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毛泽东指导粟裕打仗

         由于粟裕没有参加长征,没有在毛泽东的身边亲身体会和学习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和工作作风,一切都是靠自己的悟性学习和掌握战争的规律,在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时候,难免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在淮海战役从策划到实施过程中,毛泽东对粟裕以极大的耐心,细心,从整体战略到具体战术细节及其他方面,都给予无微不至的指示和指导,使淮海战役这场兵力,武器装备,兵力分布都不占优势,而且还得到了很多错误的信息的战役最终取得了完整的胜利。

1,毛泽东对粟裕的第一个指导,是把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的目标确定为歼灭黄伯韬兵团,这一决策乃是淮海战役的点睛之笔,淮海战役的最关键之处。

         按照粟裕最早的淮海战役的作战部署,第一个作战目标是攻取两淮和海洲。因为粟裕领导的西兵团的重要任务是“消灭第五军(邱清泉兵团),打过长江去”。攻取了两淮和海洲,就可以使山东解放区和两淮地区,海洲,连云港地区的根据地连成一片,为打过长江去做准备。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占地盘,违背了毛泽东“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的作战原则。

        根据张震的(决战淮海)的回忆:“粟裕最早的想法是:   一、经徐州以东地区南下,在海州、连云港、两淮地区作战。其目的是打通苏北和山东的联系,取得新的“粮仓”,以支持和准备更大规模的作战;亦便于尔后从苏中南渡长江,完成中央交给我们的渡江任务。   二、经徐州以西(鲁西南)重返中原地区,配合中原野战军逐次歼敌,将敌人打至江边各点固守,为我军渡江创造条件”。

          实际上,这两个方向也是国军重点考虑的方向。

          鲁西南方向:当时杜聿明,邱清泉正在计划从鲁西南出发攻击济南。从鲁西南过黄河似乎是最理想的方向,刘邓大军1946年底和1947年初三次从这里度过黄河;陈粟也是从鲁西南进入中原战场的。从鲁西南方向进军中原,是任何一个军事人员都能够想到的常规策略。

          而海洲和连云港方向,也是国军关注的方向。因为国军在审查淮海地区兵力情况的时候,很快发现海洲地区只有44军,防守力量太薄弱,所以在淮海战役发起前,曾经派100军前去增援。

        根据粟裕的设想,如果出鲁西南,必然碰到邱清泉兵团,由于是意外被动地碰到,很难有计划地包围并消灭强大的邱清泉兵团,因为邱清泉兵团装备好,兵力多,战斗力强,和共军作战从来没有输过,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甚至有“逢五(军)不战”的说法,和邱清泉兵团作战,最后结果肯定不会很理想。

       如果按粟裕的原来计划的淮海战役,以苏北兵团大概2个半纵队大概5万余人的兵力,攻击两淮或者海洲的国民党的44军和100军两个军,大概4-5万人,共军肯定是打不动的,很难占到丝毫便宜的;而且一旦战斗力比较弱的苏北兵团攻击两淮或者海洲,距离很近的黄伯韬兵团不可能不前去援助,共军必然会被动地和黄伯韬兵团打一仗,如果没有事先精确全面的计划和准备,要想全歼黄伯韬兵团,根本没有一点可能性。

         所以要想发动淮海战役,和黄伯韬兵团打仗是不可避免的,与其被动地打一下或打一仗,还不如主动地仔细计划,认真准备,彻底消灭他。

         当然由于辽沈战役锦州失守,蒋介石把杜聿明直接从徐州带到了东北战场,杜聿明,邱清泉的攻击济南计划才夭折;海洲的44军和走在半路支援海洲的100军也因为国军在东北战场的失利而撤了回去。

          因此,粟裕的淮海战役计划,要么是打不动,要么是打不着。所以说,粟裕的淮海战役计划显然是不成熟的,难以实现任何战略目标的。

          由此可见,粟裕的战略目光,和国民党的高层指挥官的军事水平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而毛泽东鉴于济南战役胜利结束以后,虽然国军在中原地区表面上看起来占有一些优势,却英明地预见到,共军同国民党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济南的解放已经“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所以,要求指战员树立“敢于打极大的歼灭战”的作战思想。于是,审时度势,根据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把淮海战役作战的总原则确定为:“牵制邱李兵团,歼灭黄伯韬兵团”。

          因为黄伯韬兵团相对孤立,远离国民党重点防范的战略要地徐州;而且距离华东野战军距离较近;战斗力相对较弱于邱清泉和黄维兵团,使华东野战军比较容易歼灭,符合开局必胜的原则,所以选择黄伯韬兵团作为初战目标是最理想的。而且,从当时的情况看,歼灭黄伯韬兵团不仅最适合,而且是比较迫切和必需的。

