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日月轮回,时光荏苒。转眼间,我们已站在了2024年的岁末,准备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然而,2024年注定是我人生中最特殊的一段旅程——特殊到我怀疑自己是被命运选中的“倒霉代言人”,小名“倒霉女”。
回顾即将过去的这一年,作为一个微不足道的“弱弱小我”,真可谓是“不幸频频降临,倒霉连连相伴”。2024年,我不是时运不佳,而是时运“相当地”不佳,简直是一场“顶级倒霉大戏”的完美演绎。
可能,您也觉得2024年过得不太顺,或遇到了一些小麻烦。比如,您的手机屏幕不小心摔碎,错过了一个重要电话;早上迟到了五分钟,结果一整天被坏运气笼罩;或者最近反复感冒,体弱心乱。但您知道吗?相较于我,您简直是幸运得可以发光,金光闪闪的那种!不信?没关系,请听我慢慢把我的2024年”泼天倒霉事”和您唠一唠,让您开心开心、乐呵乐呵!
第一章:被同一雷电?劈三次 (2023年末)
如果命运的雷电不会重复劈中同一个人,那我一定是个例外,而且不止一次,是三次。简单地回顾一下我“被雷电劈三次”的历史,这可是一般人也许听说但难得亲自遇到的。
1.1 第一次雷击:2004年
20年前,2004年的常规年检,查出我的左胸罹患了一期乳腺癌。第一次,我经历了局部侧切术。手术之后, 又是数月的放疗。 回想起来,轻轻松松, 我就这样被轻易放过去了。 那年我离霉运还遥远。
1.2 第二次雷击: 2015
11年之后,2015年的常规年检,又给了我一通当头棒喝,我第二次查出来患了乳腺癌。不是复发,而是新发,这次病区是在右胸。 胸部“磁共振成像 ”(MRI) 发现大小如鸽子蛋的恶性瘤块,外加特别“赠送”的若干小癌块,致使整体发展到了乳腺癌第二期。
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经验丰富的专科乳腺癌女医师休斯博士推荐我做了一个全套的基因检测,果然查出我的ATM基因突变。基此,我罹患乳腺癌的几率大大的高于其她人。于是,我选择了全切术。干脆利落,永消后患。
休斯医师?给我成功地做了一个漂亮的全切手术,把我带回正常生活轨道。之后, 我被转到药物抗癌专家M博士处,开始口服药物的“荷尔蒙疗法”和“免疫力疗法”。半年之后,我不胜其烦,加之自以为:既然已经做了全切,乳腺癌应该与我永远 “拜拜”了。 无了乳腺,乳腺癌再想来光顾,也无处落脚吧。经向M医师?打听,他开给我的药,都是预防性质的。于是与他商量,经他同意,我停了药, 也在每年的体检中不再做 mammography(乳房X光检查)。
1.3 第三次雷击: 2023年底
2023年11月19日,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健康年检,却成了我人生的分水岭——它悄无声息地拉开了“顶级倒霉大戏”的序幕。
这第三次被相同的雷电击中,完全出乎意料,活生生把我劈了个“外焦里嫩”。我自以为我不可能再患乳腺癌,可倔强的乳腺癌深深眷恋着我, 不离不弃,在不可能中寻找尽可能地与我如影随形。 真爱啊!!!
这次肿瘤长到了我的右腋下,它在此安家落户多年,而我浑然不觉。查出来时,此乳腺肿瘤已是悄悄地出落成一只硕大无比的巨型鹅蛋。对此“鹅蛋”作活检(biopsy )近10处,处处显示出恶性癌,没一处给我一个好脸色的。诊断为乳腺癌4期。 才意识到自己是个超级倒霉女,哎…,一声长叹!
看着检测仪器的显示屏,我的右腋下的癌块把附近的血管,上肢淋巴结等纠结缠绕一起,形状狰狞,气势磅礴。休斯医师?眉头紧锁,满面愁容,她说如此状况,已经完全不能手术了,唯一出路是化疗。
我明白,这一次是真的严重了,化疗也是躲不过去了。
休斯医师首次推荐的,还是化疗专家M医师?。 是的, 就是那位在9年前给我做“荷尔蒙疗法”和“免疫力疗法”的同一位M医师?。在过去20年中,他年年是达福地区化疗医师中的佼佼者,好评如潮。正因此,他很忙,能给予我最早的预约时间,远在50天后的2024年的二月份。屋露偏逢连阴雨, 大倒霉遇上小倒霉。
1.4 女儿的帮助
女儿一听要等这么久才能看到医生,顿时急了。年底岁末,她自己的工作忙碌异常,但她一次次地和此肿瘤医疗中心通话,请他们无论如何力争使我尽早开始化疗。女儿的努力终见成效,我预约到了2024年新年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1月3日。不过我将看的医师是一个年轻少经验的女医师, A博士。女儿和休斯医师?反覆商量,决定就用能够最早看我病的A医师。主因就是:在美国,医治乳腺癌,有一套套完整和成熟的方案,根据病人病情,推导出各种标准方案。也就是说,化疗同样的病使用同样的、最新的、最有效的化疗药,因病情而变、不因医师而变。
在我这里, 选择A医师而不等待更有资历和经验丰富的M医师?,还有我自己的一番小心思:M医师?在9年前治疗和控制我的乳腺癌时,没有坚持正确的方案,听任我的好恶,由着我停了药。 我已无颜再去见“江东父老”M医师, 换个化疗医师也不赖。想到这一层, 在如此凶险的当口,我居然还偷着乐!?
