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引发的思考
2025-01-15 19:33:27
今天在微博上偶然看到一篇长文,是一个美籍华人的博主写的。我转述如下:
对于TikTok用户大量涌入小红书这事感受最不好的,大部分是我们这些在海外生活的国人。
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种族和国籍得到过任何优待,我们一路求学求职都要克服因为国籍所以程序难上加难的重重挑战、我们持续打破环境对亚裔/华裔/大陆人的诸多刻板印象、用白人十倍的努力获得白人出生就有的选择自由。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国籍而获得过瞬间友好热情的关注,更多是“Oh just another Chinese”的寡淡,有时还会是意味深长的敌意。
作为海外摸爬滚打多年的mainlander, 我们都目睹过自称“I’m Chinese”和“I’m Japanese”带来的不同反应。我们都明白以世界为平台的privileges人种排序里,白人和黑人的冲突占据大部分的注意力,亚裔的struggles甚至连学术研究量都少得可怜。我们mainland Chinese woman,性别+种族+国籍buff叠满,在各方面都会因为身份受阻(虽然还有大陆男垫底)。
TikTok refugees涌入小红书,让很多海外华人难受,就是因为我们非常清楚:如果我们反过来做同样的事,如果我们跑去IG大开贴用中文说美国人你们好呀我是长沙人你们想问我什么都可以~并附自拍短视频一段,会得到什么。我们太清楚了。
绝大概率是:没人会理你。
如果有人理了,大概是这两种情况:
女的得到:hey hottie you wanna taste some ?
男的得到:go back to your country
像红书上的TikTok refugees一样说着自己的语言、发着没什么内容的短视频、自曝身份就得到成千上万的友好评论互动和关注?
这现象对海外华人来说就像是比白人更努力工作了一天后突然得到一记“你看我们白人的日子就是这么轻松”的耳光。
尤其是看到在这一场网民大迁徙中,顺直白男账号再一次获得最多的关注和追捧,其次是白女、黑男、黑女、亚女、亚男。同样是美国人, straight white American male比Asian American female要受欢迎得多。这在我们海外华人眼里,就是:怎么我白天刚面对完白男privilege, 晚上刷个国区内容平台放松一下居然还要再看到白男privilege?
这能不烦躁吗?能不无语吗?
我非常非常理解这份心情,我也是因此烦躁和无语的一员,我的无语甚至比多数因此不适的海外国人更重,因为我贼他大爷讨厌短视频这个内容形式,TikTok refugees的涌入对我来说不只是white privilege的大表演,更是又一次短视频驱逐图文内容的大攻击。
但是。
但是。
但是。
在这份烦躁和无语中,我也有一丝丝自省,希望和与我一样因此事不适的海外国人分享。
我们能产生上文中我提到的一切感受和体验,均来自我们相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已经具有的privilege。
14亿人里,有11.7亿国人从来没有出过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也从来没有成熟的可以与外国网友及时交流的平台(短暂存在过的都死了)。
人与人的憎恨,生长在互不交流的两方水土中。唯一的主流信息渠道是谁都逮着对方的黑点无限放大的媒体。只说一种语言的,谁看的都不是real news,谁了解的都不是真实的世界。
TikTok refugees的涌入,至少从目前来看,给从来没出过国也没和真实外国人交流过的大部分国人带来了一个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的窗口。
我看到不少美国女性艺术家在介绍自己的艺术作品,评论感叹原来世间还有这样的美。
我看到平时我已经见习惯了的女性CrossFit运动员在发自己的训练视频,评论感叹女性的肌肉竟然强壮到这样。
我也看到中部的农场主分享自己家的牛羊狗猫和安静牧草地,这不同于网上搜索的“可爱小动物”的内容,这种即时性增添了内容的真实感,比搜索来的可爱小动物图片更亲切,短暂治愈着在大陆城市的钢筋水泥中打工人劳累的心。
我还看到很多网友人生头一回地开始尝试用英语与人聊天,因为在此之前她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外国人。
纵使在我们海外国人眼里,这一趟乌泱泱的迁徙将我们日常面对的white privilege再一次尽显,我们产生许多对种族偏见、文化殖民、语言权力等等课题的反思。这些反思依旧必要,也将会是我们长久的课题,但也希望在思考这些的同时意识到:能用双语思考,能以多国生活经验为基础产生着眼于世界的思考,这本身也是一种privilege.
