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川康老三 (1)- 童年

结局已预定,己意隐其踪。 不思个中味,枉然忙匆匆!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出山按:康老三是本同学儿时最要好的朋友之一。由于我们性情相投,志趣相近,便构筑了我们之间长久的友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故此,本同学对康老三的了解可以说胜过自己。本文试图记录康老三的成长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勾勒出一个花样少年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作为本同学给这位难得挚友的一份礼物。

秦川康老三 (1)- 童年

0.

出山按:康老三是本同学儿时最要好的朋友之一。由于我们性情相投,志趣相近,便构筑了我们之间长久的友谊和亲密无间的关系。故此,本同学对康老三的了解可以说胜过自己。本文试图记录康老三的成长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勾勒出一个花样少年的心路历程。同时,也作为本同学给这位难得挚友的一份礼0
康老三原名康森厚,是康SX和赵ZH的第三个儿子,也是他们的第六个孩子(如果不计算夭折的儿子和送人的女儿的话)。所以,我们都叫他康老三。

康森厚出生于农历196097日,后来康森厚上学时一直用这个生日,这样就造成了后来他出国申请护照和在美国申请绿卡时都一直沿用这个生日,这是一个小小的可爱的历史误会。实际他的阳历生日是19601026日。由于农历是九月七号,差两天就是九九重阳节。

康森厚的名字与其他兄弟姐妹的名字在风格上有些不同。其他人的名字都比较洋气,有文化人味道,唯独他没有。这是因为他一直用自己的小名(父母起初起的名字),而其他的兄弟姐妹们后来都有了自己的大名(官名),就不用小名了。如果都是小名,康森厚的名字便和弟兄们的名字一致了。比如,大哥康崇厚,二哥康加厚,他自己康森厚,四弟康厚社。

实际上,父母亲在给康森厚起这个名字时还有一段小插曲。最初,父母给他起的名字是康三厚,因为是第三个儿子。但是,后来他舅舅家知道这个名字后有意见,因为他一个舅舅名字中有一个“三”,在这里犯冲。这就是当地的风俗,小辈人的名字用字不能与自家长辈人名字的用字冲突,否则就被视为对长辈的不敬。正因为这个风俗其父母只能给他改名字。父母想,“三”字不能用,那就转一下音用“森”字,森林的“森”。

实际上,这一转音把这个名字还转的有些意境了。想想,“三厚”一名带有浓厚的农家思维,而“森厚”在思想深度上则更胜一筹。连起来,“康”代表了康健和阳光,“森”代表了宽广和豁达,“厚”则是深度,厚重和忠厚。这在冥冥中准确体现了康森厚的个性,思维和为人方面的某些重要特质。当然,这是后话。

康森厚自己小时对自己的名字并没有想那么多,就象其他小孩不去想自己的名字一样。有段时间他也试图给自己起一个大名,因为他的兄弟姐们们都各自有了大名,他也就跟着蠢蠢欲动。

他起初的思想是跟着哥哥们的思维来。大哥大名叫“康建辉”,二哥“康建斌”,那他也就想叫“康建什么”。那时看过一些琼瑶小说,他马上想到一个名字叫“康建豪”。他把这个名字写在纸上,看来看去觉得有点不顺眼,似乎“建”字与“豪”字连起来不和谐。他便开启另外的思维,在“美玉”与“豪侠”上下功夫。后来,他想到两个字“瑜豪”,他便给自己起名“康瑜豪”。这名字听起来挺洋气,很有琼瑶范儿,他自己很得意。

他没有把这个名字告诉其他任何人,只告诉了本同学和另外一个小伙伴,一位教书先生的儿子。那位小伙伴也姓康(他们村姓康的人家很多),我们听了很开心,说有点象周瑜的名字。我们三个小伙伴就经常拿康森厚的新名字“康瑜豪”开完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康森厚后来一直没有把这个名字告诉其他任何人,也一直没有正式用过。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也没去想。最后这个新名字就永远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了,也淹没在了历史的云烟中。

这些都是后话,我们还是回到他出生的时刻吧,后面我们就叫他“康老三”。

1。

康老三出生那年,正赶上大跃进过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自然人们的生活非常清苦,康家更甚,因为孩子众多。到康老三出生时,康家已经总共有六个孩子,三个姐姐,两个哥哥,和他自己。父亲康SX和母亲赵ZH的担子本来就已相当繁重,有了第三个儿子,生活的担子就更重了。

