谁。哪怕这样的人哪里都有几个。 我想文化,艺术,文明,存活下来的方式,就是被流传, 被借鉴,被继承,除了它自身的魅力以外,也要感谢懂得欣赏并传承他们的人。而当它被融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里,它便也就是当地人文化,艺术,和文明的一部分。那些被高悬于殿堂,高呼于口号中的文明也许早已死了,只有被应用于日常才是活着的,被传承下来的。

遇见大唐,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心怀感激。

2024年7月8日续写于东京返美的飞机上

 

 

邵丰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ionaRawson' 的评论 : 谢谢高妹。高妹的大作,等我慢慢来读。刚回来,一堆事。
FionaRawson 发表评论于
“ 是蒙尘乐宴的盛衰,是寂寂青苔的岁月, 还是那圣殿前无根野草的飘摇” 写得好!
邵丰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谢花姐留言。是呀,也很可悲,消失的不仅仅只是建筑
邵丰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可能成功的P' 的评论 : 宁波这事件也太荒谬了吧。
高悬于殿堂,高呼于口号,和浸透日常,传承血脉的文化对比, 我本来想展开,后来想想,算了,懂得都懂。不承认的,怎么说都没有用。
邵丰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油翁' 的评论 : 多谢油翁谬赞。
邵丰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花荣' 的评论 : 是的,这个唐门我觉得很漂亮,一眼就联想到了头饰,两边的金色祈福卡,就像是耳边的流苏。黑色和金色的搭配,大气,庄重。 谢谢留言。
邵丰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唐宋韵' 的评论 : 谢谢留言,是的。确实是别有一番滋味。
邵丰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号蚂蚁' 的评论 : 非常感谢蚂蚁如此详尽的评论,知识点密集,纵横几千年展现了文明的相互影响,交融,和侵入。
邵丰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回来了,正在倒时差呢。
邵丰慧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硅谷居士' 的评论 : 谢谢评论!能保存至今,和他们是个岛国,不方便入侵,可能也有很大的关系吧。
花似鹿葱 发表评论于
谢谢丰惠,寻访大唐要到日本,无语。。。。
可能成功的P 发表评论于
喜欢“蒙尘乐宴的盛衰”和“寂寂青苔”,言简意赅高悬于殿堂,高呼于口号,和浸透日常,传承血脉的文化对比非常有深意!
记得我们去年去宁波周边的一个新建寺庙,高僧说是按照唐朝式样建的,非常古朴典雅。结果遭到网民暴力,说他们哈日,说建筑风格抄袭日本寺庙。真的令人无语了。
小花荣 发表评论于
好熟悉的大门,山寨大唐西安皇宫建筑,稍加改造,巧妙揉合进大和文化,别有风味。
油翁 发表评论于
邵丰慧的文章充满了对京都古建筑的细致描写和情感体验,读后我仿佛也身临其境。期待继续阅读她的作品,找到更多共鸣与启迪。
唐宋韵 发表评论于
丰慧好文。
在异国看见母国的过去,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大东亚文明史 (2024-01-04 09:09:08) 下一个
夏代及以前什么三皇五帝之类,都是传奇故事。而且基本上都是汉代整理编撰的。两千年前讲再两千年前的故事。怎么听怎么不靠谱。听听也就算了。当正史就太搞笑了。这基本上可以认定是汉代为了维护大一统搞得宣传材料。和明代的封神演义一个路数。夏的故事很多是把商殷的故事倒翻过去。而商的故事本身就已经很演义了。

所以商是第一个可考的中原文明,或者黄河中下游政权。但也只是和三星堆等文明并行的诸多东亚大陆文明之一。而且这些文明之间的关系当时也非常疏远。另外,商殷最好还是分开。殷很可能是西来的殖民者政权。其实周也是。

直到周代,尤其东周以后才逐渐形成了诸夏文明圈,类似于希腊诸帮的政权上分散,文明上趋同的东亚所谓中央文明的基础。基本上是黄河中下游为主,长江中下游为辅的局面。楚吴越就是代表长江流域在周代中途加入黄河流域文明圈的。