第二章:静脉化疗 —- 一场水深火热的大戏
(2024年1至4月)
2.1 生死决战的开端
2024年,开年不凡,我迎来了与乳腺癌的第三次战役。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决战。
1月3日,我第一次见到了A医师。她看起来不过三十出头,是肿瘤医疗中心的新晋成员,手头病人不多。也正因为如此,我能在元旦假期刚结束时抢到她的第一个号。这“军功章”有女儿的一大半,另一小半也归功我的好运气。 呵呵…, 倒霉成这样了,我还厚着脸皮自夸“好运气”。这世上可是没谁了!
第二天,我接受了PET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这是一项从天灵盖到膝盖的全方位检查,意在搜寻我体内任何潜伏的病变。扫描结果证实 ——“右乳房内发现7厘米×5.6厘米×9.8厘米的分叶状肿块,向腋窝及其他区域扩散。”SUV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标准化摄取值)高达13.7,显示癌性活动极为旺盛。这还没完,扫描还发现了我左脑某区域存在光减少现象。医生怀疑与中风或手术有关,可惜我既没中过风,也没开过脑。面对这些,我只能硬着头皮选择性忽略,眼下唯一要紧的是遏制乳腺癌的疯狂扩散。
1月9日,休斯医师在我左肩安装了化疗接口——一个小装置,它将成为这场“化学战争”的主战场。
2.2 化疗的开端
几天后,化疗科护士详细讲解了化疗流程和注意事项。我被告知将接受4个疗程的静脉化疗,每个疗程为期三周,总共持续84天。为了帮助我应对副作用,他们还贴心地赠送了两顶“化疗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暖心的小物件给了我一丝慰藉。
1月18日,第一疗程正式开始。治疗全程约3至4小时,两种主药物伴随多种抗副作用药品一同注入体内,其中包括类固醇。第二天,我接受了一针免疫力(白血球)增强剂。接下来的日子,我只能交由身体与药物自行厮杀。
到了第三疗程,副作用如潮水般涌来,我仿佛变成漫画里那种被化学物质吞噬的怪物。头发在第一个疗程后便集体罢工,眉毛也相继辞职。再加上激素的作用,我的脸越来越圆,秃头团脸,像个削了皮的大南瓜。更糟糕的是,几乎所有曾经得过的病都如约归来,带着加倍的威力, 趾高气扬的在我身上走一趟。恶心、呕吐、疲惫、皮疹、骨痛……每一天都像被狠狠摁进泥沼,再扔进一桶浆糊。
2.3 希望与煎熬的交锋
4月11日,四个疗程接近尾声,我做了第二次PET扫描。结果显示,右乳房的大肿块从原先的9.8厘米缩小至7.1厘米,SUV值从13.7降至11.3。然而,无论是“免费赠送”的小肿块,还是腋窝的淋巴结,SUV值依旧高于10,表明癌细胞依然活跃。
千辛万苦换来的只是些许进展,我的心情跌入谷底。但即便如此,那个最大肿瘤毕竟从大鹅蛋缩成了大鸭蛋。有缩小,说明有反应;有反应,就有希望; 有希望,就不能轻言放弃。
如果命运的雷电不会重复劈中同一个人,那我一定是个例外,而且不止一次,是三次。简单地回顾一下我“被雷电劈三次”的历史,这可是一般人也许听说但难得亲自遇到的。
1.1 第一次雷击:2004年
20年前,2004年的常规年检,查出我的左胸罹患了一期乳腺癌。第一次,我经历了局部侧切术。手术之后, 又是数月的放疗。 回想起来,轻轻松松, 我就这样被轻易放过去了。 那年我离霉运还遥远。
1.2 第二次雷击: 2015
11年之后,2015年的常规年检,又给了我一通当头棒喝,我第二次查出来患了乳腺癌。不是复发,而是新发,这次病区是在右胸。 胸部“磁共振成像 ”(MRI) 发现大小如鸽子蛋的恶性瘤块,外加特别“赠送”的若干小癌块,致使整体发展到了乳腺癌第二期。
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经验丰富的专科乳腺癌女医师休斯博士推荐我做了一个全套的基因检测,果然查出我的ATM基因突变。基此,我罹患乳腺癌的几率大大的高于其她人。于是,我选择了全切术。干脆利落,永消后患。
休斯医师?给我成功地做了一个漂亮的全切手术,把我带回正常生活轨道。之后, 我被转到药物抗癌专家M博士处,开始口服药物的“荷尔蒙疗法”和“免疫力疗法”。半年之后,我不胜其烦,加之自以为:既然已经做了全切,乳腺癌应该与我永远 “拜拜”了。 无了乳腺,乳腺癌再想来光顾,也无处落脚吧。经向M医师?打听,他开给我的药,都是预防性质的。于是与他商量,经他同意,我停了药, 也在每年的体检中不再做 mammography(乳房X光检查)。
1.3 第三次雷击: 2023年底
2023年11月19日,原本只是一次普通的健康年检,却成了我人生的分水岭——它悄无声息地拉开了“顶级倒霉大戏”的序幕。
这第三次被相同的雷电击中,完全出乎意料,活生生把我劈了个“外焦里嫩”。我自以为我不可能再患乳腺癌,可倔强的乳腺癌深深眷恋着我, 不离不弃,在不可能中寻找尽可能地与我如影随形。 真爱啊!!!