作为在海外生活的国人,我们依旧要面对自己的identity struggles,白人在小红书起号如此轻松的讽刺让人感到不适不假,但也要看到:对于大部分同胞,能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能够有交流的机会,能有地方锻炼英语,是好事。
这篇文章讨论的是小红书的事情,但也反应了大多数海外华人的心态,而且触碰了一个非常敏感的地方,那就是海外华人,是否受到歧视。
因为我一直都是在职场打拼,我是深深感受到这种歧视的。当然,每次我在文学城提到这个事情,马上就会有正直而有良知的网友指出,那不是美国的问题,而是我个人的问题。是我个人有问题才被歧视,错的是我自己。他们在美国的职场上,就从来没有感受到被歧视。
可能是这样的,但我也是人啊。他们比我优秀,所以没有被歧视。我不那么优秀,被歧视了,难道还不能说吗?
华人越做到高层,这样的歧视越明显。如果一个华人的工作,仅仅是在超市里面帮忙摆摆商品,挣一小时几十美金的劳务费,可能反而不会感觉有歧视。因为那样的工作,没有人同他争。
野彪 发表评论于
2025-01-18 23:24:21
谢谢各位网友的留言。我自己写的这篇博客,我自己忘记看了。对很多很好的留言都没有及时回复,在此一并谢谢了。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2025-01-17 08:48:09
回复 '渥太华郁金香' 的评论 : 谢谢认同我的观点!我投资了些中国股票ETF后,对于WXC平台上所谓投资大V们的“担忧”和冷嘲热讽,我是嗤之以鼻的。在我看来,那些所谓的高端评论者对中国经济的负面预测只是徒劳,因为历史的车轮始终滚滚向前,我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前景充满信心。
新燕山夜话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20:30:59
国内那些“公知”“带路党”们,利用多数中国人没有身临美国的机会,用谎言在普通中国百姓中,打造了一个地上神国。正是美国人大量涌入小红书,从普通人的视角,让中国民众感受到了真实的美国,知道了很多美国人也在为生活辛苦的奔波着,知道了美国昂贵的医疗费和大学学费,也会被剥夺他们使用社交媒体(例如TicTok)的权利,当然还有美国其它社会问题。
虚幻的神国,从普通美国人的直白话语当中,在中国百姓的心中轰然垮掉。某些美国“高华”虚假的高傲,也被撕得一干二净。中美两国的普通民众直接交流,都会感到对方并非像某些政客们塑造的那样,或者“青面獠牙”或者”萎靡不振“。
太爱北京了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7:45:16
回复 '渥太华郁金香' 的评论 : 小红书确实比城里干净多了,在XHS上寻找自助游旅游信息特别方便非常实用,我去欧洲南美迪拜日韩旅游都是在小红书上攻略的,那里没那么多阴阳怪气心态不正常的人。
太爱北京了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7:35:12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我国内朋友说小红书概念股猛涨,她知道我为什么一直给她推小红书了。你回国过年啊
太爱北京了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7:35:10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我国内朋友说小红书概念股猛涨,她知道我为什么一直给她推小红书了。你回国过年啊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7:22:05
小红书是无政治色彩的,也不是有钱人用的,我看到的用小红书的几乎都是一些小白领女孩子。城中反中蛆硬颠倒黑白说些与事实不符的话。要么就是不了解要么就是失智,得了老年痴呆症了!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7:10:44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 我现在国内, 根本没人提小红书的事。 都是海外的各种评, 我就不懂了, 这些人在海外的就那么急不可耐滴出来洗地,玻璃心啊。 见怪不怪, 其怪自败。 那么信心满满,就等着中共垮台嘛。”物质决定意识!城中的反共蛆都是生活Loser!生活压力大!经济上不宽裕!在国外要还房贷,在国内无房子无股票,一心盼着中国崩溃,这些反中蛆心态不稳定和焦虑情绪失控,以骂中求上热点,吸引固定眼球做不花钱的消遣,顺便发泄自己背井离乡苦了一辈子却不如国内老同学的怨气罢啦!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6:56:00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 不过我也必须说, 真正的白人精英, 受过高等教育的, 并不是人种歧视。 他们开始只是不太信任中国人能干得和他们一样好, 甚至比他们还好。 ”+1 我毕业时我的教授就给我一个人推荐了工作,读书期间、白人同学与我的论文观点不同,提出抗议让教授当范文的我的文章下架,我教授说我有权力陈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没权力下架我的文,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离开课堂……后来我们在教授家聚会,我怕狗,教授就让她老公把狗拴在狗窝里……我的一个白人同学和我一起读书时搞罢课的,他毕业后一直担任高官,至今他只要来我的城市就会和我一起吃顿饭或喝一杯咖啡。还有一个白人画家,他是一个世家公子,也会邀我去他参展的画廊赏画……我们同乡会的同乡大姐的女儿嫁了一个美国公司的CEO,白人女婿很孝顺岳父岳母的……高素质的白人精英真的很具有人文精神和绅士风度的。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6:38:25
