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垦中学十年(2419)它年重会为君卜,定是春光烂漫时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农垦中学十年(2419)它年重会为君卜,定是春光烂漫时

1991年8月,我到旅顺参加全国中语会第五屆年会,与刘国正先生分别的那天晚上,我们促膝长谈后,先生给我写了两首诗:

一首《赠言》,還有一首《贈別》:



    贈言

 一溪初入万花明,                               

 渐怯孤蓬风雨声。           

颇怪刘郎迷路返【1】,

舍舟大可试攀登。

       贈別

不唱阳关怨别离,

江湖相望益相倚,

它年重会为君卜,

定是春光烂漫时。

【1】《桃花源记》载刘子骥寻桃花源迷路而返,惜其功亏一篑也。



(1991年5月我陪国正先生在三亚亚龙湾海边)

感谢国正先生一直鼓励我在语文教学改革的路上不断进取,尤其在我遇到挫折时,及时开导,我才不至于“迷路”,才没有功亏一篑!才有后來“春光烂漫时”的“花繁桃李枝”!

我在武汉华中师大一附中十年时间,主要从事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的分编型教材。1990年9月1日,调到海南省农垦中学以后,用的是人教社的综合型教材。为参加1991年暑假期间在旅顺召开的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写了《关于高中<语文>课文后面思考题的思考》这篇论文: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人教社I 9 8 7年版》把思考和练习分为两项。每册课本的《说明》里都强调练习题侧重语言训练,还说明了一套课本的语言训练序列,各册课本的语言训练重点。每篇课文的练习题要求明确具体。《教学参考书》(人教社l988年版)“对课文中的练习题一律给以明确的答案,部分练习题要给教师解题思路,思考题则一般只对思考方面作简要提示”。(引自《教学参考书》的《说明》)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处理思考题时,是不能“只对思考方面作简要提示”的。因此.如何处理思考题,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思考的立足点

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是选用名家的作品.而思考和练习题则是编者设计的。设计“思考和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语文训练的。“思考和练习”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与一篇课文密不可分,又与一个单元、一册课本、乃至一套教材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思考:思考题与课文的关系;课文与单元的关系;全册课本里单元与单元的关系;全套教材中单元与单元的关系。这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课文思考题,必须研究这套教材的结构。    ’

全套教材各册的课本结构,编者在每册的《说明》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无须赘述。这套教材是按文体编成单元的,编者意图旨在“着重建立现代语文读写能力的训练序列”(见语文课本《说明》)。全套教材40个单元,现代语文读写能力训练序列占了l 9个单元,几近5 0%。

这个序列又分为四条线:

议论文读写能力训练8个单元;

记叙文读写能力训练6个单元;

说明文读写能力训练3个单元;

应用文读写能力训练2个单元。

根据教学大纲规定,高中学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两种能力训练序列,在这套教材中分别有1 0个单元和11个单元。

众所周知,这套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知识点和训练点,各点之间纵向按单元分文体连成线;横向按单元分层次编成六册课本。我们研究单元、层次,是为了更深刻地把握单元、层次和整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时尤其要重视整体对各层次及各单元的反作用。这就是说,我们研究每一道思考题,不能仅仅只从与这道思考题相关的课文及其所在的单元这个角度来思考,还应把它放在纵横交错的全套教材结构中去思考:这道题在全套教材中处在纵横交错的各条线中的哪一点上?从纵向看与这一点相衔接的是哪一点?从横向看与这一点可结合的又是哪一点?

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思考题:“划分部分,说说课文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哪些方面论述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贡款的。”这道题属于议论文读写能力训练序列的第二点,从纵向看,衔接点是第一单元议论文的知识要点;从横向看,结合点是该册第二单元,记叙文的“选材与剪裁”。教师备课如果能做到立足一“点 ”(单元知识和能力训练点),纵向瞻前顾后、前思后想;横向左顾右盼、权衡左右,就能明确思考的方向,把握解题的思路.

二、全方位思考

思考题,既然是课文的组成部分之一。当然应该结合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逐一认真解决。但是,由于这套教材是“结合近几年全国各地高中语文教学实践、吸收浯文教学改革成果,在1983年版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引自课文《说明》)。而近几年教学改革的特点之一,是高度重视建立现代语文读写能力训练序列。为此,我们还要在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纵向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序列,横向要注意互相渗透”(见语文课本《说明》)。那么,纵向的“序”是什么?又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渐进的?横向“渗透”什么?又是怎样“互相渗透”的?