        实际上,国军在“豫东战役”之后,经过大规模扩编,国军的装备,战斗力和自信心得到了极大幅度提高。虽然黄伯韬兵团战斗力相对较弱,但是,也是从上到下都看不起土共军队,所以和共军打起来也非常顽强拼命,觉得被共军俘虏是极大的耻辱。以至于战败以后,不仅兵团司令黄伯韬战败自杀,就连63军军长陈章,44师师长刘声鹤??也是战败之后宁可自杀,也绝不投降。但是,后来在攻打黄维和邱清泉兵团都时候,所有的国军将领都是宁可战败被俘投降,也绝不自杀。因为黄伯韬兵团被歼灭,国军不仅是兵力数量上的重大损失,最主要的是彻底摧毁了国军将领的自信心,使国军将领认为共军实在是不可战胜。

         可见,黄伯韬兵团被歼灭虽然是淮海战役中的初战,而实际上,黄兵团被歼灭以后,中原地区国军的命运已经基本上注定要被消灭了。

         毛泽东要求首战攻打黄伯韬兵团的策略,不仅完全出乎国军各级指挥官的意料之外,就连粟裕也完全没有想到,很长时间难以接受,所以一直犹豫不决,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推迟攻击发起时间。正如粟裕所说“一下子打五个军,还从来没有打过,肯定是一个大仗、硬仗,必须认真对待,谨慎从事。”

2, 坚持执行淮海战役作战的总原则是“牵制邱李兵团,歼灭黄伯韬兵团”。面对粟裕两次试图改变作战方向,放弃歼灭黄伯韬兵团,毛泽东则是认真说明理由,并以坚定的语气予以否决。

          第一次是在10月15号左右,因为邱清泉兵团有可能从商丘地区出发,向鲁西南地区进攻,粟裕计划放弃攻打黄伯韬,转而要攻打邱清泉兵团。毛泽东坚决地否定了这一错误的思路,仍然把歼灭黄伯韬仍然作为淮海战役的第一要务。毛在10月15日的电报称:“据所获情报,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向鲁西南进攻计划业已证实,........其目的是阻塞你们出汴徐线道路。在此种情况下,你们淮海战役计划不但不应变更,而且给你们以极大便利”

         第二次是在面对攻击黄伯韬兵团受到挫折,部队伤亡很大,却进展缓慢,部队情绪也很大说“部队伤亡太大,不要再打了”;而救援黄伯韬的邱清泉,李弥兵团在飞机大炮坦克的助攻下,攻势十分强烈。面对这种情况,粟裕束手无策,完全动摇了歼灭黄伯韬到决心,准备放弃歼灭黄伯韬,转向攻击邱清泉和李弥兵团。 于是,于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三日酉时给刘陈邓并报中共中央军委等的电报(被称为粟元酉电)粟裕在电报提出了“ 包围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阻击并歼灭邱清泉、李弥兵团的具体作战部署”。毛泽东再一次坚决地要求华东野战军不惜一切代价,首先尽快完全消灭黄伯韬兵团,然后才考虑是歼灭邱李,还是徐州,或者是黄维兵团。

          并且特别指出  “但同时打两个敌人(邱李,黄伯韬)则不适宜”。

         同时给总前委领导人发电报,说整个淮海战役要准备伤亡十万人,按照粟裕的说法:“在打六十四军时,有些部队发生气馁叫苦,‘伤亡太大了’,‘部队不充实了’,‘不能再打了’。后来军委来了一个准备伤亡十万人的电报,才将这种情绪克服了。”

       正是毛泽东的坚持,歼灭黄伯韬的战役才得以最终胜利完成。

3, 思想上重视并且使用足够兵力攻打黄伯韬兵团:  毛泽东从来都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虽然确定了攻打黄伯韬兵团的战略目标,但是,战术上仍然是要求精益求精,认真对待,不能轻敌。在淮海战役筹划阶段给粟裕等的电报里,多次要求华东野战军从思想上重视,认为这一战役“比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都要大”;“克服解放济南的轻敌,麻痹思想”;

          特别是针对粟裕上报的淮海战役作战计划,中央军委于10月23日电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打黄百韬是一场大战,必须集中主力。你们过去的部署,以几个较弱的纵队放在黄百韬方面,而以几个较强的纵队放在其他方面。现在尚有时间调整部署,如时间不足宁可迟几天发起战斗”。要粟裕用六个攻击能力最强的一流纵队,加上特种兵纵队共7个纵队进行攻坚。