回复 'BeijingGirl1' 的评论 : “ 回复 '渥太华郁金香' 的评论 : 非常有道理。 来到美国, 有了工作房子车子,觉得美国是天堂。 这样的人很多。
==“城里许多出生于农村或乡僻小镇家庭的中国人,他们对于歧视是不敏感的,他们离开中国的时候是以填饱肚子和味觉来感受的!如果能有机会多回中国看看,可以考虑退休后半年呆在中国吧!”这些人也不是老留中的精英,在国外没有体面工作,一直工作不稳定,年近古稀之年还在工作,且冒着大雪从一个城市跑到另一个城市讨生活,根本处于边缘状态,与国内比起来,快七十岁的退休老人正忙着各种各样花样繁多的娱乐活动呢!我的国内朋友们都很讲究生活品质和休闲娱乐的。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6:08:55
不过我也必须说, 真正的白人精英, 受过高等教育的, 并不是人种歧视。 他们开始只是不太信任中国人能干得和他们一样好, 甚至比他们还好。 我们的英文又没有人家纯正, 人家说什么小时看过的电影追过的歌星我们也不能体会人家的感受。
只要你展示真正的实力, 是能为自己赢来别人的喜欢的。
就比如比如博主, 经常说什么国内演员作家之类的事情, 连我都不感兴趣。 显然在职场也是没有融入西方文化的。 你被排除出人家的小圈子, 不能说人家歧视你。 人家只是对你的一套没兴趣罢了。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6:04:20
只有真正混职场,周围都是美国白人, 且做到管理层, 现在还在做的人, 会有这个感受。 一些老留, 早就不工作了; 混在中国人圈, 谁歧视谁呀。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5:58:33
我现在国内, 根本没人提小红书的事。 都是海外的各种评, 我就不懂了, 这些人在海外的就那么急不可耐滴出来洗地,玻璃心啊。 见怪不怪, 其怪自败。 那么信心满满,就等着中共垮台嘛。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5:53:58
然后突然发现人家国内没出来的同学朋友也生活得挺好, 出国的优越感丧失, 各种喷。
BeijingGirl1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5:21:44
回复 '渥太华郁金香' 的评论 : 非常有道理。 来到美国, 有了工作房子车子,觉得美国是天堂。 这样的人很多。
==“城里许多出生于农村或乡僻小镇家庭的中国人,他们对于歧视是不敏感的,他们离开中国的时候是以填饱肚子和味觉来感受的!如果能有机会多回中国看看,可以考虑退休后半年呆在中国吧!”
南山乌鸦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1:01:10
呵呵,現在中共開動宣傳馬達為小紅書造勢。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0:40:47
城里许多出生于农村或乡僻小镇家庭的中国人,他们对于歧视是不敏感的,他们离开中国的时候是以填饱肚子和味觉来感受的!如果能有机会多回中国看看,可以考虑退休后半年呆在中国吧!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0:34:08
你说的歧视肯定存在的!我读法语大学时,我的一个金发碧眼的中老年女教授特别不友善,直到有一次她的脚抽筋,坐第一排的我想都没想就过去帮她揉捏,直到她好起来为止!从此她对我很好!我的娃爹做教授的时候,他同办公室的同事,一个白老头教授竟然处处刁难和使坏的,娃爹是那种隐忍和温良恭谦让的人,我可不是好惹的!我就想方设法怼回去,而且因为我和校长夫人是“闺蜜” 在跳舞俱乐部消磨时光的时候就告状……这才让白老头收敛了不少。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0:22:04
今年夏天我家宝宝去了中国,买了中国的手机(让她对中文有兴趣),小红书直接在手机上,宝宝直接用小红书吃喝玩乐!昨天她一觉醒来发现小红书上全部是英语的留言,她以为拿错了手机(她另一个手机是苹果手机)。
渥太华郁金香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10:14:44
回复 '康赛欧' 的评论 : 同意康康的见解
康赛欧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09:28:51
这里有人把不同人种之间的歧视和同种族内部的歧视混为一谈,这其实是两回事。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反对种族歧视呢?因为这涉及历史遗留的问题和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不同人种的歧视,不光会破坏社会的和谐,还容易形成系统性的压迫,让一些群体一直受限制,连翻身的机会都很难。比如,殖民历史带来的创伤,到现在都还在影响世界。而同种族内部的歧视,更多是跟文化,性别或阶层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影响通常比较局部。重点反对种族歧视,是希望大家正视这些更深,更广的问题,推动社会真正的平等和尊重,让每个人都能有机会活出自己的精彩。
