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贵人(03)袁校长精心栽培,恩重如山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的人生贵人(03)袁校长精心栽培,恩重如山



1965年,袁校长是负责抓教学并兼管高三年级工作的副校长,我当时是二班的团支部书记,曾给老校长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1979年春季开学回母校后,王主任带我去见袁校长,他非常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培永啊,王主任那天回来说,他在汉口街上碰到你了,我们都欢迎你回母校!”一边对王场长说:“王主任,你马上去把教导处吴传忠主任和语文组长吴六林老师请来。”然后,又告诉我:“王场长现在是主任了,你们当年的班主任吴传忠老师现在是教导主任了。走,我带你先去见一见我们学校现在的书记吧。”

袁校长还是当年那样,真是个急性子,他认定要做的事情,即刻就要做。他请吴主任和吴老师来校长办公室后,对他们说:“我先说一下个人意见吧,请吴老师安排李老师试教一周时间,高中语文老师必备的基本能力都要考察一下。请吴主任安排试教具体时间和班级,届时,语文组全体老师,学校所有中层干部和校领导都要去听课。李培永不是没有大学本科文凭吗?有人担心,怕他不能胜任。但是,他是我们自己培养了六年的优秀学生,吴主任,你当年是他的班主任,比我更了解他。我们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让他试教一周,看看他是否具备省重点中学语文老师必须的能力和水平。到时候,请语文组全体老师评议,吴老师负责把老师们的意见报教导处,请教导处研究后写书面报告交校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

袁校长让我留下43中的电话,听吴主任和吴老师的通知,好好准备试教。

回家后,我们夫妻俩决定,老老实实向安校长说清楚事情的原委。如果同意调动,非常感谢,而且一定在走之前,做好份内工作;如果不同意调动,绝无怨言,继续跟他一起,安心教学,为办好43中尽心、尽责、尽力。

当时正是开学初最忙的时候,几次走到安校长办公室门口,都没有进去打扰他。大约一周后,华师大一附中吴主任打电话来了,通知我试教的时间,并让我先去看看吴六林老师安排的讲课内容。我接完电话后,就去找安校长。

安校长先问我这个文科班最后冲刺阶段的具体安排,还需要学校提供什么条件等等,他完全不知道我要对他说什么。

我汇报完我们文科班的教学计划和具体措施后,他非常满意,期待我们实现“零”的突破。

然后,我说:“安校长,我现在遇到一件很难办的事情,真不知道怎么办?”

安校长:“你慢慢说吧!只要我能帮的,一定想办法帮你解决困难。”

于是我原原本本地汇报了最近我遇到的最难办的事情。

安校长一直微笑着听我说,当我讲完整个事情前前后后的经过,以及我的想法之后,他沉思片刻,非常明确地说:“我支持你调到华师大一附中,你去那里将来大有可为。我当时要你跟我来43中,就是想给你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条件,让你在语文教学专业上成长快一些。现在你有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到省重点中学去工作,对你的成长绝对比我们这里强百倍都不止,希望你抓住机遇,实现自己回母校工作的愿望!”

他接着说:“现在教育战线百废待兴,尤其需要优秀老师,我们武汉市的师资缺口也很大,华师一附中不归省市教育部门管辖,估计你这个调动颇费周折,而且不可能短期就能解决。所以,你要有思想准备,肯定是一场‘持久战’。因此,这个事情目前必须保密,不能对我们学校任何人说;第二,你要去试教时直接跟我请假就行了;第三,估计你至少要半年到一年时间办调动手续,这个班马上就要毕业了,一定不能懈怠,争取有个突破,对你将来调动也是有利的。今天就说这些吧!记住,你知,我知就行了!”

在安校长的大力支持下,我如约回母校试教。

一周试教结束,吴老师首先祝贺我试教成功。其实,首先要感谢他的无私帮助和精心指导。上课的内容和课文是他指定的,每上一节课前,他都跟我一起备课,我写好教案后,他认真审阅,仔细修改。我每次即将走上讲台,他还在教室门口再三叮咛:“不要紧张,就按我们的计划进行!”

母校最后的结论是“李培永完全可以胜任省重点中学高中语文教学”。袁校长亲自拿着学校的决定,去华中师大人事处为我办“商调函”。没有想到被工作人员拒绝,理由是学历太低。袁校长立即找人事处长论理。处长说:“你每年找我们要最优秀的毕业生,你自己却要调一个高中毕业生来附中,怎么说得过去呢?”