据说康老三出生后的第一年非常闹人,很爱哭,而且是无休止地嚎啕大哭。他经常需要母亲抱着,而且要母亲抱着到处乱转,甚至要抱到村子外面去转。想想那时,已经有六个孩子,前面的几个孩子要上学,后面的几个孩子在嗷嗷待哺,又摊上这么个爱哭闹的主,父亲康SX和母亲赵ZH的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但日子还得过下去,父亲和母亲就在艰难中前行。

说来也奇怪,康老三过了周岁,第二年的时候,突然性情变了,不再哭闹,变得很乖,个性非常柔和。谁也不知道为什么。

可能由于当时生活贫苦,家里饭食很少有油水,康老三小时体质一直非常瘦弱。在大概四五岁时生了一场病,经常拉肚子。父母就带着他去看医生。那时乡村医疗条件很差,周围那么多村就一个诊所,里面就一个医生。父母就带着康老三去这家诊所看病。康老三第一次在诊所那里看到了人体图,上面标满了密密麻麻的学位,而医生叔叔把人体那个最重要的部位用一块小纸片盖着。

虽然去看了医生,但康老三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父母便不辞辛苦,带他去更远的医院,一家地段医院去看地段医院也没有看好,就去更远的县城医院。去县城医院要坐火车,便发生了更感人的一幕。

康老三的父母抱着他去到马嵬坡火车站,距离他家有五里路。到火车站的候车室里,康老三的父母对他一直照顾有加,小心看护,无微不至。周围有人看见这对夫妇如此疼惜他们的儿子,就猜肯定是独子。便问康老三的父母:"你们就这一个儿子?" 康老三的父母回答说:"在这个孩子前面我们还有五个孩子,两个儿子,三个女儿,这个儿子是我们的第六个孩子"。周围的人听后都大吃一惊,然后赞叹不已。

那时康家的生活本来就很贫穷,给孩子看病又得花钱,只能是在借债中度日。其实是在旧债上增加更多的新债。即使这样,康老三的病也一直没有看好。

他父母都很着急,便四处打探孩子这个病的良方。最后,有人说孩子的病主要是饭食没有油水造成的,并建议给孩子买些肉吃就能好。

这可是个难题。那时全家一年四季大多吃的都是杂粮,而即使杂粮也是到三四月份就断粮了。家里的生活靠借债度日,怎么能够给孩子买肉吃?而且谁能保证给孩子吃了肉孩子的病就好了?那可都是江湖土办法啊。但康善祥夫妇为了治好孩子的病,便不能想那么多了,尽管土办法治好病的可能性很小,他们也要咬劲牙关试一试。

他们给孩子去买肉,只能买少的可怜的猪肉,他们是用装织布“筒子”的小篮子来装肉的。让我来告诉你装织布筒子的篮子的大小。

当时农家很少有洋布,因为要用钱买,他们就自己织土布。康老三的母亲就是一位织布能手,因为他们家人口众多,穿衣被子,都要用大量的布匹,没有钱买洋布,只好自己织。织布的筒子用来缠各种色彩的棉线,棉线都是自己用棉花纺出来。

织布筒子本身是用竹子做成的,大小相当于我们常见的一根香烟的大小和长短,棉线就纺缠在这些筒子上,形状是中间大两头小,纺车纺缠出来的自然形状。一个筒子篮子的大小似乎就是装五六个缠好线的筒子,活着更少。只所以这个篮子这么小,就在于当时是人工织布,速度非常慢,半天能织完三几个筒子就不错了。所以装筒子的篮子就设计的正好装那几个筒子,织完后好换别的颜色的筒子。

进一步说,一个筒子篮子可能就能放三四个鸡蛋。康老三的父母就是用这样的篮子给孩子买了些猪肉回来,还是生肉。

肉买回来后,因为太少,不能用锅炒或者煮,他母亲就用一个大一些汤勺给孩子做好了肉。不能让其他孩子看见,只能偷偷地让康老三跟饭一块吃,可能吃了好几顿吧。

你还别说,康老三自从吃了那些肉后,很快病就好了,不拉肚子了。真是神奇。不知道是那些肉真的起了作用,还是他父母对孩子的伟大爱心感动了上帝,从而治好了孩子的病。

不管怎么说,康老三的病治好了,他又能象以前一样开心地玩耍了。

那时,康老三有了个弟弟,名叫康厚社,就是后来大名叫康剑宇的弟弟。有了弟弟后,母亲就更忙了。白天,康老三的几个姐姐和哥哥都去学校读书了,父亲也到地里或者出外干活了,家里就剩他和母亲,还有刚出生不久的弟弟。母亲总是很忙,要干家务,要照看弟弟,就没有太多精力管康老三。