祁连山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07:47:25
人工智能反驳大号蚂蚁:
1. “种族差异是极次要的表现”
反驳:种族差异在美国社会中并非“次要表现”,而是显著影响社会待遇的因素之一。
种族歧视的系统性存在: 大量研究和统计数据表明,在教育、就业、住房、司法等领域,美国社会存在种族歧视。例如:
黑人和拉丁裔在就业市场中往往面临更高的失业率,即使拥有相似的学历和经验。
在刑事司法系统中,黑人被判刑的可能性显著高于白人。
种族差异根植于历史: 美国历史上经历了奴隶制、种族隔离政策和民权运动。这些历史问题并未彻底解决,而是以隐性的方式继续影响今天的社会结构。
2. “根本上是美国文明水平和中国文明的差距”
反驳:将社会待遇的差异归因于“文明水平差距”是以偏概全,且忽视了具体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复杂性。
文明水平的定义问题: 文明水平并非一个绝对或单一的标准。中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组织方式上各有特色,不能简单比较谁“更文明”。
如果以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等指标衡量,中国在许多领域(如高铁、5G技术)已居世界前列。
如果以人文历史和文化传承衡量,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积淀,美国作为一个较年轻的国家无法直接相比。
制度与社会问题独立于“文明水平”:
在美国存在的种族问题,与其“文明水平”并无直接因果关系,而是其历史和社会制度的产物。
中国的社会问题也更多是由经济发展阶段、政策、历史条件等决定,而非简单归因于“文明水平”。
3. “在美国的实际待遇作为普通公民而言,并无多少差距”
反驳:大量事实表明,不同种族在美国的待遇差距非常显著。
经济差距: 根据美国统计局的数据:
白人家庭的中位收入远高于黑人和拉丁裔家庭。黑人家庭的财富仅为白人家庭的约15%-20%。
教育差距: 少数族裔学生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较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直接影响了代际发展。
健康差距: 少数族裔在医疗保健上的资源获得率低,寿命和健康状况普遍较差。
就业歧视: 实验表明,带有白人名字的简历更容易被邀请面试,即使其他条件相同。
4. “美国的文明水平是白人为主体创造的”
反驳:美国的文明并非单一族群的贡献,而是多族裔共同努力的结果。
多元贡献:
美国的科技创新和文化成就中,少数族裔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亚裔科学家在科技领域的卓越表现,非裔艺术家对音乐和电影行业的深远影响。
原住民、黑人以及其他族裔在美国历史上的付出和贡献不容忽视。白人种族的“主体”地位更多是因为历史上的不平等分配。
忽视多族裔贡献是历史偏见: 将文明成果归功于单一族群是对其他族裔历史和成就的抹杀。
5. “中国的文明水平也是中国人民的水平”
反驳:中国的“文明水平”是动态发展的,且文明并非单一国民的表现,而是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成果的体现。
现代化发展: 中国的经济崛起、科技进步和国际影响力提升,显示了“文明水平”不亚于其他国家。
人民素质与制度环境: 社会问题并非简单反映人民素质,而是政策、经济条件和制度设计的综合结果。例如,中国近年来在环境保护和扶贫方面的成就,证明制度优化可以带来社会整体水平的提升。
6. “即便有待遇差距,也是某种必然”
反驳:将待遇差距合理化忽视了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且阻碍社会进步。
社会差距并非天然存在:
差距的存在往往源于历史上的不平等政策和现行制度的不公正。例如,美国少数族裔待遇的差距与种族歧视相关,而非他们个人的不足。
必然性论调是对问题的逃避:
将差距视为“必然”,是在为现有的不公平现象开脱。社会进步的意义在于承认并努力缩小这些差距,而不是合理化它们的存在。
清漪园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07:45:23
捧着这么一颗敏感的心行走江湖,真不容易啊,不论这位中国女性生活在美国还是中国,一定会异常痛苦。歧视在人类社会到处存在,难道她在中国不受这样或那样的歧视吗?即便是美国的白人男性,他们也有一大堆自己受到歧视的感受,比如DEI一类的政策使得他们无法进入自己心仪的大学,无法得到自己完全胜任的工作。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2025-01-16 05:33:39
种族差异是极次要的表现。根本上是美国文明水平和中国文明的差距。在中国受欢迎程度更多是中国人认知的反应。在美国的实际待遇作为普通公民而言,并无多少差距。而且也是有好有坏的差距,多数是个人行为造成的差距。甚至可以这么说,美国的文明水平是白人为主体创造的。而中国的文明水平也是中国人民的水平。所以即便有待遇差距,也是某种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