袁校长:“他这个高中生,是我们自己培养了六年的优秀学生。又有十几年的教学实际经验,一个顶你十个!为了服众,我们这次让他试教一周时间,全体语文老师和所有领导都去听了课。你看看,这是老师们的评价和教导处的结论。”

袁校长终于说服处长办好了给武汉市教育局人事处的商调函。

当我拿着商调函去教育局人事处办手续时,却遇到了麻烦。人事处长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同志,她说:“你想调到省重点中学的愿望很好,但是,华师一附中不归我们管,我们不同意。你可不可以考虑调到武昌实验中学,那也是省重点,也在武昌,也可以给你一套住房。我希望你去我们教育局管的学校,手续也很简单。”

我婉言谢绝了处长的好意,坚持要调回我的母校。结果就如安校长所言,真是一场“持久战”。

一年多时间,我无数次横跨武汉三镇,从武昌,经汉阳,赶到在汉口江岸的市教育局人事处,不论我怎么说,就是一句话,“去实验中学,马上办。去华师一附中,不行!”

调动手续还没有办好。我在43中带的那一届文科重点班的学生毕业了,而且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校领导、家长和学生都很高兴。此时,安校长对我说:“你这个调动手续恐怕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办好的,你现在已经完成了我们的任务,如果华师一附中需要的话,你下学期开学可以先去那里上班,工资我们照发。你一边上班一边办手续吧,迟早是可以办好的!你跟袁校长说,早年,我也是华师大毕业的,就算我给母校的一点贡献吧!”

我回母校对袁校长说了安校长的建议后,他立即打电话感谢安校长对母校工作的大力支持,然后说:“培永的工资一定要由我们发,他在我们这里上班,理所当然该我们负责发工资,而且,我们学校的经费比你们多一些呀!你就把他的工资拿去给你们老师发奖金吧!非常感谢你呀!老校友!”

1979年9月开学后,我就回母校上班了。但我仍然经常去教育局人事处要求调到华师一附中,也曾找过许多朋友去疏通关系,还是没有结果。据说那位处长是一位原则性很强的干部,谁去说都不行。

我人在母校上班,但是,档案工资却在43中,那两年恰逢武汉市教育系统教师普调工资,而且还有2%的奖励工资给优秀教师。安校长力排众议,坚持给我普调一级,再加一级奖励工资。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以为安校长跟我有什么特殊关系,其实,我们就是一般的上下级关系,我们就是那种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但是,他对我的恩情却浓于水!让我终生难忘!

袁校长非常关心我的调动手续问题,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他每次见到我,总是笑眯眯地说:“培永啊!你好好跟着刘老师学怎么上好语文课,调动手续我们来办!”一直到1980年暑假,又到招生季节,一位华师一附中的老校友来找袁校长,希望他看在老校友的份上,照顾一下他报考一附中只差两分的女儿。当袁校长听说他现在是武汉市市长秘书时,笑着说:“我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但是,你知道现在母校是多么缺老师呀!我现在有一个老师的档案就卡在你们教育局人事处那里一年多了,你是否可以帮我拿出来呢?”老校友满口答应:“没有问题!”袁校长立即就说:“那就开学时师生同时来报到啦!”

老校友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位市长大秘去教育局找局长都搞不定。那位人事处长认定,李培永这样优秀的老师只能留在我们自己管的重点中学,不能给华师一附中。其实,那位处长哪里了解我这个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老师呢,她是逆向思维,华师一附中坚持要调回去的高中生,一定是优秀的!既然是优秀的,我们得留给自己的重点中学。

到开学了,老校友对袁校长说,请再给他一点时间,到年底前,一定办好。请袁校长先让他女儿来上学。他说,他可以直接去找43中的校长,让李老师先到一附中上班,然后再补办调动手续。袁校长说:“谢谢你!你就不要去43中了,安校长是我们华师大的校友,他非常支持我们的工作,李老师已经在我们学校上班一年多了!让你女儿去高一年级报到吧!我相信你能帮李老师办成的,以后让李老师直接与你联系吧!”