康老三自己倒也乖巧,安静。他就跟着母亲,看母亲干什么。他看母亲织布,他看母亲纺线,他看母亲做衣服,做被子,他看母亲擀面,他看母亲烧稀饭,他看母亲蒸馒头,他看母亲打搅团。那时弟弟太小,母亲就一手抱着弟弟,一手用面杖在锅里搅搅团。

康老三当时自己也就四五岁,看着母亲忙和,很辛苦,他也就不缠母亲,就自己找一个角落,自己去玩。他最喜欢玩的地方是他家案板下面的那块小地盘。

案板下面大概有两尺多高,有三尺多长。那儿靠左边放着一个装鞋璇子(撑大新做的鞋的模子)盒子,里面装了很多鞋的木头模子,因为他家人多。而鞋模子的上面正好有些空间,康老三的小屁股正好可以坐进去。他觉得坐那儿很开心,因为旁边有很多好玩的东西。现在的孩子肯定想不到都是些什么好玩的东西,那就让我慢慢告诉你。

那个案板下面放着康老三家几乎所有的小东西。有锤子,斧头(不锋利,很钝),铲子,小锄子,镰刀架子,小铁管,小木头快,等等等。还有父亲做石匠的全套工具。对一个男孩来讲,再也没有这些工具和小玩意更吸引人的了。康老三经常在那里一呆就是半天,母亲在旁边看着,忙着自己的事情,就与康老三有一搭没一搭问问他干什么。

康老三的父亲康善祥为了补贴家用,学了一门石匠的手艺,主要是为各村锻造石磨。当时乡村还用石磨,石匠还是比较受欢迎。父亲很多时候要锤炼自己石匠用的钢钎,使其锋利,便在家里生火将钢钎少红,然后在铁墩子上锤炼,最后放到冷水桶淬火。一到这个时候,康老三就很开心,远远地看着父亲在那里忙活。在当时的小孩环境里,很难见到这种百炼成钢的壮美情景。康老三的幼小心灵也跟着锻造钢钎的过程而激动,特别到最后将滚烫的钢钎放进水里淬火的那一刹那就,整个热烈的场面达到高峰。康老三激动的心灵也跟着达到高峰,他觉得父亲简直就是英雄。

很多年后,康老三长大成人,出国,最后到了美国。如果有空闲,他非常喜欢逛美国的工具商店,看到那些设计精良,外观精美的各种工具他就忍不住会去摸摸,非常喜欢。同时对于颜色,他非常钟情于红色,特别是看到火山爆发时火焰喷薄而出的图片时,他就非常激动。可能这都与他小时候喜欢玩工具,喜欢看父亲锤炼石匠钢钎的情景有关。最后形成了他性格的特色:外部沉静,内心火热,遇事坚韧不拔。

我们还是再回到他的童年吧。

那时,乡村孩子没有什么学前教育,因为父母亲们都是农民,根本不认识字,康老三的父母也一样。

在他的记忆里,母亲一个字都不认识,而父亲大概只认识09之间的数字。他不知道为什么父亲要认识这几个数字,他只知道当时乡村的生活很贫穷,孩子们雨天就光着脚丫子在泥泞的道路上走,上学也一样。身上披一个塑料袋,或者戴雨帽。只有大点的时候,或者大人,可以穿一种叫做“泥蹄儿”的木鞋雨中走路。这种“泥蹄儿”就是一个像脚大小的木板,下面四个短小柱子,上面用绳子绑在脚上,就可以在泥泞中走。

而康老三的父母却在十分艰难中,竭尽全力为每个小孩买了雨鞋,雨伞。小孩多,雨鞋多,他的父亲就给每个雨鞋的内部边沿处用红色毛笔写上鞋子的大小,便知道是谁穿的那个雨鞋。他父亲写这些鞋号时,很认真,很专注,写出来的号码也很均匀,很美好。他父亲不让其他认识字的孩子写,怕写不好,怕写错。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孩子们在他心中的位置,他是多么爱他的孩子们。

这时你就会明白康老三的父亲为什么只学了0-9之间的数字,他要亲自为孩子们的雨鞋写号码。

当孩子们去上学,如果临时天下了雨,康老三的父亲一定会提着各种大小的鞋子和雨伞,给孩子们送到学校去,到每个教室,分发给自己的孩子们。这几乎成了当地唯一能做到这么爱孩子的父亲,就是唯一,没有第二。有时,他父母这么对孩子的爱都会被别人嘲笑,但他父母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尽管当时没有什么好的学前教育,但他父母亲也给他们教一些祖辈流传下来的儿歌。在康老三的记忆里,父亲都是一边给孩子讲解这些儿歌好玩的地方,一边教给孩子。康老三记忆深刻的儿歌里最著名的是“花猫歌”:

