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清照的《词论》和她的《声声慢》词

随翻随摘随忆 能感受得到 , 那块绕在南院上的云,又来了,看着厚。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话说宋词,通观下来,李清照写出了纯词,其中词味最正的是她的《声声慢》,其它的,不小心就沾上了点诗味。

把柳永列为第二。他知道词在哪儿,也能写出词的原味,但“长安古道马迟迟”的诗尾巴,还是时不时露出来。

李清照在《词论》中说,诗不应当入词。这是中国文学史中不知道有没有第二的世界文学理论水平的文学见识。

文赋骈诗,从来一锅粥。《文心雕龙》,你说是文论,行;说是诗论,写骈赋指南,也行;就是说成写作中共二十大政治报告行文指导理论,也凑合。

泛开来说,《药典》,也是是心灵鸡汤;历代画论,当作思政教材,完全可以;《贞观政要》也可以当闺阁秘笈好好学习学习的。明明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却头一耿:“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是孔子犯泛意识化的毛病;文以载道,明明是个扯,一直扯成《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文艺思想。““诗言志”·是唐诗人的共同糊涂,到今天,还是文学指导思想之一。

李清照,有慧根,一眼看到了文学的原型在哪里。譬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小轩窗,正梳妆”的词境,比“守着窗儿”,在语言节奏上,明显有着“车????????,马萧萧”的杂音;“两三只黄鹂枝上,三两滴冷雨窗前”用的是词格,可还是有诗对仗的“立正稍息”遗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则全是自己那里的迟迟疑疑。

“乍暖还寒时候,尤难将息”,没法入诗,也不是文句子。它是律绝够不到的闺蜜间的悄悄话,“南昌故郡,洪都新府”者根本摸不着门,它是女孩独自一人用手卷发成绺,散开,再卷时的思绪。

“把栏杆拍遍,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是用词包装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看得见词的魂。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诗是一众所言,词是一人所说。嫌这话有点“宏大叙事”。文学在这块土地上,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都不是,它是“莫攀我,莫我太心偏。我是临江池边柳,这人折了那一根人攀,恩爱一时间”的主。其实,这里有灵魂的精髓在,但这是个尤其不拿灵魂当回事儿的地方。诗经楚辞南北朝民歌,唐古风,宋之花间泀豪放调,显灵魂的几何?耍风流的几何?弄文墨的又几何?文学在这片土地上,一直都是个流里流气的二混子角色。直到《声声慢》,真的,变了。中国的一个文弱女子凭一己之力,开出了一小片自己的“绿肥红瘦”,她是汉语世界第一个没获诺奖但有十足份量和资质获得诺文学奖的文学家。

马斯克的星际文明探索,基于经验,几何?基于逻辑推理,占八成。埃及人丈量泥罗河水涨水落多少年? 古希腊人创立几何,几个人的事儿。厘清外延,清理内涵,准准地抓住括号内的绝对值,在思维中比萨斜塔成为一个真空的巨桶,使欧美的嘛嘛,早八辈子就领跑环宇,而《荷马史诗》《古希腊三大悲剧》中显示出的对文学性的精准把握力以及它的发挥,开出了《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唐诘诃德》《基督山伯爵》…. 这样的文学奇葩。

诸子百家,瞎忙;唐宋八大家,胡扯。脑子一锅粥。这骚赋古风律绝一路写下来,谁心里有谱,自己要写什么?自己写的是什么?

李清照知道:“诗不应入词”。这重理性,不啻说成中国至清仅见的抽象脱颖,《声声慢》才是文学,“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才是文学之源。

铃兰听风 发表评论于
了不得! 能够捕捉到女孩这样子的镜头 ---- "它是女孩独自一人用手卷发成绺,散开,再卷时的思绪".

李清照和张爱玲, 相似之处其中之一是她们的才情, 足以将感常人所不能感, 诉诸于笔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