这次肿瘤长到了我的右腋下,它在此安家落户多年,而我浑然不觉。查出来时,此乳腺肿瘤已是悄悄地出落成一只硕大无比的巨型鹅蛋。对此“鹅蛋”作活检(biopsy )近10处,处处显示出恶性癌,没一处给我一个好脸色的。诊断为乳腺癌4期。 才意识到自己是个超级倒霉女,哎…,一声长叹!
看着检测仪器的显示屏,我的右腋下的癌块把附近的血管,上肢淋巴结等纠结缠绕一起,形状狰狞,气势磅礴。休斯医师?眉头紧锁,满面愁容,她说如此状况,已经完全不能手术了,唯一出路是化疗。
我明白,这一次是真的严重了,化疗也是躲不过去了。
休斯医师首次推荐的,还是化疗专家M医师?。 是的, 就是那位在9年前给我做“荷尔蒙疗法”和“免疫力疗法”的同一位M医师?。在过去20年中,他年年是达福地区化疗医师中的佼佼者,好评如潮。正因此,他很忙,能给予我最早的预约时间,远在50天后的2024年的二月份。屋露偏逢连阴雨, 大倒霉遇上小倒霉。
1.4 女儿的帮助
女儿一听要等这么久才能看到医生,顿时急了。年底岁末,她自己的工作忙碌异常,但她一次次地和此肿瘤医疗中心通话,请他们无论如何力争使我尽早开始化疗。女儿的努力终见成效,我预约到了2024年新年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1月3日。不过我将看的医师是一个年轻少经验的女医师, A博士。女儿和休斯医师?反覆商量,决定就用能够最早看我病的A医师。主因就是:在美国,医治乳腺癌,有一套套完整和成熟的方案,根据病人病情,推导出各种标准方案。也就是说,化疗同样的病使用同样的、最新的、最有效的化疗药,因病情而变、不因医师而变。
在我这里, 选择A医师而不等待更有资历和经验丰富的M医师?,还有我自己的一番小心思:M医师?在9年前治疗和控制我的乳腺癌时,没有坚持正确的方案,听任我的好恶,由着我停了药。 我已无颜再去见“江东父老”M医师, 换个化疗医师也不赖。想到这一层, 在如此凶险的当口,我居然还偷着乐!?
第二章:静脉化疗 —- 一场水深火热的大戏
(2024年1至4月)
2.1 生死决战的开端
2024年,开年不凡,我迎来了与乳腺癌的第三次战役。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决战。
1月3日,我第一次见到了A医师。她看起来不过三十出头,是肿瘤医疗中心的新晋成员,手头病人不多。也正因为如此,我能在元旦假期刚结束时抢到她的第一个号。这“军功章”有女儿的一大半,另一小半也归功我的好运气。 呵呵…, 倒霉成这样了,我还厚着脸皮自夸“好运气”。这世上可是没谁了!
第二天,我接受了PET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这是一项从天灵盖到膝盖的全方位检查,意在搜寻我体内任何潜伏的病变。扫描结果证实 ——“右乳房内发现7厘米×5.6厘米×9.8厘米的分叶状肿块,向腋窝及其他区域扩散。”SUV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标准化摄取值)高达13.7,显示癌性活动极为旺盛。这还没完,扫描还发现了我左脑某区域存在光减少现象。医生怀疑与中风或手术有关,可惜我既没中过风,也没开过脑。面对这些,我只能硬着头皮选择性忽略,眼下唯一要紧的是遏制乳腺癌的疯狂扩散。
1月9日,休斯医师在我左肩安装了化疗接口——一个小装置,它将成为这场“化学战争”的主战场。
2.2 化疗的开端
几天后,化疗科护士详细讲解了化疗流程和注意事项。我被告知将接受4个疗程的静脉化疗,每个疗程为期三周,总共持续84天。为了帮助我应对副作用,他们还贴心地赠送了两顶“化疗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暖心的小物件给了我一丝慰藉。
1月18日,第一疗程正式开始。治疗全程约3至4小时,两种主药物伴随多种抗副作用药品一同注入体内,其中包括类固醇。第二天,我接受了一针免疫力(白血球)增强剂。接下来的日子,我只能交由身体与药物自行厮杀。
到了第三疗程,副作用如潮水般涌来,我仿佛变成漫画里那种被化学物质吞噬的怪物。头发在第一个疗程后便集体罢工,眉毛也相继辞职。再加上激素的作用,我的脸越来越圆,秃头团脸,像个削了皮的大南瓜。更糟糕的是,几乎所有曾经得过的病都如约归来,带着加倍的威力, 趾高气扬的在我身上走一趟。恶心、呕吐、疲惫、皮疹、骨痛……每一天都像被狠狠摁进泥沼,再扔进一桶浆糊。
2.3 希望与煎熬的交锋
4月11日,四个疗程接近尾声,我做了第二次PET扫描。结果显示,右乳房的大肿块从原先的9.8厘米缩小至7.1厘米,SUV值从13.7降至11.3。然而,无论是“免费赠送”的小肿块,还是腋窝的淋巴结,SUV值依旧高于10,表明癌细胞依然活跃。
千辛万苦换来的只是些许进展,我的心情跌入谷底。但即便如此,那个最大肿瘤毕竟从大鹅蛋缩成了大鸭蛋。有缩小,说明有反应;有反应,就有希望; 有希望,就不能轻言放弃。
第三章:靶向化疗 —- 这次不一样(2024年4至10月)
3.1 新的开始
经过与休斯医师的商议,A医师决定改变治疗方案,转向靶向化疗。看着那时的我——孱弱不堪、精疲力竭,她安慰道:“靶向化疗也有副作用,但相比静脉化疗,痛苦要小十倍。”她这一句轻描淡写的承诺,却让我这个倒霉女燃起了一丝丝勇气。
