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跟几个朋友出去徒步兼聊天,其中一位是新人。聊到两党权利游戏,我没怎么说话。新朋友言语间迟疑观望,委婉打听我偏左还是偏右。他明显担心队里有持不同政见者,得罪人不说,又都搞得不愉快。其实何必呢,好好出来爬个山,聊天还得小心翼翼地寻找同志。把荒山野岭变成公共论坛也就罢了,难道要决定哪座山是姓民主还是共和?
最近,我的朋友圈里确实比较热衷于讨论政治,但讨论的内容仅限与大选有关的;这种政治热情又属于被动式周期性发作,以至于我不太好意思用“政治”这个大词来形容这个事。在以前,好多中性词加上“政治”二字,就变成了贬义,比如学习、立场、面貌、宣传、运动、人物、挂帅等,都让人联想到那段不愉快的年代。在美国有点不一样,这个国家有娱乐精神,大众娱乐偏爱拿政治人物或事件做素材。把大选当个乐子没问题,太认真反而出问题。
几年前,我爱看一个中文综艺辩论节目,《奇葩说》。节目里每位观众手里有一张选票,在观看正反双方的辩论过程中,可以任意投票并改票,结辩后确认立场,最终争取到更多观众投票的一方获胜。我觉得美国大选有点像这个综艺的现实版,候选人都是各路奇葩不说,多半选民都有自己的基本立场,说破大天也不会更改,最后决定胜负的就是那几棵墙头草,中间派。
政客们在出演一场真人秀,观众们却被手里的选票迷惑了,以为真的有权利左右戏里人物的人生,甚至有时入戏太深,不惜让大选割裂了自己的真实生活。
四年前,我所在的两个微信群,因为不同“政见”,从吵架变成人身攻击,最后散群了事。群里有我两个维持了好几年的午饭搭子,也因此失去联系。经过那次洗礼,大家都更刻意避开观点相左的人。这年头,政治立场好像是炸药包,人人怀里抱着一个,言语间稍不小心,碰撞出思想火花,不定就把谁的炸药包给点着了。
话说回来新山友这副小心翼翼的样子,下次我要跟领队建议,在活动报名接龙上加一项:政治倾向。以后参加活动也别互相揣摩了,干脆来个政审,只挑志同道合的,谁不愿意自己说话旁边有个捧哏的呢。没通过政审的,一定都是“非我族类”,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去。
这样说当然是玩笑,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有意跟不同背景、不同立场的人沟通,接受多元的言论和思想,或许能让自己变得更开通;如果做不到,不如不说,因为跟“自己人”说多了,反而会强化我们自身的观点,不知不觉中走向群体极端。
以前常说,谈钱伤感情;其实谈政治不仅更伤感情,还会破坏姻缘。
我的朋友圈里有位单身多年的中年男,前一阵有了一个相亲对象,双方年龄和各种条件都相当,见面后彼此印象也不错,大家一致看好。过了几天,女方主动深夜致电,想了解男方的政治立场。很不巧,两人不是一拨的。女方虽然普通却自信,觉得男方是可以被教育好的,于是喋喋不休;男方更加普通却更加自信,于是极力反抗。两人关系本来有望很快发展到促膝的,结果一下子搞成了猝死。
据学心理学的朋友讲,这些爱辩论政见、坚持自己正确的人,不自觉地陷入了某些人际关系的陷阱。比如这位准女朋友,她患有非对称洞察力错觉,也就是说,她觉得自己比别人更了解别人,同时,没有人比她自己更了解自己,所以,别人都应该听她的。同时,她可能还患有客观性错觉。比如,她会认为所有客观理性的人都应当同意她的观点,谁不同意,谁就不可理喻,甚至道德有问题。一般大选候选人都有这个病,当然我们难以分辨出他们有跟普通人一样天然属性,还是拿出了作为政客具有的变色龙伪装。舞台上下,终究是两个世界。
好多年前,大家就说,在美国,哪怕选一条狗,也没什么关系。还有人说,两只烂苹果,只能选一只烂得少一点的。两种比喻其实都表达了美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国家运转依靠规则而不是个人。在坚定地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在追求人人平等、自由、民主的大框架里,没有大是大非、两条路线的斗争问题。
看看现在两党主要争论的,是关于少数人群的财富分配和个人处理自己身体的权利问题。比如无证新移民的处置、低收入人群福利分配、堕胎、性取向等。这些既是发展中碰到的新问题,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细枝末节的。
很多人对选总统很积极,其实就图个热闹,甚至有炫耀的成分,还可以顺便站在自以为的道德高度,踩支持另一个党派的人一下,“原来那小子骨子里是这么个人,井底之蛙。”其实根据选举人制度,赢者通吃,日常生活更是感觉不到什么变化。
大选是八卦,身边的公共事务才是政治。比如州或镇政府,甚至学区或HOA,这些机构的决策对衣食住行影响大。所以说,与其吵吵嚷嚷,不如去参加小选,还安全,不会有哪位由于选了某位州长或市长而受到道德批判,说三观有问题,以后不能交往了。
借用《沧海一声笑》的歌词,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