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博大精深。想應該包括診斷、藥材,針灸和推拿等幾大部分。
從遠古的《黃帝內(外)經》,到針灸推拿,望聞問切,再到無數的神醫,神藥,比如華佗,扁鵲,孫思邈,李時珍,名氣可謂如雷貫耳;加上令人起死回生的深山老林裡的人參和靈芝等中草藥。
幾十年來,中醫在我的印象中,無論把脈的,還是那些具有辯證思想的中藥材,令我對中醫頂禮膜拜,在我心目中,中醫就是天降之物,人類的瑰寶。中醫沒有理由不成為救死扶傷的主力軍。
但時至今天,中醫卻沒有大的突破,這是為什麼?
在香港,中醫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百多年來,西醫一統天下,獨領風騷,到底是什麼深層次原因,讓中醫原地踏步走,與西醫的差距越來越大,個中一定是有問題的。
老實說,我對中醫有點“恨鐵不成鋼”的味道。雖然,很多華人都喜歡中醫。
今天,藉香港中醫大樓即將落成之際,說說我的兩個不成熟的看法。
看法之一:
中醫比較玄乎,有點哲學和中庸的味道,好多東西都需要悟性。與西醫相比,感覺中醫不容易精準治療和用藥。
我先說西醫。
據說西醫的歷史不過二百多年。可西醫發展迅速。從早期的單純治療,到今天形成集儀器、化驗、手術和藥物為一體的整套治病方式,快捷解決生命的問題,這無疑是西醫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不說太遠的,就一個抗生素的發明,便將細菌有效的控制住,人類性命和壽命得以大幅保全和提高。以至於科學的進步,令西藥更新換代,更加靶向精準,副作用越來越小。
西醫醫生更是了不得。
中醫歷來有世家之說,而西醫就沒有這個說法。
過去中醫師的本事,靠得是世家經驗和珍藏的秘方。診治的方式還比較單調。這也許是中醫治療的一個致命的短板。
而一個碩博連讀的全科博士生,從第一年的人體解剖學入手,只用八年的時間,便全面掌握到心腦血管;肝膽腸胃;神經(內)外科;泌尿系統,以及消化系統等疾病的全科知識以及臨床經驗;然後,依據醫院的作業流程,藉助精確的設備檢測和檢驗技術,便輕鬆搞定疾病的治療問題。
都說生病的人,最喜歡使用西醫的CT、MRI等掃描儀器,自然相信掃描的科學結論。而儀器的科學性,是西醫不可或缺的診病手段,只有西醫才會這麼做。
老實說,西醫的儀器技術,不是中醫經驗可以替代的。比如24小時動態平板測試;以及腦動脈血管成像儀器的使用,都是專科醫院檢測和判斷心腦血管疾病(如腦梗和心梗)的必要的輔助工具。使用和不使用,對疾病的診斷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記得有一次,在香港公立醫院急診科小住了三天,做了一個小小的腦動脈問題的診治。感覺他們的全科醫生,對住院病人的治病流程,都是從血液、尿液檢驗開始,然後對照檢驗數據,再做病灶的MRI掃描,再看片子,相關醫生集體討論後,便很快做出了精準的醫療報告。好在什麼事都沒有。
可以想象,西醫如果沒有電源,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沒有卓越的化驗技術;再大牌的醫生,都沒有本事給病人下疾病結論,並做有效的治療的。
可能全世界的醫院都差不多,比如美國著名的霍普斯金醫學院,以及梅奧診所,或是中國的301醫院。
我有一本《默沙東疾病手冊》。很難想象,一個國際知名的大藥廠,竟然可以按照現代西醫的流程,把幾乎所有的疾病,從發病原因,症狀,到治療以及用藥,以科學通俗的語言,說得清清楚楚。雖然他們這樣做更多的是為了生意。
再來看中醫。
《黃帝內(外)經》跟《易經》非常好,是中醫理論的公共教科書,但有點像天書,閱讀起來尤其是領悟精要,可能有些困難,需要很好的悟性和聰慧才行。
這就比較麻煩,因為學習理論,各自悟性不同,每個人的古文底子也不同,學習的效果,自然會打折扣。凡事都靠悟,還是比較玄乎的。
也許我才疏學淺,消化不到《黃帝內(外)經》和《易經》的精華描述。感覺老祖宗的經文大典,表述精要,哲學意義強,我是沒有很好的古文基礎,搞不清經典的含義,也許需要一生的悟性才行。