靶向化疗的形式完全不同:不再是静脉注射,而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我被安排了两种药:药品1 是靶向药物,专门攻击乳腺癌细胞,直接摧毁它们;而 药品2 切断癌细胞的后勤供应,阻止它们获得营养。这两者密切配合,目标明确:不给癌细胞任何存活和发展的机会。
我的靶向化疗计划初定为8个疗程,每个疗程为期四周。药品1需服用三周后停药一周,而药品2则每天服用,不间断。医生表示,如果效果显著,就继续这一方案;若效果不佳,再另寻出路。
3.2 靶向疗程的起步
4月16日,我收到了从“特殊药房”寄来的靶向化疗药物。在德克萨斯州的达福地区,普通药房星罗棋布、随处可见,而这种特殊药房却是独此一家,专门提供像我这样的患者所需的特殊药品。手捧包裹,我满怀期待,希望这药物能像魔法一样,迅速扫清我体内的病灶。
然而,现实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神奇。靶向化疗的效果是缓慢的,但我还是察觉到了一些变化:体力渐渐恢复,我能够每天早晨外出散步,甚至在小区公园里溜达30到45分钟。
更令人鼓舞的是,我右腋下的癌块正在缩小。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变化:从“大鸭蛋”缩成了“大鸡蛋”,接着变成普通“鸡蛋”……如此循环下去。
到了第六个疗程接近尾声时,那块肿瘤已经完全感触不到了。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3.3 喜悦与希望
2024年10月23日,第七个疗程的最后一周,我进行了第三次PET扫描。这次的结果,真可谓令人欢欣鼓舞。检测报告显示:“左腋窝淋巴结,最大SUV为1.6;右腋窝内的少量小结节病灶,残留最大SUV为1.8。” 一般而言,SUV小于2.5即属于正常无癌性活动。换句话说,我的乳腺癌已经进入了“兵败如山倒”的境地!
听到这个消息,我喜不自禁;我的丈夫和远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女儿儿子都如释重负,笑得格外轻松。这份胜利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他们——他们一直尽可能地陪伴、帮助我。他们的关心和鼓励,伴我熬过太多难熬的日子。
当我去见休斯医师时,她的笑容格外灿烂。“现在的状况不必再做乳腺癌手术了,”她开玩笑道,“看来我挣不到你的手术费了!”她的欣慰是发自内心的。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作为医生的真诚和职业荣誉感。
3.4 头上的阴影
然而,这份PET全身复查报告,不仅带来了胜利的捷报,也随之抛出一张吉凶难料的“特等奖大彩票”。报告上写着:“左额颞凸面外侧有4.5 x 3.5厘米高密度钙化肿块”,无法确诊,建议进一步做脑部MRI检查。
其实,这个可疑病灶早在第一次PET扫描时就被发现,但因为当时与乳腺癌的战斗正酣,无暇顾及。现在,当滅乳腺癌初战告捷时,它却跳了出来,像是在提醒我:“别高兴得太早,我还在这儿呢!”
休斯医师为我开了脑部MRI检查单,她的语气不再轻松:“我有点担心。”同时,她推荐了两位神经外科专家:O医师 和 S医师。前者是该领域的权威,但病人太多,预约遥遥无期;后者经验稍逊,但预约时间更快。
3.5 新的抉择
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S医师,因为我已等不起。很快,我定下了2024年11月8日的就诊时间,而O医师最早的预约已经排到2025年初。
脑部MRI即将揭示我体内的另一场潜伏的恶战。我不知道命运之神是否正在远处冷笑,盯着我这个“倒霉女”说:“呵呵,还想翻身?你的倒霉还没到头呢!”
第四章:脑膜瘤 —- 命运送给倒霉女的“惊吓礼物”
(2024年10至11月)
4.1 突如其来的“惊悚”消息
接下来的戏码,简直就是我人生的顶级“惊悚片”。
2024年10月30日清晨,我按医嘱接受了脑部MRI检查。当天下午,结果便揭晓——一个巨大的脑膜瘤占据了我的左脑大片区域,尺寸达到 5.1厘米 x 4.4厘米 x 5.9厘米。肿瘤不仅将脑中线挤向右半脑,还压迫变形了脑中心的透明隔腔。惊奇不惊奇?惊吓不惊吓?惊悚不惊悚?
我的脑海中顿时雷电交加、天崩地裂,耳边仿佛响起轰隆隆的音效。我赢麻了!愣了半晌后,我忽然纳闷:作为一个理工女,左半脑被占据了这么“广袤”的空间,这几年我是如何读书、写作、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呢?更可怜的是,我的家人朋友竟忍受了我这个“半脑人”这么久!
正当我消化这个天大的噩耗时,下午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O医师的秘书通知我,第二天下午可以直接就诊。这可是我当天唯一的惊喜!O医师不是很忙吗?怎么突然开恩给我一个素不相识的患者这么及时的机会?不管了,这“惊吓”中的“惊喜”,我得紧紧抓住!