我们再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思考题为例。这一题要求剖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而这正是该单元读写的训练点。该单元是议论文,全套教材议论文读写知识和能力训练的“序”是:

1、把握观点和教材的关系;

2、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3、把握论证结构的多样性;

4、论证方法;

5、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6、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7、评论和杂文的阅读;

8、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特点。

如果我们认真通读教材,仔细斟酌各单元的教学要点。再把它们串起来想一想,便不难发现:这个序列的纵向特点,是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中,有重点、有反复、螺旋式上升的。通读教材的结果,还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纵向循序渐进的规律,同时也是全套教材各个纵向序列的共同特点。

教学单元有重点,抓住这个重点,分析和解决全单元课文的思考题,问题便迎刃而解。我们还是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思考题为例。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单元教学全过程要紧扣这个重点,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引导学生牢牢把握这个单元的基础知识要点。运用基础知识要点分析这道思考题,其实就是作者围绕“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做出了伟大贡献”这个中心论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论述。那么要解决这道题,还得运用议论文读写知识和能力训练序列第一点的知识:“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同时还要运用初中学过的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如中心句等。于是就可以比较容易看出,课文的第2段实际上是全文的总纲,第3、4、5三段从“对于历史科学”(即理论)方面的贡献来论述中心论点,第6、7两段从“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即实践)方面的贡献来论述中心论点。

从上述个例中还可以发现纵向循序渐进的另一特点,即基础知识“有反复”。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语文学科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篇课文虽然只是一个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就文章整体而言,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着“相似性”,例如文章结构模式基本相似.不论什么文章都有开头、展开、结尾三大部分。就议论文体的文章来说,其“相似性”就更多了,所有议论文必须有观点和材料,都必须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都必须运用多种方法来论证论点等等。正是因为所有议论文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相似点,才形成了议论文体的读写知识和能力训练序列的纵向联系。知道这种纵向相似,就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来认识未知的知识。由此可见,纵向序列基础知识的“反复”,不仅反映了文章自身的规律性,而且有利于我们分析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新问题。

总之,根据这套教材的结构进行单元教学,处理思考题时,从纵向引导学生思考,第一要抓住重点;第二要把握相似点。

一册课本,由各种不同的文体单元组合而成。虽然文体不同。但文章有相通之处,如立意、布局、谋篇、语言文字的运用等。都有一些相似点。这些相似点,就是教材横向互相渗透的基础,也是单元教学过程中横向互相联系的结合点。例如高中第二册第一单元议论文和第二单元记叙文,如果我们单从文体角度纵向思考.就不容易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如果从横向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的相似点,请看:

议论文单元“基础知识”中写道:“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也就是说。要在文章中树立什么观点,要让读者接受什么观点,反对什么,提倡什么,不能含糊。其次.不管是‘论’也好,‘述’也好,都得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使论点站起来,站得牢。”

记叙文单元“基础知识”中说:“用哪些材料,不用哪些材料.哪些多用,哪些少用,依据只有一个。就是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

显然.议论文中用哪些道理或事实.不用哪些道理或事实,哪些多用,哪些少用,依据也只有一个,就是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来选材和剪裁。而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必须明确是毫无疑义的,因此.不管是叙述、描写,还是抒情、议论,都是为了表达明确的中心思想。这不是横向互相渗透吗?教材的这种横向互相渗透的特点告诉我们,单元教学中处理思考题.从横向要注意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结合点。

纵横交错是这套教材的一大特点。横向互相渗透,纵向循序渐进,其交集点就是教材的基本单位——教学单元。只要我们把课文的思考题放在教学单元里,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进行全方位思考,抓住重点,把握相似点,注意结合点,就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独立分析和解决思考题。

