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北京自由行(8) 帽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

徐志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笔。天马行空,喜欢写作。阅读历史、地理等知识,追寻探险背后的故事。曾上电视参加益智类竞赛节目-金头脑,并夺得月优胜。这就是我,一个爱好广泛的小伙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离开鼓楼和钟楼后,我们前往帽儿胡同。
 
帽儿胡同,位于东城区西北地安门外大街东侧,东起南锣鼓巷,西到地安门外大街,南和东不压桥胡同相通,北和豆角胡同相通。该胡同呈东西走向,全长585米,宽7米。
 
该处清朝属镶黄旗,称“帽儿胡同”。这里旧迹多、名人多、故事多,婉容、冯国璋、朱家溍旧居均在此地。
 
 
帽儿胡同甲45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址位于帽儿胡同甲45号。此图拍摄的五年后,于2011年迁入新址,位于广安门外大街277号。
 
民居旁的牵牛花(紫色响铃)
 
 
 
 
帽儿胡同内旧宅。
 
 
走着走着,看到一处破旧的宅院,院门半开半掩,且外面没有保安,我们就走进去一探究竟。里面较为荒芜,也没有游客;我们七拐八拐来到院中,外面下起了阵雨,我们在里面避雨、拍照。
 
 
 
事后,我们才得知这个院子名叫可园。上网找到了它的资料,与我们的照片对照一下。
 
可园,位于帽儿胡同9号,原是清朝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的宅第的花园部分,建于1861年,是北京著名的私家园林。
 
 
 
可园内有文煜的侄子志和撰写的园记石碑,记载该园建成于清朝咸丰十一年(1861年)。园记称,兴建该园林“可供游钓,备栖迟,足矣。命之曰“可”,亦窃比卫大夫“苟合苟完”之意云尔。又称该园“拓地十方,筑室百堵,疏泉成沼,垒石为山,凡一花一木之栽培,一亭一榭之位置,皆着意经营,非复寻常”。
 
 
 
全园南北长不过100米,东西宽不过30米。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入可园南门,只见翠竹掩映的假山、曲曲弯弯的小径,山洞横石上刻着“通幽”二字。“曲径通幽处”,过山洞,豁然开朗,满园花草。透石、日晷、剑石点缀松槐浓荫之间。园虽小,但极可人意,故名“可园”。
 
 
 
可园建筑都是灰色筒瓦,墙面主要是清水砖墙,不刷白粉。万榭等建筑都是红柱,长廊是绿柱。梁枋上有苏式彩画,但没有满铺,仅仅在枋心包袱、箍头位置装饰。建筑檐下的吊挂楣子都是精美的木雕,主要图案有岁寒三友(松、竹、梅)、荷花、葫芦等等。可园有中轴线与正厢观念,布局疏朗,建筑精巧,山水相映,园内还有多棵松树、国槐、桑树等古树,整体保存较为完好,是北京晚清私家园林的代表作。
 
 
原主人文煜于1884年去世,可园被他的后人在上世纪初出售给冯国璋。抗战时期,此宅又归伪军司令张兰峰。新中国成立后,此宅被分隔当作不同单位的宿舍,其中的帽儿胡同9号、11号院还一度成为朝鲜驻华大使馆。
 
2008年后,在民间组织和媒体的呼吁下,可园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帽儿胡同现况
 


离开可园后,我们去了300米外的另一条胡同 - 后圆恩寺胡同参观。
 
该胡同长400米,宽6米。清代属镶黄旗;因胡同在圆恩寺背后而得名。
 
茅盾故居。位于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作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于1974年至1981年居住的地方。
 
 
茅盾故居是一座两进的四合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大约800平方米,是民国年代建的合瓦过垄脊平房。
 
友好宾馆。前蒋介石行辕
 
 
位于后圆恩寺胡同7号、9号;该宅院兴建于清朝后期,原是庆亲王奕劻次子载某的府第,因为赌博而输给他人,后来被一位法国人购买,在此设立中法企业的办公处。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飞抵北平,作为“抗战领袖”前来“慰问北方同胞”,这里遂成为蒋介石行辕,供其下榻,12月18日蒋介石离开。1948年9月30日,蒋介石再度来北平,布置东北战事,其间仍以下榻此处行辕。从1945年12月至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此处前后共做蒋介石行辕三年多。
 
新中国成立后,此处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所在地,后来曾为南斯拉夫驻华大使馆。其后划归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1980年,此处设立了北京友好宾馆;因经营不善而严重亏损,于2002年将该处租给飞天友好宾馆。后面又增建了若干设施,从而破坏了该处的文物原貌。
 
 
菲儿天地 发表评论于
矛盾故居还没去过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