4.2 “意外高潮”:开颅手术
10月31日下午,我见到了传说中的O医师。这位小有名气的神经外科专家比我想象的年轻许多,干脆利落,逻辑清晰,语气平稳。他直言,对于小于4厘米的脑膜瘤或许还能选择放疗或药物治疗,但像我这样近6厘米的“巨型”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开颅手术”。
这便是2024年这场“顶级倒霉大戏”高潮 ——开颅。
我硬着头皮问:“如果不做手术会怎样?”
他平静地回答,“肿瘤会不断生长增大,逐渐压迫你的神经,引起剧烈头痛、呕吐、晕厥等症状,最终导致听力丧失、视力受损、偏瘫等。”
我的心头一凉,脑海里浮现一幅凄惨的未来画面。不!长痛不如短痛,开颅就开颅,让雷电来得更猛烈些吧!
O医师向我解释了手术方案:整个过程分为两天进行。第一天,由他的同事、另一位神经外科专家B医师进行微创手术,通过红外造影找到所有供给脑膜瘤的动脉,并将它们阻断,切断肿瘤的供血来源。第二天,则是由O医师主刀的开颅手术:切开头皮、割除一块与脑膜瘤相连的头骨,取出肿瘤, 清理受污染的区域,再用钛合金片替代头骨,最后分层缝合伤口。
临出诊室,我好奇地问:“O医师,您这么忙,为什么能这么快接诊我?”
O医师笑了笑:“昨天午饭时,休斯医师专程找到我,说服我接下你的手术。她很关心你。”
听到这里,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不似化疗,开颅这样精细而危险的手术,成败皆在手术医师的那把手术刀的分毫之间。掌握手术刀的脑外科手术医师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资质,丰富的经验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原来休斯医师为我千方百计争取到最好的机会。我这个倒霉蛋居然还有这样的好运气,遇见了如此敬业又有责任心的医生。
4.3 开颅手术的准备期
按照最初计划,手术日期定在2024年11月18日和19日。然而,由于化疗的影响,这个日期被推迟到12月2日和3日。原因在于,我的靶向化疗已经进入第八个疗程,A医师认为一旦开始化疗,必须完成整个疗程才能终止。更重要的是,化疗结束后还需要至少两周的缓冲期,以免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同样,在开颅手术结束后,我还需再等两周才能重新开始化疗。
这段时间的等待虽是必要的,但也让人倍感焦虑。作为一个倒霉女,麻烦总是一个接一个,我不得不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平静。
4.4 了解第一阶段的“战术”
在这段缓冲期,我见了负责第一阶段微创手术的B医师。他是一位典型的美国医生,严谨、认真,同时又温和可亲。他给我看了MRI图像的一个截图,详细讲解了手术步骤:通过红外成像标记肿瘤供血的动脉分布,然后精准切断这些血管,彻底断绝肿瘤的营养供应。听他一番解说,我将这手术比作一场古代大战:先烧毁敌方粮草,断其后勤补给;再伺机一举歼灭敌军。
B医师解释,这个步骤不仅能减少第二阶段开颅手术的出血量,还能降低术后脑血栓的风险。
4.5 全方位体检: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确保手术期间我的身体不出任何问题,O医师安排了一系列体检。从心脏到肺部,从肝肾功能到血液检查,所有能想到的项目一项不落。心血管专家为我的小心脏做了心电图(ECG)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认它不会在手术中“掉链子”。
这一圈检查下来,得出的结论令人欣慰——虽然我的运气差到了极点,但我的身体状况竟然还不错。
至此,所有手术准备工作终于就绪。我深吸一口气,默默告诉自己:尽管命运步步紧逼,我倒霉是倒霉,但不会轻易认输滴。
3.1 新的开始
经过与休斯医师的商议,A医师决定改变治疗方案,转向靶向化疗。看着那时的我——孱弱不堪、精疲力竭,她安慰道:“靶向化疗也有副作用,但相比静脉化疗,痛苦要小十倍。”她这一句轻描淡写的承诺,却让我这个倒霉女燃起了一丝丝勇气。
靶向化疗的形式完全不同:不再是静脉注射,而是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我被安排了两种药:药品1 是靶向药物,专门攻击乳腺癌细胞,直接摧毁它们;而 药品2 切断癌细胞的后勤供应,阻止它们获得营养。这两者密切配合,目标明确:不给癌细胞任何存活和发展的机会。
我的靶向化疗计划初定为8个疗程,每个疗程为期四周。药品1需服用三周后停药一周,而药品2则每天服用,不间断。医生表示,如果效果显著,就继续这一方案;若效果不佳,再另寻出路。
3.2 靶向疗程的起步
4月16日,我收到了从“特殊药房”寄来的靶向化疗药物。在德克萨斯州的达福地区,普通药房星罗棋布、随处可见,而这种特殊药房却是独此一家,专门提供像我这样的患者所需的特殊药品。手捧包裹,我满怀期待,希望这药物能像魔法一样,迅速扫清我体内的病灶。
然而,现实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神奇。靶向化疗的效果是缓慢的,但我还是察觉到了一些变化:体力渐渐恢复,我能够每天早晨外出散步,甚至在小区公园里溜达30到45分钟。
更令人鼓舞的是,我右腋下的癌块正在缩小。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的变化:从“大鸭蛋”缩成了“大鸡蛋”,接着变成普通“鸡蛋”……如此循环下去。
到了第六个疗程接近尾声时,那块肿瘤已经完全感触不到了。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3.3 喜悦与希望
2024年10月23日,第七个疗程的最后一周,我进行了第三次PET扫描。这次的结果,真可谓令人欢欣鼓舞。检测报告显示:“左腋窝淋巴结,最大SUV为1.6;右腋窝内的少量小结节病灶,残留最大SUV为1.8。” 一般而言,SUV小于2.5即属于正常无癌性活动。换句话说,我的乳腺癌已经进入了“兵败如山倒”的境地!
