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5
The beauty of a landscape resides in its melancholy. ---Ahmet Rasim
有两个作者,他们的作品总能把让我身临其境。
一是苏童。刚开始读他的作品时,颇为惊讶,说:怎么他写的是我小时候生活环境的啊,那街道,人物,语言,那一草一木,风和声,都是那浓浓的江苏味的啊,后面发现他是苏州的作家。
另一个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作家Orhan Pamuk,他的作品Istanbul – Memories and the city在2019年去Istanbul前读过二遍,后面又读过一遍。上次回中国,选了土耳其航空公司,中间有一天时间在Istanbul停留,又进城了一次。
在去伊斯坦布尔之前,他所描述的水边的房子,上下的街道,城墙,尤其是海上的月亮,都被牢牢地刻在记忆里,当在Istanbul城里日夜兼程地走了11天后,感觉到与这个城市有一种特别的联系,城里的一切都在唤醒我思维深处的记忆--觉得像旧上海。
去了伊斯坦布尔的城墙边的一个博物馆,比较远,已偏离旅游区,博物馆不在通票里面,但还是进去看了。
这个博物馆描述了1453 Sultan Mehmed II of the Ottoman Empire如何利用最新的工具大炮攻下当时的Constantinople的。当时满耳朵都是大炮的声音。一个受西方文化教育的人,一直已西化的眼光看历史事件,但这里,从穆斯林的角度看一场攻城展,非常有意思。
Mehmed II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有个死脑筋,为了达到攻下Constantinople的目的,可以说想尽办法,百折不饶。
历史确实在他这儿写下了著名的篇章,他攻下了东罗马,动摇了基督教的世界。
其实,历史只是走到他这儿了。
到他成为Sultan前,他的祖先已不停地蚕食欧亚大陆,包括攻城26次。当时Constantinople只是一个城墙里面最后的堡垒,周边大陆欧亚大陆98%的地盘早已被穆斯林占用,只剩下Constantinople这一小块。就是说东罗马帝国已剩一个城,就像说美国只剩华盛顿一样。现在的巴勒斯坦其实也就是加沙地带那一块,已被包围,摇摇欲坠。
军事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每一次重大的战争,都是因为军事技术的发展。如Mehmed最后攻下Constantinople,就是因为中国发明了火药,匈牙利商人发明了大炮,Mehmed用上了。
在Istanbul时,喜欢跑远一点去看城墙。去过城墙边的一个教堂,已被炮轰的支离破碎,但它是当时Constantinople的灵魂。
那天从教堂出来后,98%的游客是跟着旅行团来的,当他们都走后,过于安静和遥远,一下子就有点恐慌。在城墙一带往下走时,别人告诉我:城墙里住着无家可归者,要注意安全。于是就迅速下到一个小区,正好路边菜场,凑凑热闹,还被一个咸猪手摸了一把,就坐上车回城里了。
这几天在看关于1453年大炮炮轰Constantinople的电视连续剧。看着被蚕食得越来越小,而周边国家全都在掂量掂量,不敢靠近,不敢表态,或不愿靠近,只想避祸,有的是宗教教派不同,如同是基督教,但Constantinople里的都是东正教,有的是怕Sultan Mehmed会成功,得罪不起。
Constantinople只是在1453年被攻城击破,最终拿下。加沙一带,现在不也正是这样吗?2000多年的巴勒斯坦国去哪儿了?他的穷亲戚朋友们呢?
历史其实惊人地相似。
喜欢伊斯坦布尔之行,可让我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