快到年底了,那位大秘让我写一份调动申请书给市长,他拿去找市长批示后再去找教育局长,终于帮我办好了调动手续。真没有想到一位普通教师的工作调动,居然还要大市长批示才能办成。

1979年秋季开学后,我借调回母校。袁校长与语文教研组长吴六林老师商定,让我与刘友三老师在一个备课组教一个班,要求我跟班学习,让教导处把我的课排在刘老师后面,以便先听课学习,再去上课。刘老师当时执教的实验班,是湖北省教研室组织的中央教科所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袁校长特地给省教研室彭慧敏主任打招呼,以后让李培永跟刘老师一起去参加有关教研活动。如果刘老师去外地开会,就让我去代课。代课期间,执行刘老师的既定教案,学习刘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198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省直辖市教研室组织四所省重点中学(两所城市重点中学、两所农村重点中学),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编辑出版的重点中学语文分编型《阅读》和《作文·汉语》(试教本)教材改革实验。

为保证实验成功,袁校长特别派资深语文老教师汪厚铎专职指导我进行教改实验。汪老师负责指导我备课、随堂听课、课后及时评课,

1982年2月17日,袁校长与教研组长吴六林老师商量后决定,本学期由我代表文科在全校搞一次公开课。袁校长亲自找我谈公开课的问题,他强调这是学校建校以来第一次大型公开课,一定要认真准备。并通知我,教导处已经决定于3月11日举行公开课。

为了保证这次大型公开课万无一失,而又真实。吴老师决定让我先在刘老师执教的四班试教。在刘老师的精心组织之下,试教效果很好。教研组的老教师吴六林、陈治平、汪厚铎等都听了试教课,一致认为整个课堂教学结构紧凑完整,小毛病有两个:第一,讲第一部分太啰嗦,还要简单,点明即可;第二,语言要简练,多让学生活动,多读。一定要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用刘老师的话说:“该讲的一句不能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

这次公开课非常成功。我深知,这也是语文组所有老教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在袁校长、王声磬主任和老一辈教师的精心栽培下,在六年教材改革实验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听课老师三千多人,他们从东北的吉林到海南岛,从上海到西北的兰州,来武汉到华师一附中听课。促使我和学生在上公开课中一起逐步成长。最难忘84年12月17日,在母校老校区大礼堂,接待华中师大200多见习生和附近中学的100多位老师,讲读《孔乙己》。两课时在一个学生非常完美的讨论发言后,下课铃响了。全体见习生起立长时间热烈鼓掌,祝贺公开课成功了。

1982年,人教社中语室编的一套分编型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试教本),开始在全国进行第一轮试教。湖北省当时没有安排华师一附中参加这一轮实验,袁校长得到信息后,立即向省教研室报告,坚决要求参加教改实验,同时指定这个实验班由我执教并兼班主任。于是,从1982年8月28日起,到1988年7月10日止,我便在湖北省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进行了长达六年的语文分编型改革教材可行性试验。省教研室的彭慧敏主任,以及雷秋山、张良谟、谭爱旭等老师对我关怀备至,把我推向全省语文教改前沿经受锻炼,让我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帮我在理论上总结了经验。如果没有袁校长和省教研室的重点培养和精心指导,也没有我的今天!我的所有教学改革的成果,都融进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当然,我能从同辈人中脱颖而出,除了客观条件有利于我之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长达六年的语文教改实验过程中,我既没有因一时的成功而陶醉,也没有因暂时的困难而气馁,更没有因人为的阻力而畏缩,始终坚定不移地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摸索。为了不愧对老校长的关怀和信任,不辜负实验班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我全身心投入到改革实验中了。每学年起始有计划,结束有总结,每学期有小结,每一单元有安排,每一天有班主任日记,每一课有“教学后记”。我无暇顾及别人的议论,有“争议”就让他们去“争议”吧,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哪有时间去听闲言碎语呢!