听到这个消息,我喜不自禁;我的丈夫和远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女儿儿子都如释重负,笑得格外轻松。这份胜利不仅属于我,也属于他们——他们一直尽可能地陪伴、帮助我。他们的关心和鼓励,伴我熬过太多难熬的日子。
当我去见休斯医师时,她的笑容格外灿烂。“现在的状况不必再做乳腺癌手术了,”她开玩笑道,“看来我挣不到你的手术费了!”她的欣慰是发自内心的。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作为医生的真诚和职业荣誉感。
3.4 头上的阴影
然而,这份PET全身复查报告,不仅带来了胜利的捷报,也随之抛出一张吉凶难料的“特等奖大彩票”。报告上写着:“左额颞凸面外侧有4.5 x 3.5厘米高密度钙化肿块”,无法确诊,建议进一步做脑部MRI检查。
其实,这个可疑病灶早在第一次PET扫描时就被发现,但因为当时与乳腺癌的战斗正酣,无暇顾及。现在,当滅乳腺癌初战告捷时,它却跳了出来,像是在提醒我:“别高兴得太早,我还在这儿呢!”
休斯医师为我开了脑部MRI检查单,她的语气不再轻松:“我有点担心。”同时,她推荐了两位神经外科专家:O医师 和 S医师。前者是该领域的权威,但病人太多,预约遥遥无期;后者经验稍逊,但预约时间更快。
3.5 新的抉择
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S医师,因为我已等不起。很快,我定下了2024年11月8日的就诊时间,而O医师最早的预约已经排到2025年初。
脑部MRI即将揭示我体内的另一场潜伏的恶战。我不知道命运之神是否正在远处冷笑,盯着我这个“倒霉女”说:“呵呵,还想翻身?你的倒霉还没到头呢!”
第四章:脑膜瘤 —- 命运送给倒霉女的“惊吓礼物”
(2024年10至11月)
4.1 突如其来的“惊悚”消息
接下来的戏码,简直就是我人生的顶级“惊悚片”。
2024年10月30日清晨,我按医嘱接受了脑部MRI检查。当天下午,结果便揭晓——一个巨大的脑膜瘤占据了我的左脑大片区域,尺寸达到 5.1厘米 x 4.4厘米 x 5.9厘米。肿瘤不仅将脑中线挤向右半脑,还压迫变形了脑中心的透明隔腔。惊奇不惊奇?惊吓不惊吓?惊悚不惊悚?
我的脑海中顿时雷电交加、天崩地裂,耳边仿佛响起轰隆隆的音效。我赢麻了!愣了半晌后,我忽然纳闷:作为一个理工女,左半脑被占据了这么“广袤”的空间,这几年我是如何读书、写作、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呢?更可怜的是,我的家人朋友竟忍受了我这个“半脑人”这么久!
正当我消化这个天大的噩耗时,下午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电话。O医师的秘书通知我,第二天下午可以直接就诊。这可是我当天唯一的惊喜!O医师不是很忙吗?怎么突然开恩给我一个素不相识的患者这么及时的机会?不管了,这“惊吓”中的“惊喜”,我得紧紧抓住!
4.2 “意外高潮”:开颅手术
10月31日下午,我见到了传说中的O医师。这位小有名气的神经外科专家比我想象的年轻许多,干脆利落,逻辑清晰,语气平稳。他直言,对于小于4厘米的脑膜瘤或许还能选择放疗或药物治疗,但像我这样近6厘米的“巨型”肿瘤,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开颅手术”。
这便是2024年这场“顶级倒霉大戏”高潮 ——开颅。
我硬着头皮问:“如果不做手术会怎样?”
他平静地回答,“肿瘤会不断生长增大,逐渐压迫你的神经,引起剧烈头痛、呕吐、晕厥等症状,最终导致听力丧失、视力受损、偏瘫等。”
我的心头一凉,脑海里浮现一幅凄惨的未来画面。不!长痛不如短痛,开颅就开颅,让雷电来得更猛烈些吧!
O医师向我解释了手术方案:整个过程分为两天进行。第一天,由他的同事、另一位神经外科专家B医师进行微创手术,通过红外造影找到所有供给脑膜瘤的动脉,并将它们阻断,切断肿瘤的供血来源。第二天,则是由O医师主刀的开颅手术:切开头皮、割除一块与脑膜瘤相连的头骨,取出肿瘤, 清理受污染的区域,再用钛合金片替代头骨,最后分层缝合伤口。
临出诊室,我好奇地问:“O医师,您这么忙,为什么能这么快接诊我?”