三、引导学生认识思维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基于上述认识.课堂教学处理思考题,必须在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教法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新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思维规律,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要树立整体观念。因为“从一般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从生物上看是显而易见的,如人的整体功能就不是手脚或细胞单个功能或一部分功能的总和。在化学中,水的性质不是氢和氧部分功能的总和。这些都体现了物质内部结构上的量变到质变的一种规律。又如,人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整体,更体现了父母整体信息对单元的反作用,这是由于所谓遗传信息作用于基本单元的结果。不单生物化学物理结构系统是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形成而相互构成一体的,就是很多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以前的人只重视机械的分析和综合,而不重视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更不重视研究系统或整体中信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作用,因而阻碍了科学更快地前进。”(引自张光鉴著《相似论》一文,见钱学森主编的《关于思维科学》第3 3 7页)

树立教学整体观念,重视教材“整体信息”对教学单元的反作用,明确单元教学要抓住主要矛盾,力求课堂教学目的单一性,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经过努力,我们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达到这个要求。 

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事事体现出“重视综合指导下的分析”,而且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方法,使学生逐步树立整体学习观念。倒如,开学第一节课学习课本《说明》,读目录,明确一学期要学哪些知识、要进行哪些训练的同时,对非起始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要求他们把本学期的课本《说明》与上学的课本《说明》进行比较。然后按纵向文体序列画一个图表,贴在《说明》的后面;在单元教学起始课时;对照纵向序列表,找出本单元在纵向序列中的方位,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课本的单元起始页的空白处。详细地按顺序列出该序列以前所学各单元的教学要点。坚持这样做,就可以使学生在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方法。提高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学会”到“会学”。

树立了整体观念,我们就不难理解,“思考题”就其单个题的功能来说,确实是为了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然而,其整体功能却是逐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我们“应该把科学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告诉给广大的青少年们,因为单纯的进行知识与技术的灌输而没有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来予以归纳整理和指导应用,是不能成为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它只能造成头脑僵化,缺乏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一代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能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引自高士其《科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维的发展史》一文,见钱学森主编的《关于思维科学》一书的序言。)

钱学森同志把“思维科学”细分为逻辑思维学、形象思维学和顿悟(灵感)思维学。其中的逻辑思维学和形象思维学的原理,完全可以用来处理课文的思考题。议论文的思考题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原理和方法处理自不待言;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思考题中,有一些只有运用形象思维原理和方法来处理,才能有比较明确的答案。倒如第三册第四单元小说《祝福》的思考题:“小说中有许多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请根据作品中的这些描写说明祥林嫂的故事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如果不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回答题中“怎样”的问题,就不能说清楚。另外,课文的思考题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统一答案的,另一类是答案可以不同甚至相反的。有统一答案的思考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允许不同甚至相反答案的思考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对于第一类思考题,如果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答案,例如给课文划分部分、层次的思考题的答案常常有分歧,即使有片面性,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教师也应当予以鼓励。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堆,尤其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会学语文的标志,就是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须“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这套教材课文的思考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要求学生给课文划分部分、层次的。为了使学生在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时表述更严密、更准确,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教给学生圈点勾画的基本方法,例如每篇课文的每一段都用序号标明,这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为全班讨论课文如何划分部分、层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这也给我们一点启示,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必须适应教材的特点。

这套教材纵横交错的宏观结构,要求学生必须系统地学习,因此学生要学会预习:开学初“翻一翻”全册书,学会浏览;单元教学开始前,“看一看”该单元的全部内容,学会通读和略读;讲读课文开始讲读前“读一读”课文,学会精读和边读边思。学生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学习,不仅能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较快地提高读写能力。而且特别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观念出发,理解解答课文思考题的思路。

这套教材按文体组成教学单元的微观结构,要求学生必须在系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单元学习方法。每一单元有单元教学要点、课文、单元知识和训练。课文又分为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因此,首先必须学会抓住重点,其次要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方法。编者设计的讲读课文的思考题,应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解决的。解决的常用方法之一,就是展开讨论。至于如何展开讨论,第二册课本第一单元训练已有详细说明,拙文不再赘述。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处理思考题也应该是既有方法,又无定法。也许正因为如此,编者才在《教学参考书》中说明处理课文的思考题“只对思考方面作简要提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感“简要提示”仅局限于单篇课文的内容理解,不太符合这套教材的结构特点,于是有了上述三点思考。趁此年会召开之际,就教于同行。(一九九一年四月十日于海南海口)

我在农垦中学教的第一届学生,使用人教社综合型《语文》课本,运用在试教人教社分编型课本总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学语文,三年后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没有辜负国正先生的期待——"它年重会为君卜,定是春光烂漫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