六年时间内,仅班主任日记和教学后记两项,就写了400多万字。根据这些记录,撰写有关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论文50多篇,公开发表在《人民教育》、《语文教学通汛》、《语文学习》、《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等杂志上。其中,《语文教学要面向未来》一文,参加1985年全国中语会主持的教学论文评选,被该会确认“该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获“荣誉证书”;《敢说·多说·会说》一文,获 1985年武汉市中语会“优秀论文奖”,同时被选为湖北省参加全国中语会的论文,后被选人全国中语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语文教学改革新成果选粹》(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附录一】怀念恩师刘友三老先生



1981年1月15 日,我历经周折,终于正式调回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工作。学校領导分配我到初中一年級教二班的語文,明确我的指导老师是刘友三老師。刘老师当時教四班,使用中央教科所编的语文实验教材,是湖北省教研室語文教改实验班之一。领导让我与刘老師一起參加实验,一起备课、跟班听课。

刘老師当时已经年过花甲,但他老当益壮,积极参加语文教改实验。我经常陪他一起去武汉中学、武汉市实验学校等学校去听课,沿途听他讲教学经验,获益多多。

他說,我们学校经常有外边的老师来听课,有時还要搞公開课,不管怎样,我們都要來真的,不要搞假的。“一节課不見得能表現出一個老师的水平來,不求一日之功,不搞虚假之课。”他不不仅教我怎么教学,更是在教我如何做人。我牢記恩师的教导,六年执教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期间,接待來自全國各地听课老师2000多人,一直坚持來真的,永远给学生最真实的。

还記得1982 年4月1日下午,与刘老师一起去武汉市教育学院,乘车时刘老师就语文教学问题談了許多,归纳起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语文教学艺术不同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梅兰芳的一出《貴妃醉酒》可演一生;一篇语文教材却不能多次在同一班学生中反复讲。

二,语文课堂教学民主,不能由老师一言堂。老师只有一个脑袋,学生友几十个脑袋,而且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要相信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见解和答案。

我們还谈到系统总结经验的問題。刘老师执教三十年來,已经闯出了一条路子,也发表了不少论文,散見于各种语文刊物。如能系統化,那对语文教育是很大的贡献。从现在起,要比较系统的收集刘老师的经验,认真做好記录。为了做好这个工作,还有认真读书。

1982年4月8日晚上,于刘老师一起去省教育学院找谭老师。途中一直在谈语文教学問題。就昨天听的那堂课,他谈了很多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作為一个语文教师,要有駕馭教材的本領,那些什么参考书之类的東西,只能作“參考”,最根本的是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內容,恰当的处理教材。讲一篇课文要抓主要线索,好像杀猪一样,要杀到腔里去,东一刀,西一刀,猪乱叫,人累死,猪还杀不死。

刘老师讲的這些东西,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经常听他的课,再这样与他多谈谈,受益非淺。真是与君一席話,胜读十年书啊!

刘老师特別关心我,1982年4月16日上午,刘老师非常高兴地告訴我一个“特大喜訊”,省教育厅決定让我们学校,下学年开始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进行改革实验。而且还告訴我,党总支和语文党支部已初步决定,让我來搞這項具有重大意义的实验工作。

我听了当然很高兴,同時也表示了要继续跟刘老师好好学习的心情。和刘老师接触几个月来,我深深感觉到,从他那里有學学不完的东西。他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还有他豐丰富的语文知识、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艺术等等。他极力鼓励我搞这項教学改革实验工作,无疑是要培养我。他說,這是建国以來最大規模的、改革步子最大的教材改革实验,从初中到高中六年实验,尤其需要耐心、恒心和信心。我要向刘老师好好学习,在教改实验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自己。

刘老师特別关心我在教学上的成長。

刘老师还谈到到业务进修问题,要我有计划的读文学史,读名篇佳作,以此为经,再辅以语法、修辞、逻辑知识的学习,作为自学的纬。这样坚持三五年,纵橫交錯,经纬交叉,一定可以取得成果。我要照他說的去做。

另外,他还谈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做“有心人”,時時事事处处,注意把所见所闻与语文教学联系起來,天長日久,必有長進。他說“好記性不如乱笔头”,要把這些心得体会隨時記下了。這不仅体现了一个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关心,也是他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真是无价之宝啊。

刘老师这样的好导师哪里去找啊,言传身教,苦口婆心,耐心細致,悉心指导,我真是幸运之至!