O医师笑了笑:“昨天午饭时,休斯医师专程找到我,说服我接下你的手术。她很关心你。”
听到这里,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不似化疗,开颅这样精细而危险的手术,成败皆在手术医师的那把手术刀的分毫之间。掌握手术刀的脑外科手术医师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资质,丰富的经验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原来休斯医师为我千方百计争取到最好的机会。我这个倒霉蛋居然还有这样的好运气,遇见了如此敬业又有责任心的医生。
4.3 开颅手术的准备期
按照最初计划,手术日期定在2024年11月18日和19日。然而,由于化疗的影响,这个日期被推迟到12月2日和3日。原因在于,我的靶向化疗已经进入第八个疗程,A医师认为一旦开始化疗,必须完成整个疗程才能终止。更重要的是,化疗结束后还需要至少两周的缓冲期,以免影响手术的安全性。同样,在开颅手术结束后,我还需再等两周才能重新开始化疗。
这段时间的等待虽是必要的,但也让人倍感焦虑。作为一个倒霉女,麻烦总是一个接一个,我不得不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平静。
4.4 了解第一阶段的“战术”
在这段缓冲期,我见了负责第一阶段微创手术的B医师。他是一位典型的美国医生,严谨、认真,同时又温和可亲。他给我看了MRI图像的一个截图,详细讲解了手术步骤:通过红外成像标记肿瘤供血的动脉分布,然后精准切断这些血管,彻底断绝肿瘤的营养供应。听他一番解说,我将这手术比作一场古代大战:先烧毁敌方粮草,断其后勤补给;再伺机一举歼灭敌军。
B医师解释,这个步骤不仅能减少第二阶段开颅手术的出血量,还能降低术后脑血栓的风险。
4.5 全方位体检: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确保手术期间我的身体不出任何问题,O医师安排了一系列体检。从心脏到肺部,从肝肾功能到血液检查,所有能想到的项目一项不落。心血管专家为我的小心脏做了心电图(ECG)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确认它不会在手术中“掉链子”。
这一圈检查下来,得出的结论令人欣慰——虽然我的运气差到了极点,但我的身体状况竟然还不错。
至此,所有手术准备工作终于就绪。我深吸一口气,默默告诉自己:尽管命运步步紧逼,我倒霉是倒霉,但不会轻易认输滴。
第五章:第一个手术 —
红外线脑血管造影引导的动脉血管阻断改道手术
(2024年12月2日)
5.1 清晨的准备
12月2日清晨,我早早醒来,匆匆打点住院的行装。 今天是预定的第一个手术日。 从昨晚9时起, 我就已经停止了进食和饮水,今天的早餐也免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老公又吃又喝享用早餐。
早8时许, 老公开车载我直奔医院。 一路上,老公用他那透着“金属敲击声”的漂亮男高音,荒腔走板地唱着歌。我索性跟着他的调调儿大声吼。大手术前, 我们用这种“另类男女二重唱”,放送一下、放肆一下。
5.2 入院与术前
抵达医院后,熟悉的场景让我倍感安心。数年前,我曾在这所医院做过志愿者,对于入院流程了然于胸。一切进展顺利,刚过早9点,我便躺在术前休息区的小隔间病床上,换上了医院的病人服。护士熟练地为我检测心跳、血压和血氧,并从手臂静脉插入针头,连通了几袋营养液和药物接口。两条加热的毛毯盖在身上,让我感到些许暖意,舒适的等待即将来临的“宰割”。
有人轻轻敲敲隔间的门框,撩帘进来了两个女医生。 一番寒暄和自我介绍之后, 知道了她们是我今明两次手术的麻醉师和助理麻醉师。女麻醉师明显是个韩裔,她面如满月,皮肤白皙,脸颊透着红润。我心想,若她穿越回中国的唐明皇年代,准没杨玉环啥事儿,著名的美人就是她了。 为方便我们就称呼她 “唐代美女”吧。麻醉助理是一位年轻的实习医生,清秀而腼腆。
随后,又有其他医护人员陆续前来,包括负责手术监控仪器的医生、一位B医师的助理医生,以及几名护士。他们都热情自我介绍,每个人都试图用轻松的语气缓解手术前的紧张情绪。我一开始努力记住他们的名字和职务,可后来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我只能微笑点头,让信息从左耳进右耳出。
5.3 意外的等待
我的手术原定于早11点开始。护士告诉我,我是B医师今天的第二位病人,他早晨8点已开始为另一位患者手术。然而,等待直到中午12点半, B医师才现身。他抱歉地解释手术推迟的原因:并非因为上午的手术拖延,而是因为一位急诊患者临时插队,占用了手术室。
“我的上一台手术按时完成,我刚吃过午饭,现在状态很好。”他特意补充。听到这话,我总算放下心来,请他别着急,先调整好状态再动手术。
5.4 走向手术室
不久,护士和技术人员一同推着我的病床前往手术室。途中,他们将镇静剂注入我的静脉。迷迷糊糊中,我最后的记忆是两盏巨大的无影灯,一正一斜,散发着冰冷的白光。
5.5 术后的疼痛
剧烈的头痛将我从昏睡中唤醒。睁开眼,我发现自己身处ICU病房,周身连接着各种管子,偶尔传来监控仪器“嘟嘟”的提示音。几位护士在我床边忙碌着。我抬手摸摸剧痛的头,如预料:发现头部并未开刀,仍然是“原装正品”。因为今天是微创手术,只在腹股沟留下了一个小伤口。 那么,欲裂的头痛因何而来?
年轻的护士赶来按住我的手,我喃喃道:“真疼……头真疼……”她看了一眼监控仪器,脸色一变:“你的血压快到170了!” 我瞬间理解了高血压患者的痛苦。这种撕裂般的疼痛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恨不能拿头撞床。护士赶紧给我的一个吊瓶里加了降压药。慢慢地,头痛才逐渐缓解。
我的血压一直在正常范围之内的, 从来没患过血压高,也没服过降压药,连头痛都极少。现在血压骤然升高,一定与今天的手术有关系。我琢磨: 由于B医师切断了给我左脑肿瘤供血的动脉, 我心脏输送出去的新鲜血液用不完就回流心脏。我那无辜的小心脏不明就理,还是按平日习惯辛勤工作。見新鲜血液用不完,误以为新鲜血液没有被输送到需要的地方,我这可怜的小心脏马上升高血压,加倍努力地工作,试图做个尽职尽责的模范心脏。一来二去,好心脏办坏事,害苦了我、痛煞了我!