這就有一個打折扣,以及中醫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
老實說,中醫的經典,悟性的深淺,可能是學習專業理論的一個短板。
我聽一個氣功大師說,大凡厲害的中醫都具有特異功能。比如當年被曹操殺掉的三國神醫華佗,扁鵲,唐朝藥王孫思邈,和明朝的李時珍。據說他們都有特異功能。能一眼看穿病人的病灶。
而所謂的中醫“望、聞、問、切”,只是特異功能後的一個輔助方式。大凡厲害的中醫,可能真的有第三隻眼。他們很清楚病灶在哪裡。而“望聞問切”的治病手段,只不過是他們加強病情判斷的一個。
感覺過去的太醫,一定有很多不為外界所知的絕活。因為封建社會,太醫給皇后或皇帝的妃子看病時,都需要隔著一道簾子,不能見人,只靠切脈,便需要搞清病灶所在,還要開出方子,沒有一點特異功能,要判斷真實的病情,是很不容易的。
也許現代中醫的突破之道,在於在“望聞問切”的基礎上,訓練和傳授特異功能的本事,令中醫有看穿病灶的能力,中醫或有機會趕上西醫的儀器設備。
看法之二:
西醫靠化學藥物,中醫靠草本植物。前者藥效快,生產有標準,可以迅速解除病痛,挽救生命,雖然有副作用;後者講調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消除病痛,很多人可能受不了病痛折磨,而選擇了西醫。
為什麼說專利處方西藥厲害?
一是新藥剛上市,靶向性很強,藥廠的拳頭產品;
二是“一份價錢一分貨”。還在專利期間的西藥,多半是壟斷藥品,研發投入大,價錢高,藥效好,這是肯定的。
到了專利失效後,各大藥廠便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印度的仿製藥,以及合資公司的品牌藥,你說與原廠藥相比,效果哪個厲害。應該是不難判斷的。
再說中醫的藥材。
過去總說孫思邈、李時珍是藥王,那是因為他們採摘的藥材,普遍來自山裡,自然都是野生的,藥性如何,是先輩們用命嘗試出來的。如今到處搞開發,森林越來越少,野生的藥材自然是奇貨可居。
實事求是說,今天的中藥材,絕大多數都是人工栽培。
我聽資深中醫師說,人工栽培的藥材,其藥性至少要打六折。
這麼說,當一個高明的中醫精準把脈,開出了好方子,結果中藥鋪的藥材沒有跟上,都是統貨,批發的藥材,比如安徽的亳州和江西的樟樹中藥市場,就是中國兩大中藥材批發市場,加上中藥材的栽培的土壤土質,化肥使用和農藥情況的把關,都是很要命的問題。如果進貨商不能火眼金星,藥性自然大打折扣,你說病人該批評誰呢?
無疑,中藥材的品質把控,影響了中醫的治療效果。而中藥材的栽培,則是中藥藥性的決定性因素,藥材的品質,和中藥的炮製技術以及濃縮成顆粒,沒有半毛錢關係。
我在香港看過幾次中醫。都是朋友介紹的中醫世家。看得認真,把脈精準,方子估計都很厲害。但到中藥鋪抓藥就遇到藥材的問題。
香港有個農本方中藥材品牌,據說他是有機種植園的中藥材產品,製成顆粒狀,可以達到深山老林的自然採摘的藥材藥效。價格自然不菲。但藥效不錯倒是真的。
有人說好多“價廉物美”的事情。我覺得是一種心理安慰。便宜的藥鋪抓的藥,的確比農本方的顆粒湯藥便宜很多。比如一劑要150港元/(30克質量)的成本;同樣的方子,如果在普通中藥房抓,一劑30元就行了。兩者價差的確很大。你說哪個功效好,不言而喻。
我估計,中成藥都有這個藥材炮製成本的問題。
總之,中醫要趕上西醫,除了理論上要系統的學習之外,中醫臨床實踐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對藥材的研究和配伍技術更要滾瓜爛熟。
過去,常聽人家說,治病靠西醫,可見西醫的救死扶傷作用;而延壽靠中醫,則是說中醫的調理,是西醫後對身體免疫力的恢復。
如果中醫能夠嫁接好西醫,做好西醫無法完成的工作,比如調理腸胃,以及建立身體免疫力,確保後續的西醫治療,能完滿完成療程,那就是中醫對人類的最大的貢獻。
一句話:
中醫是西醫的有機補充,不存在誰消滅誰的問題。西醫永遠是打先鋒的。中醫做好配合。中醫與西醫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健康和延壽服務,那就阿彌陀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