1982年2月17日,刘老师转达了学校领导和教研組的决定,本学期由我代表文科在全校搞一次公開課,他鼓励我一定要搞好。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决定在公开课上讲《荔枝蜜》。

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从何着手呢?刘老师说:除了熟悉课文外,还要抓两点:一是学生朗读,要发现、培养一批表达能力強的学生;二是抓紧批阅学生的作文和课外练笔文,了解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因为這次的教学重点是“思路”教学,思維能力不強,难于理解這篇課文。

我有信心完成這個艰巨的任务,有学校领导重視,还有那么多老教师手把手指导,而且,学生的水平也比較高,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只能成功不許失敗。我要全力以赴,争取最佳效果。

为了保证这次大型公开课万无一失,而又真实。刘老师让我先在他执教的四班試教。在刘老师的精心组织之下,试教效果很好。当天晚上,刘老师对我试教的这节课提出了详细而周密的意見,並叮嘱我,這幾天要把这节试教课的全过程常常“過電影”。

1982年3月11日下午,大型公開課結束了,基本上完成了任務。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成績,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見,使我受益非淺。原任母校副校長、時任华中师大教育系肖宗六教授的总结发言更是發人深思。他勉励我要虚心听取老教师的意見,不断爭取進步。

刘老师不仅教我怎么上好課,还教我学习写教育隨笔、教学论文。我在华中师大一附中工作期间,每一篇文章,都是他和陈治平老师精心指導导,反复修改后,推荐到《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語文》等刊物公开发表。

每次参加湖北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年会,陳老师是会長,在大会上要作年会工作报告;刘老师是資深会员員、著名教師,他要在大会上示范课;尽管非常忙,但是,他們兩位前辈一定要帮我确定大会发言提纲,提示发言內容要点。鼓励我一定要讲好。

1982年6月21日,上午,刘老师告訴我,下学期我们可能要分別了。他說得很有風趣也很有感情。近半年來,我与刘老师朝夕相处,我从心里是舍不得离开他的。他待人热情、教学有方、勤于创作。我在他的帮助下,学到了很多東西,能与刘老师共事确实是人生之大幸!

临別之际,他再三强调,一定要多读书,多动笔写文章。他引用聞一多与吳晗的一段談話:“我們不停的吐出去,哪里有那么多的东西,因而要多读一点书。”

現在可以告慰恩師,在您手把手地扶持下,我终于成长起來了!能像您当年那樣,把语文课堂教学搞活了!我听您的話,笔耕不輟,积累了一些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准备在母校七十周年大庆之時,向母校献礼!

愿恩师刘友三老先生在天上如同在地上一样,永远开心快乐!

【附录二】汪厚铎老师指导我进行教学改革

难忘恩师汪厚铎老先生。



1982年秋季开学,我奉袁校长指派,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分编型语文教材《阅读》和《作文·汉语》(试教本),开始在初一(2)班进行教材改革实验。这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教材,与该社传统的《语文》课本完全不一样。而且,进行这套教材改革实验的规模,也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根据教育部的通知,全国各省、直辖市必须有两个城市和两个农村的省级重点中学参加六年(1982年至1988年)改革实验。各省市教学研究室具体负责组织工作,人教社负责编辑教材、组织实施教材改革理论和实践指导工作。每年暑假组织全国各省市的执教老师学习教材、集体备课、交流总结经验。

1982年8月28日,开学第一次家长会,就有家长质疑语文教改实验,说:“我们的孩子考华师一附中,不是来给你们做实验的。谁都知道,既然是实验,就可能失败。如果失败了,对你们学校、对老师没有什么,但是对我们家庭来说,就是天大的事了!”

袁校长非常重视我们语文实验班的工作。1982年8月29日晚上,在办公室。教研组长吴六林老师跟我谈语文教改工作问题,说:“袁校长决定请汪老师跟你一起备课,希望你一定多征求汪老师的意见。汪老师热心教改、知识丰富、肯动脑筋、能出点子;你要做语文教改的有心人,像刘友三老师那样,注意积累资料,多动脑筋。”他说:“这个担子很重,千万不能辜负校长和家长对你的信任!”我表示,一定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做工作,勤于思考,善于积累,经常总结,争取实验成功。

