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教授工资与通货膨胀
前段时间在“四十年代大学校长的薪俸情况”一文的评论中网友指出由于通货膨胀,教授的实际收入大幅减少,很多教授维持生计都难。确实,抗战前,教授是一份高薪职业,收入可比一般职员高10倍。
抗战前开始后,价格开始上涨,薪水没变,实际收入开始减少,到四十年代初期,不少教授生活已属清贫。按一份统计,1938年的零售价格上涨率为49%;1939年为83%;1940年为124%;1941年为173%;1942年为235%;1943年为245%;1944年为231%;1945年1-8月为251%。在这期间教授除了一些补贴,没有收入随物价上涨一致调升的规程,以致生活维艰。
1946年起价格上涨更进入了快车道,国民政府制定了一些措施,教职员按物价指数分地区等级加成补贴,京(南京)沪地区还发放(生活必需)实物来抵御通胀。不过各地物价都在飞涨,一些地区的加成补贴已无法应对物价飞涨,那一时期,教育部收到的都是各校校长、教授会要求调整薪水待遇的函电。下面是部分函电的原件,报告了当地米价涨价的情况,有的函电更是直言若不提到待遇就要罢教了等。
函电中反映的各地米价:
武汉: 46年8月每石米(120斤)是2.4万元, 47年3月已是每石米12万元;
长沙: 47年2月每石米七万多元;
兰州: 47年3月每石米二十多万元;
厦门: 47年5月每石米23万元。
从北平艺专48年4月到48年7月的工资册可感受到物价飞涨速度:4月份物价指数是5万倍,6月份8万倍,7月份19万倍,工资都以千万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