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威胁是“境内恐怖势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近年来,中国多地频发恶性案件,无差别杀人、驾车冲撞、持刀行凶等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触目惊心。本月连续发生的珠海驾车冲撞案、宜兴校园持刀伤人案以及湖南常德小学门前撞人事件,再次将社会暴力问题推上风口浪尖。这些案件中,受害者毫无预警,施害者与受害者之间没有直接关联,事件本质已超越单纯的犯罪范畴,展现出一种深刻的社会失序与危机。

20241111日晚上,广东珠海市发生重大驾车冲撞市民事件,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案件发生在繁忙街区,犯罪嫌疑人选择人流密集的时间与地点,蓄意制造伤亡;仅5天后,1116日,宜兴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生持刀杀人事件,致8人死亡,17人受伤。嫌疑人携带利器,选择校园作为犯罪地点,受害者多为无辜师生;1119日早晨,湖南常德永安小学门前,再发生一起撞人事件,导致多名学生受伤,具体伤亡情况仍在调查中。小学门口人群密集,肇事者的动机与计划性值得深思。



这些案件有几个共通点:作案场所公开,街头、校园等开放性场所成为犯罪目标;受害人群无差别,从路人到学生,毫无选择性;社会影响恶劣:案件迅速引发公众愤怒和恐慌。这些事件与传统意义上的恐怖主义有所不同,但在行为模式和社会影响上却有相似之处。首先是无差别攻击,施害者选择随机目标,造成广泛恐慌;其次是社会影响巨大,公众的安全感大幅下降,生活秩序受到冲击。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富差距和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显著。部分社会底层人群,感受到巨大的生活压力和不公,这种挫折感容易积累为对社会的仇视心理。一些人因工作、家庭、经济问题走投无路,将社会看作自己不幸的根源,通过极端行为报复社会。

尽管中国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投入大量资源,但基层社会保障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精神健康服务匮乏,心理咨询和精神疾病治疗的普及度较低,许多潜在危险人群未能及时被干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不足,对暴力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存在漏洞,致使恶性案件的破坏力扩大。

现代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改变了传统社区结构,人际关系疏离加剧。一些人长期生活在孤独状态中,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一旦遭遇重大挫折,极易走向偏激和暴力。而且,互联网上的暴力信息和极端言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人通过网络接触到类似案例,模仿犯罪手法,甚至将其视为表达愤怒的手段。

当个体经历重大挫折时,未能有效缓解的负面情绪会转化为敌意。这种敌意可能针对个人(如家庭成员)或集体(如陌生人或社会)。某些犯罪者在个人生活中遭遇失败后,将社会当作替罪羊。在其扭曲的逻辑中,伤害无辜者被视为对社会报复的手段。此外,部分恶性案件的施害者,可能存在未被诊断或治疗的精神疾病。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和治疗资源的缺乏,使得潜在风险被忽视。

恶性案件频发,公众情绪在恐惧、愤怒与无力感之间不断波动。人们愤怒于犯罪者的残忍,同时也对社会管理感到不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安抚公众情绪、恢复社会信任,是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的挑战。此外,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至关重要。隐瞒事实或延迟通报,只会加剧公众的不安和猜测。

珠海、宜兴、常德案件,揭示出中国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的深层矛盾。从经济不平等到心理健康,从社会疏离到暴力传播,每一个因素都在推动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与其将精力聚焦于境外反华势力,更应反思境内恐怖势力对社会的深远影响。只有从经济、文化、心理、制度多方面着手,构建更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才能缓解当前的暴力问题,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仅需要外在的力量约束,更需要内在的凝聚力和关怀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