然而,不等我松口气,新的疼痛从左侧上下两颗后牙弥漫开来。护士请来值班医生,他解释说,这后牙疼与手术无关,最大的可能是上麻醉时造成的。呵呵, 那个“唐代美女”, 明天见面必须问问她, 我想。
小护士贴心地送来漱口水,帮我反复漱口,牙疼痛这才略有缓解。我半昏半睡,终于又沉入梦乡。
(未完待续)
红外线脑血管造影引导的动脉血管阻断改道手术
(2024年12月2日)
5.1 清晨的准备
12月2日清晨,我早早醒来,匆匆打点住院的行装。 今天是预定的第一个手术日。 从昨晚9时起, 我就已经停止了进食和饮水,今天的早餐也免了,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老公又吃又喝享用早餐。
早8时许, 老公开车载我直奔医院。 一路上,老公用他那透着“金属敲击声”的漂亮男高音,荒腔走板地唱着歌。我索性跟着他的调调儿大声吼。大手术前, 我们用这种“另类男女二重唱”,放送一下、放肆一下。
5.2 入院与术前
抵达医院后,熟悉的场景让我倍感安心。数年前,我曾在这所医院做过志愿者,对于入院流程了然于胸。一切进展顺利,刚过早9点,我便躺在术前休息区的小隔间病床上,换上了医院的病人服。护士熟练地为我检测心跳、血压和血氧,并从手臂静脉插入针头,连通了几袋营养液和药物接口。两条加热的毛毯盖在身上,让我感到些许暖意,舒适的等待即将来临的“宰割”。
有人轻轻敲敲隔间的门框,撩帘进来了两个女医生。 一番寒暄和自我介绍之后, 知道了她们是我今明两次手术的麻醉师和助理麻醉师。女麻醉师明显是个韩裔,她面如满月,皮肤白皙,脸颊透着红润。我心想,若她穿越回中国的唐明皇年代,准没杨玉环啥事儿,著名的美人就是她了。 为方便我们就称呼她 “唐代美女”吧。麻醉助理是一位年轻的实习医生,清秀而腼腆。
随后,又有其他医护人员陆续前来,包括负责手术监控仪器的医生、一位B医师的助理医生,以及几名护士。他们都热情自我介绍,每个人都试图用轻松的语气缓解手术前的紧张情绪。我一开始努力记住他们的名字和职务,可后来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我只能微笑点头,让信息从左耳进右耳出。
5.3 意外的等待
我的手术原定于早11点开始。护士告诉我,我是B医师今天的第二位病人,他早晨8点已开始为另一位患者手术。然而,等待直到中午12点半, B医师才现身。他抱歉地解释手术推迟的原因:并非因为上午的手术拖延,而是因为一位急诊患者临时插队,占用了手术室。
“我的上一台手术按时完成,我刚吃过午饭,现在状态很好。”他特意补充。听到这话,我总算放下心来,请他别着急,先调整好状态再动手术。
5.4 走向手术室
不久,护士和技术人员一同推着我的病床前往手术室。途中,他们将镇静剂注入我的静脉。迷迷糊糊中,我最后的记忆是两盏巨大的无影灯,一正一斜,散发着冰冷的白光。
5.5 术后的疼痛
剧烈的头痛将我从昏睡中唤醒。睁开眼,我发现自己身处ICU病房,周身连接着各种管子,偶尔传来监控仪器“嘟嘟”的提示音。几位护士在我床边忙碌着。我抬手摸摸剧痛的头,如预料:发现头部并未开刀,仍然是“原装正品”。因为今天是微创手术,只在腹股沟留下了一个小伤口。 那么,欲裂的头痛因何而来?
年轻的护士赶来按住我的手,我喃喃道:“真疼……头真疼……”她看了一眼监控仪器,脸色一变:“你的血压快到170了!” 我瞬间理解了高血压患者的痛苦。这种撕裂般的疼痛简直让人无法忍受,恨不能拿头撞床。护士赶紧给我的一个吊瓶里加了降压药。慢慢地,头痛才逐渐缓解。
我的血压一直在正常范围之内的, 从来没患过血压高,也没服过降压药,连头痛都极少。现在血压骤然升高,一定与今天的手术有关系。我琢磨: 由于B医师切断了给我左脑肿瘤供血的动脉, 我心脏输送出去的新鲜血液用不完就回流心脏。我那无辜的小心脏不明就理,还是按平日习惯辛勤工作。見新鲜血液用不完,误以为新鲜血液没有被输送到需要的地方,我这可怜的小心脏马上升高血压,加倍努力地工作,试图做个尽职尽责的模范心脏。一来二去,好心脏办坏事,害苦了我、痛煞了我!
然而,不等我松口气,新的疼痛从左侧上下两颗后牙弥漫开来。护士请来值班医生,他解释说,这后牙疼与手术无关,最大的可能是上麻醉时造成的。呵呵, 那个“唐代美女”, 明天见面必须问问她, 我想。
小护士贴心地送来漱口水,帮我反复漱口,牙疼痛这才略有缓解。我半昏半睡,终于又沉入梦乡。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