花猫歌

咪咪猫,上高摇,

金蹄蹄,银早早(爪爪),

上树树,逮乔乔(雀雀)。

扑弄弄,都飞了,

丢个花猫气死了。

撂(扔)到房上,老哇(乌鸦)牵(啄)个棒棒;

撂到井里,老鼠往上攻呢;

撂到城壕里,两个媳妇拔毛呢。

拔了一斗半簸箕,

回家给她老娘烙馍去。

烙的薄,尝不着;

烙的厚,咬不透。

。。。。。。。。

这首儿歌就是用花猫没抓到麻雀,自己气量小被气死来调侃玩,孩子们都很喜欢这首儿歌,边说边笑边玩,就很开心。还有下面这首儿歌也很受当时孩子们的青睐:

光光夜

光光夜,夜光光,

把娃搁在窗台上。

骨碌碌,滚下来,

叫他爸洽(抱)娃来。

他爸爱穿板板鞋,

叮哩咣啷上庙台,

庙台有个马乌子(怪物),

把娃吓个大肚子。

这首儿歌是说夜晚的情景,带有神秘的色彩。“光光夜”就是月夜,“夜光光”就是月亮照的大地如同白昼。

在那个年代,经济还不发达,天空没有雾霾。如果是天气晴朗的夜晚,又有月光,那便分外神秘美好。大部分乡村家庭都没有电灯,屋外的月光真如同白昼一样,但在暗处又没有白昼的亮光。月光下的树影,摇摇晃晃,真有水墨画的韵味和意境。孩子们便在村里乱跑乱叫乱玩,好不热闹。

而康老三自己不是一个爱动的小孩,他喜欢安静,同时他也喜欢看别的小孩在村里高兴地跑来跑去,特别在有月光的夜晚。

他家门前有一块非常光滑的石头,周边圆,上下扁,就在前门外的紧左边与墙的拐角处,大小正好够一个人坐。康老三很喜欢这块石凳,他会经常坐在这个光滑的石头上,在月夜里看村子的各种景象,看天上的星星,看天上的月亮,看月光照耀下的树影,他觉得很美,很开心。同时他会一遍一遍在心里默默背着父母教给他的那首"光光夜"的儿歌,幻想着儿歌所描述的神秘。多少年后当他读"金光大道"里面萧长春与女朋友在月夜中的情景时,在康老三的脑海里出现的就是儿时光光夜的浪漫。

村民们在给孩子编儿歌时还有他们特有的机智和幽默,在一首"说反话"的儿歌里就体现出了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康老三的父亲在教自己孩子这首儿歌时加进了自己当年贩卖梨瓜的特有经历。不知道这首儿歌是否就是由康老三的父亲创作:

说反话

我到南岸子(渭河南)担瓜去,

碰见两个担狗滴()

东西路,南北走,

听见堡子(村子)人咬狗,

拿起砖头咬我手,

()到河里溅我一脸干唐土(尘土)

这看那看莫啥擦,

夏布衫子上扯棉花。

锅里煮的马骨头,

蝇子(苍蝇)踏的锅板响,

老鼠生了个大连疮。

这首儿歌说反话的机智与幽默,也吸引了不少大人经常说着玩。当然,在康老三父母教给他们弟兄姐妹的儿歌里,还有调侃台湾人的段子:

台湾张老汉

一二三  ,打台湾

台湾有个张老汉,

顿顿吃饭把门关,

蝇子(苍蝇)夹他一颗米,

他把蝇子撵八里,

过个桥,  吃个桃,

过座山,  抽袋烟,

走一走,歇一歇,

把臭脚,捏一捏。

更绝的是,竟然有调侃美国人的段子:

美国人大鼻子

玻璃窗子玻璃门,

里头坐个美国人。

美国人,  高鼻子,

爱吃陕西的面皮子

辣子呛了一鼻子,

跑到河里洗鼻子,

让介蛙(蛤蟆)蹬了一蹄子,

他说还要吃陕西的面皮子。

所以,尽管康老三儿时的物质生活非常贫乏,但有父母如此的疼爱,有父母教给他那些机智幽默风趣的儿歌相伴,以及有众多兄弟姐妹的呵护,他便从来没有觉得儿时苦,反而觉得儿时的生活很幸福,很快乐,很值得怀念。同时也造就了他后来对待生活积极乐观,阳光向上的人生态度。

康老三的童年就在这样欢快的环境里度过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