        可是粟裕却对这些指示置若罔闻,仍然坚持自己的决定,中央军委10月26日又电示:“关于应当使用强力部队,而不应当使用第二等部队于主攻方面,前已电告,如此须有几天时间重新调整部署。为了确保胜利,宁可推迟几天发起战斗,不要仓卒行事。”

       但是,粟裕仍然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坚持用五个在济南战役损失较大的纵队加上特种兵纵队,共六个纵队进行围歼黄伯韬兵团。无奈,中央军委只好复电指示:“你们研究部署时,除根据当前情况外,还要估计到情况的某些可能的变化,要设想敌可能变化的几种情况,其中应包括一种较严重的情况,要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有对付的办法。”

           结果,按照粟裕的兵力部署,在围歼黄伯韬兵团的过程中,伤亡巨大却进展缓慢,最后实在难以完成歼灭黄伯韬兵团的任务,不仅粟裕非常紧张,就连毛泽东的房间里的灯火也是彻夜不灭。最后只好让谭震林,王建安指挥攻击集团,采用坑道作业,才终于歼灭了黄伯韬兵团。

4, 鼓励粟裕果断坚决执行作战计划: 对于粟裕在淮海战役准备阶段对战役的规模和难度产生犹豫甚至畏战的情绪,犹豫不决,一再拖延淮海战役发起的时间,直到10月23日才下决心,毛泽东就在电报里给粟裕加油鼓气说:“望你们坚决执行。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

5,修正阻击与打援方案:  针对1948年10月12日粟裕围歼黄伯韬兵团的阻击和打援方案,毛泽东复电指示,“你们文子电的部署的缺点是将打援的兵力放在正面,而不是放在侧面,你们元午电同意我们真电意见,即可改正此项缺点。”  因为放在正面,一方面是容易被敌方侦查到,而且阻击面积小,如果援军绕过防御阵地,就不容易挡住援军;而放在侧面,形成钳形攻势,阻击面积大,还给援军一个错觉,就是正面阵地没有阻击部队,但一旦出击,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6,针对粟裕上报的以两个纵队袭占运河车站,全歼守敌的部署,毛泽东复电指出:“应以一个强力纵队袭占运河车站,歼灭守敌,控制该一带;以三个纵队攻占及控制台儿庄及其以南地区,一部直达铁路,以两个纵队攻占临、韩,直迫贾汪”。正是以“三个纵队攻占及控制台儿庄及其以南地区”的部署,为后来迫使张克侠起义,攻占曹八集,切断黄伯韬退回徐州的退路和阻击从徐州来的援军等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针对粟裕上报的将韦吉纵队放置在宿迁以东阻援邱李援兵部署,毛泽东复电指示:“韦吉率一个纵队南下,不要放在宿迁以东,而要位于睢宁地区,控制徐宿公路,从南面威胁徐州,使邱、李援敌感到如不驱逐韦吉,则无法经睢、宿东援,同时对于徐蚌线亦起威胁作用,使李部第九军不敢离开该线。”这一部署,既是攻打徐州的疑兵,又是后来威胁徐州机场,测袭邱李援兵的重要力量,还是切断邱李和徐州联系的主要兵力,使邱李自始至终不敢全力以赴,救援黄伯韬。

8,针对粟裕10月21日上报的提出以三纵、广纵进入鲁南徐州西北部,提前进行佯攻的部署,毛泽东复电指出;“三纵、广纵及鲁西南两个旅,应于三十日以前前进至商砀线以北地区,距离敌大约一百华里左右,摆成一字形阵线,断绝行人来往,不要向商砀线攻击,使敌早日察觉我在该方不过是佯攻部署,要在东面微日发起战斗之同时(或早一天即支日)才向商砀线及丰县之敌举行牵制性攻击,否则可能不起大的作用。”

9,针对粟裕10月28日上报的的修改后的作战部署,决定将于11月7日、8日晚分别在运河西、运河东发起作战的部署,毛泽东于10月30日寅时复电指示:“计划与部署甚好,请即照此施行。只有一点,分为虞齐两晚发起作战,是否有使黄兵团闻声警觉,于齐日白天你们尚未接近该敌时迅即收缩集结之虞,似不如同时于虞晚或齐晚各处一起动作,使各处之敌同时受攻,同时认为自己处于危险境地,互相不能照顾,要在两三天后才能查明我之主攻方向,但又因为我各部均已迫处他们面前,又无法互相增援,尤其使黄兵团各部丧失收缩集结之必要时间,极为重要”。