1982年9月2日,开学第一节课,汪老师听我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午备课时,他就这节课谈了近40分钟的意见,肯定了优点,指出了问题,还就个别问题展开了讨论。汪老师对这节课很满意。以前在校读了六年书,还不认识汪老师。短短几天接触,我觉得汪老师非常坦率,也如他自我介绍一样,性子很急。他工作认真,学问渊博,记忆力强,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很强,不随大流,敢于坚持个人见解。总而言之,我将从他那里学到许许多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汪老师第二次听我的课,一下课便评讲了,他肯定优点后指出,这节课的问题是时间抓得不紧,有些地方旁逸斜出了。他希望我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非常严肃地指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教学上的自由主义,往往是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脱口而出。以后在教学上不能搞自由主义,一定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讲课”。“该讲的一句不少,不该讲的半句嫌多”这也是刘友三老师传授给我的经验之一。

我在实验班上的第一次公开课,严格说来是失败的,但是几位听课的老教师还是充分肯定了成绩,同时也指出了问题。

吴六林老师认为,老师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因此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以后要加强学习普通话,平舌音和卷舌音一定要分清。黄伯宜老师认为整个课堂教学的结构还可以,但是没有形成高潮。还要注意板书规范:“分”应该写“八、刀”,不能写成“人、刀”或者“入、刀”。汪老师非常体贴地说:“几个月来,你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讲课出现这些问题,也难怪。”

汪老师最后还告诉我:“上公开课与平时上课要两样处理,当断则断,不要在枝节问题上浪费时间,再就是紧扣时间安排,不要轻易耽误时间。”

一周后,为武钢三中来听课的老师们上了一节讲读《想和做》的公开课。汪老师课前与我一起备课,设计教案。针对上次公开课存在的问题,汪老师一再强调在掌握时间时,宁可多几分钟,切不可安排太紧。教学目的单一化,不要面面俱到。在克服一种错误倾向时要防止另一种错误倾向的发生。

他陪外校老师听课后,肯定这是一堂启发式的课,基本上达到了张志公先生说的“讲台上下融为一体”的要求。

1984年12月14日,上午,吴老师让我和汪老师商量一下12月17日大型公开课《孔乙己》的事情。届时来听课的,有200左右华师大中文系的见习生,还有各地来的近百位语文老师。

吴老师再三叮嘱,一定要认真研究一下教案。

汪老师说:“教案没有什么看头了,关键是要在课堂上发挥我们实验班已经养成的好作风。”因此,他又谈到:“我认为我们的初中语文实验基本成功,有两大突破。一是课堂教学搞活了,这有两个经验要总结,首先是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再就是教学民主作风好。二是作文教学可称是最大的成功经验,老师基本上从作文堆中爬出来了。说成功是因为学生未由于教师不批改作文而无兴趣,另外,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说服力的。”他认为要认真从这两方面进行书面总结。

大型公开课《孔乙己》快要下课之前,学生即席提问“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引起学生热烈讨论。最后一个学生的发言说:“我觉得这一句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大约’是因为孔乙己死了那么多年,没有人知道他死的消息,大家只能根据推测来判断。推测的根据是孔乙己一生的遭遇,说明他的死是带有必然性的。所以要在后面用‘的确’孔乙己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也很穷,所以他死了就没有人知道得那么确切了,只能用‘大约’这个词说明。”

该生的发言刚一结束,在场听课的大学见习生们长时间热烈鼓掌,下课铃声在掌声中响起。公开课圆满完成了任务。

汪老师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领路人,而且特别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我初中三年试教的所有总结和论文,都是在汪老师直接指导下完成的。难忘恩师赐教之恩!

汪老师还是闻名遐迩的书法家。走进我们华师一附中校园,随处可见汪老师的墨宝。当年在我们语文组,汪老师曾是我们语文组中青年老师的书法导师。我们组长吴六林老师自己拿钱买来笔墨纸张,规定每一位青年老师每周在汪老师的指导下写大字。汪老师戏说:“你们有吴六林奖学金,一定要好好练习写字啊!”每到上书法课时,汪老师不只是讲理论,讲完以后,还有手把手教我们一笔一划认真书写。如果说我们这些老师的书法有那么一点点进步或提高,那都是汪老师辛勤指导的结果。



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回忆往事,汪老师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他的谆谆教诲牢记心中。看到当今华师一附中如日中天,尤其难忘当年母校的那一代德高望重、专业功底深厚的各科老师们!

smithmaella 发表评论于
李老师,人才啊!没有遇到这么好的老师,认识的汉字不足三千,过去十几年又忘掉一部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