诸夏文明的前驱是商,三星堆等,起步于西周,大成于东周,统一于秦汉,同时也分裂出匈奴。衰落于三国,溃败于西晋,基本灭亡于隋。当今所谓的国学和汉人的概念都来自于诸夏文明。但是人种和文明主体基本上与诸夏无关。类似于今印度和古印度的关系。由于汉是这个文明的高潮,可以称此文明为诸夏古汉文明。古汉文明类似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关系,起于西来周秦(古希腊),盛于南来的楚汉(古罗马)。灭于东晋(东罗马)。

东亚大陆文明的第二个支系是五胡乱华的鲜卑系。起于北朝,大兴于隋唐,传承于两宋,灭亡于崖山。唐人和汉人的概念区别就在于于此。两者是存在于同一地理空间的不同时间的两个文明。两者之间最大的关系是,古唐文明灭了或者取代了古汉文明。同时逐步从黄河中下游为重,变为长江中下游为重。其实也是殖民或者吞并了许多长江以南的马来人种的百越文明。

或者更正确的历史观是大东亚文明圈。对应地中海文明圈。北起大草原,南到大南洋。存在众多地域文明体。中原文明只是其中之一。而大圈之内的各文明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替代,比圈外的影响更大更多。就如地中海文明圈之间的关系。强如罗马者或许可以称为地中海的中央帝国,但是依然不能代表整个欧洲西亚北非。如此而已。

实际上东周时代,楚国就是长江中下游文明加入黄河中下游文明圈。秦晋以及后面的燕赵,包括西周自己,其实和大草原势力也都是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秦统一以后匈奴的突然同时兴起,实际上是诸夏统一和反统一之间的分裂线。匈奴继承了诸夏反统一的主要残余势力。

唐代的关西关东之争,从窦建德到安禄山到宋辽澶渊之盟,其实都是文明体之间的斗争。如果认为匈奴鲜卑的诸夏成分多,那么唐人(胡)灭汉人(华夏),其实不过是燕赵(关东)对秦(关西)的反攻倒算。如果认为胡唐更多携带大草原传来的西亚东地中海文明,那么就是早年的鸦片战争。文明的地域性本来也不可能那么清晰地分东西南北的。

宋辽之分,也可以说是南唐北唐之分。金蒙灭宋,也可以说是第二个胡(大草原)北唐灭南唐(原鲜卑)。一如鲜卑灭汉晋是北周灭南周。和波斯和希腊互灭类似。

另外还要注意到,西藏和岭南其实绝大部分时间是游离于这南北之争之外的。西藏和南亚的关系更多。岭南和南洋的关系更多。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大东亚文明圈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中央文明并不中央,只是棋局的一角而已。相互之间的影响交流难免。但是居于大一统治地位则是很晚进的故事。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对其文明区以外的有效统治也不过是近七十年(满蒙疆藏)到近二百年(云贵桂粤闽)的事而已。而最大的推手,也是只有几百年历史的苏俄。否则依靠黄河长江自己,是从来做不到的。

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在欧亚大陆上就是西高东低。几万年前没有马匹的时候,人口文明的流动主要是走西亚,南亚,东南亚,东亚的海岸独木舟之路。传播非常缓慢。赛龙舟就是这种历史遗迹。几千年前马匹在乌克兰被驯服以后。大草原之路兴起,效率高于独木舟。殷,三星堆等都是大草原之路而来的殖民文明。周秦也是。汉算是一种反弹。明算是一次反弹。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大草原压着黄河长江打。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蛮力。这是文明水平社会组织度的差异。否则一万只狼岂不比一万个蒙古人更野。百万个宋人会打不过一万只狼吗?

直到大航海兴起,海路取代马路,西方文明由海上来了。才有了大日本帝国圈(今日韩台)的兴起,以及香港上海取代北京西安的文明输入码头地位。实际上当今北京的地位是大草原文明圈的残留。继承了满蒙帝国的疆域,依靠的是苏俄通过大草原提供的二手变种西方文明。实际上苏俄自己也是大草原遗老。另外的难兄难弟就是土耳其和伊朗。大草原残留里面负面影响最小的就是南亚印度。其它的都至今仍然纠结于脱亚(大草原大陆帝国文明)入欧(海洋贸易诸侯国文明)的进进退退中。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硅谷居士' 的评论 : +1

还在日本呢,羡慕!:)
硅谷居士 发表评论于
谢谢分享!日本在隋唐时期,的确学到了很多中国的文化。日本人能够把它们保留至今,也是一个奇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