10, 在杜聿明从徐州逃跑以后,粟裕的部署主要是多层尾追。毛泽东在接到粟裕部署追击的电报以后,于12月2日的电报里特地电告粟裕和谭震林、陈士榘等:“敌向西逃,你们应以两个纵队,侧翼兼程西进,赶至敌人先头堵住,方能围歼,不能单靠尾追。” 粟裕才根据毛泽东的电报,重新调整了部署,采用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击相结合,而且还部署了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最后终于把杜聿明兵团包围在陈官庄了。

11,在淮海战役将要结束的时候,粟裕再一次提出连续作战,发起江淮战役的想法,被毛泽东予以否决。

        根据粟裕年谱:12月28日午时,与陈士榘、张震联名发出致中共中央军委并邓小平、张际春电,“判断蒋介石有放弃江淮、撤守江防最大可能”。建议:如中野得到完满补充,消除疲劳,完成后勤准备后,可提前发起江淮战役,以保护浦蚌段铁路运输,使我军迫近江边休整,以更充分直接准备渡江作战。

       毛泽东于12月28日发电报给粟裕、陈士榘、张震,并告邓小平张际春。电报说:二十八日午时(11—13时)电悉。淮南敌系有计划撤退,我们追赶无益,中原各纵仍在现地休整,待华野歼灭杜部后,中野华野统一调整位置,位于陇海沿线休整两个月至三个月,然后渡江南进”。淮海战役三个阶段战役结束以后,主要是黄维兵团被消灭之后,江北国军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任何国军小股部队肯定都会马上撤退,不管共军如何追赶,都是“国军千里转进,共军追赶不及”;而且平津战役正在谈判阶段,一旦谈判成功,长江以北基本上是无大仗可大。所以,没有任何必要再发起新的战役,让解放军战士们作无谓的牺牲。

12, 毛泽东不仅战略战术方面,给予粟裕无微不至的指示,就连指挥部的位置都替粟裕考虑到了。粟裕11月12日率领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碾庄以南的过满山,并报告了中央军委。军委收到以后电示,“华野指挥位置太靠前,要后撤十里”。粟裕当即决定南移十里到土山镇,11月13日晨,率领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邳县土山镇东南之火神庙,距碾庄前线约15公里。

13,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教导粟裕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

         共军之所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是依靠集体的力量,群策群力,同心同德做好各项工作。而粟裕在很多时候都喜欢突出自己,自作主张,以至于很多部下对他都有很大的意见。

         根据张震的(决战淮海)的回忆:“在我军突入济南内城时,司令部根据侦察的情况,判断徐州之敌不会再行北援。粟裕代司令员便立即同我们研究,下一仗在哪里打、怎样打的问题”“

粟裕的想法是一、经徐州以东地区南下,在海州、连云港、两淮地区作战。二、经徐州以西重返中原地区”。“当时,多数同志倾向于出徐州以东地区”。也就是说,淮海战役的初步计划应该是粟裕和张震,叶飞,王必成,陶勇等多人一起讨论研究的结果。但是,粟裕却以个人的名义发电报给中央军委,中原局,华东局提出发起淮海战役,似乎很不合适,不够厚道。

          所以,毛泽东在接到粟裕个人的关于“发起淮海战役”的电报以后,很快同意。但是,同时提出:“望你们召集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及其他可能到会之干部,开一次讨论行动的会议,以最后斟酌的意见电告我们审查”。

         这其实是对粟裕的一次委婉的教育,希望他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和其他指挥员一起商量之后,提出全面的作战方案,而不是逞个人英雄主义,单打独斗。

         其实粟裕喜欢自我表现的特点一直没有太多改变,毛泽东对此应该是很清楚的。有文章说:在1954年10月,粟裕被任命为总长,毛主席在粟裕上任前谈话时,当听到粟裕说“自己不能胜任时”,这样语重心长地说道:“根据我的了解,你可以胜任”。“不过,牡丹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你努力干吧!”。 这里毛泽东再次提醒他多和上下级沟通协商,重视发挥集体力量。

        在淮海战役中,毛泽东给予了粟裕极其耐心详细的指导,这里只是罗列了极小一部分。只可惜,粟裕却没有认真领会学习,特别是要注意发挥集体的力量,不要逞个人英雄主义这一条。如果粟裕当时和后来能够认真理解毛泽东的这一指导,就不会在1958年因为擅自作主,签署好几个调兵的命令而犯错误,他也就不会因此受到众多元帅们严肃的批评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