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永遠的包袱(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

大陸移居香港新移民。老話說“井底之蛙”,在內地我只看到碗口大的天。來到香港,有了比較,才知世界如此精彩。我只說自己想說的話,不代表任何人。我希望中國好,期望中國有大的智慧,處理好國際關係,學會算大賬,不賭一時之快,能成就大事,令海外的中國人感到驕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自古以來,殺富濟貧,是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政權利益考慮,組織沒有資產的人,對有錢人進行打家劫舍,巧取豪奪,最終剝奪了有錢人的財產,一夜之間,自己成了有產階層。這是很管用的一招。也是很直接簡單的方式。

絕大多數窮人都希望有這樣的好事。

時過境遷。到了今天,貧窮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因為窮人帶來的社會傷害,妒忌,以及對福利的需求,政府的壓力是顯而易見。無論是民主國家,還是專制制度國家,窮人只是多少問題,以及衡量貧窮的尺度不同而已。我們說“恩格爾係數”,這是不爭的事實。



老實說,既然窮人客觀存在,任何政權階層就不能視而不見,只是我們該如何看待窮人,達到社會完美的平衡。

我覺得,城市的窮人就兩種:

一是“老弱病殘”無法勞動的“窮人”。

所謂“老弱病殘”,我理解這些人就是弱勢群體,當然是社會的包袱。

“老”比較好界定。

比如香港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

對60周歲或以上的香港居民,提供2港元搭車(所有香港特區範圍內的交通工具)的超級優惠;以及滿65周歲並經過資產評審合格的香港居民,享有4000港元左右/月的生果金領取;滿70周歲的任何香港居民,則享有1700港元左右/月的生果金福利。

這一塊支出,我相信香港鐵路以及政府都精算過的。100%可以做到。只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有可持續支出的能力,政策不能朝令夕改。

對於老弱病殘的救助,政府是重要推手。其他人都是輔助性的,因為沒有多少投資回報,毫無疑問,老人是社會包袱。



客觀講,香港有很多老人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積蓄,沒有退休金,也沒有子女的幫助,就靠政府的這筆錢過日子。無疑這些香港的窮人是社會的包袱。

據統計,香港740萬人中,60周歲或以上的居民,就達到280萬。差不多3個人就有一個60周歲的老人。香港已經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弱”不大好界定。

什麼叫“弱”?我理解是:未滿18歲的所有未成年子女應。如果認可這個“弱”,那就是弱者。

而“病”的界定,應該由政府專科醫生開具的“無法參與勞動”的證明才稱之為“病”。這些人自然是弱勢群體,是香港的包袱。

至於“殘”就更好界定。依據香港政府專科醫院開具的殘疾證明,以及是否具備勞動能力的證明,便可清晰界定“殘”

的程度(半殘,關鍵殘,全殘)。

有些殘疾人,先天就是殘疾。比如先天性心臟病;小兒麻痺;以及智障和腦殘等。這些人也是很不幸的。當然,100%是社會的包袱。



我相信,這些人都是財政包袱,聰明的善於理財的政府,應該將他們計入社會成本(好似製造企業的原材料一樣),懂得攤銷這些社會成本並有盈餘,還是很要本事的。

很多人香港年輕人不理解社會為什麼要這樣做。抨擊香港政府違背市場經濟的自由競爭基本法則,搞社會主義的“均貧富”的那一套。有悖於“一國兩制”香港資本主義基本原則。這種狹義的競爭論也是可以理解的。

老實說,“老弱病殘”不僅是香港財政包袱,更是納稅人的包袱。作為政府自然要有平衡社會財富和公共資源投入的能力。

二是被動不勞而獲的“窮人”。

比如香港的單親家庭。

現代社會,因為離婚自由,以父母為勞動能力的完整家庭,瞬間變成了子女或只有父親,或母親的單親家庭。因為要照顧未成年的子女,比如讀書,比如生活起居,基於人道考慮,必然出現被動的不勞而獲的父親或母親。

很多時候,單親家庭的父親或母親,因為要照顧未成年子女的學習或起居,而無法通過合法勞動獲得收入,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濟金勉強過日子,並成為窮人。

據我理解,香港的單親家庭的窮人還是不少,也由此可見離婚的個案還是很多。



我聽說加沙居民,很多是被動的不勞而獲的家庭。因為常年不穩定,總是打仗,便有了人道主義關懷,以及聯合國難民的概念。很多人看到難民的好處,於是“靠難民吃難民”。像聯合國難民工程處,聽說就是一個油水非常肥缺的人道機構。

這回哈以戰爭,徹底打破了“靠難民吃難民”的平衡,很多窮人的故事開始付出水面,比如加沙居民的靠吃救濟的不勞而獲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加沙居民是非常埋怨哈馬斯的,以色列當然知道怎麼回事。估計也顧不了那麼多,哈馬斯明顯幹了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我就不知道,未來歐美社會如何對待加沙這些靠吃救濟的窮人。對此情何以堪。還像當年德國的默克爾對待敘利亞難民一樣的方式嗎?

老實說,社會有窮人,就必然有富人。我們的管治者應該懂得,沒有富人,便沒有窮人,社會發展和繁榮便難以為繼,或坐吃山空。這是一個正循環,是不能顛倒的。

就說2024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終身追求保守的精英主義,捍衛純粹的人權神授的法治精神;而民主黨則是捍衛民主和自由,提倡快樂的多元化的生活。

所以,精英階層的保守主義的人,可能比較喜歡特朗普,凡事靠自己打拼,靠自己創造美好生活;而普羅大眾尤其是非族裔人群,可能想法更加社會主義,或更加喜歡民主黨,喜歡不勞而獲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看到哈里斯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還是很為特朗普捏一把汗。畢竟一人一票選舉制度,今天的人,多半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少有關心國家的未來的。

一句話,任何統治者,都必須明白:社會先要有富人,才會有窮人。窮人因富人的存在而存在。窮人永遠是社會包袱,是政府的財政負擔,而富人永遠是先進生產力(儘管他們比較難搞)。

社會因為富人,才會持續發展和繁榮,而非靠窮人,這是顛覆不破的真理。

Billzhou 发表评论于
謝謝大家的寶貴意見。我只是一家之言,是我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富人和窮人,其實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問題。我只是想提醒管治當局,必須先有生產力,再有生產關係,兩者不可顛倒。不能凡事都政治正確,那就傻帽了。
木木薇 发表评论于
称老弱病残为社会的包袱,并不准确。围绕照顾老弱病残,从医生、护士、护工、药房、特殊教育机构、学校老师、政府社工、特殊器械制造商、福利院、律师、立法执法机构等等,社会各部门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如果没有这些老弱病残,这些人全部失业。只要是人,就有价值,而不是什么社会的包袱。作者开口闭口称之为包袱,实为一叶障目。
Billzhou 发表评论于
社會的確需要有富人賺錢機制。而且制度化。否則,管治者會很辛苦。因為沒有僱主,沒有賺錢環境,窮人都去找政府,政府會很辛苦。最後大家都喝西北風。
格利 发表评论于
文章总体论述是不错的,但很不理解这一句话:“社會先要有富人,才會有窮人。”什么叫先有富人,才有穷人?这两者不是同时存在的吗,只不过是相对而言而已。希望作者能有一个更好的解释。
油翁 发表评论于
这篇文章中提到了突出富人与贫穷人之间的差距,探讨了窗户富人。在突出富人的同时必须考虑着欢迎要是巨人使势人的感受对待的平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富人的存在,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