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秦崩》、《楚亡》
李开元的《秦崩》和《楚亡》详细描写秦朝灭亡和汉朝建立。重点写了刘邦的流氓本色和项羽的贵族精神。刘邦战胜项羽,基本上靠的是计谋:比如火烧栈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半渡而击、离间范增、用间项伯、鸿沟之约、十面埋伏、四面楚歌。
为了尽早进入关中,占领咸阳实现怀王之约做秦王,刘邦派使者到咸阳见赵高,允诺和赵高共享秦土,说服赵高背秦降楚。但当赵高逼迫二世自杀后,刘邦拒绝履约,趁乱攻破武关。秦王婴命令戍卫京师的中尉军前往峣关和蓝田一带设防,阻止刘邦军进入关中。刘邦军用张良的计谋,用重金引诱秦军将领言和,趁其松懈,突然展开攻击,将峣关攻克,关中防线崩溃。
鸿门宴上,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最根本的原因是开宴以前刘邦完全接受了项羽提出的条件:刘邦将咸阳及关中移交项羽;投降刘邦的秦王婴、秦朝的官吏和军队,全部交由项羽处理,刘邦只领本部人马,暂驻灞上,随同联军各部一样,统一听从项羽的指挥。项羽遵守条约,尽管范增反复催促,没有杀刘邦。
当项羽力量强大时,刘邦韬光养晦,伏低做小。送书项羽,称“汉欲得关中,如约即止,不敢复东。” 声明自己出兵关中只是为了信守怀王之约,取得自己应当得到的旧秦国地区,绝不违约走出关中。于是项羽对西部放松警惕,北上出兵击齐。
楚汉战争中刘邦多次战败,在彭城被楚军围困,刘邦和儿子刘盈与女儿鲁元共乘一车逃跑。楚兵在后紧紧追赶。刘邦嫌车载太重,跑不快,几次把儿女踹下车去。赶车的夏侯婴把刘盈和鲁元又拉上车。气得刘邦多次恨不得拔剑斩了夏侯婴。
刘邦派遣使者到赵国,希望结盟联合进攻西楚。赵国开出的条件是,刘邦必须处死逃亡到汉国的张耳,见到张耳的头就发兵。张耳是刘邦游侠时代的大哥。刘邦今后借重于张耳之处还很多。在谋士们的策划下,刘邦耍了一个花招。他找到一个相貌与张耳相似的人,割下头送到赵国,以此换得了赵国加盟出兵攻楚。
当时的人还有些春秋遗风,战争中不大使用计谋。所以稍微耍些计谋的将帅,就能够无往不胜。比如留下背水一战成语的井陉之战。二十万赵军扼守住通向赵国的险要关隘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迎战不足三万的韩信汉军。赵国谋臣李左车建议将汉军困在崎岖难行的井陉道上,赵军深沟高垒封住袋口,再派三万精兵绕到敌后袭击汉军辎重,汉军将不战而溃。但赵军统帅陈馀是儒者,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认为自己兵力远多于韩信,应该正面交锋。韩信派2000名轻骑,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埋伏;主力乘夜晚越过绵蔓水背靠河水布阵。次日韩信亲帅少数前军,向赵军挑战。陈馀见韩信兵力劣势,欣然迎战。韩信佯装战败,丢盔弃甲,往河边退去。陈馀见韩信摆出兵家大忌的背水阵,以为胜利在握,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汉军退无可退,转而拼命抵抗。这时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事先准备的汉军红旗。赵军久攻不下,鸣金回营。却见大营遍插汉军红旗,以为老巢被汉军所占,军心大乱。水边的汉军乘势掉头反击,两面夹击,赵军大败,陈馀阵亡。
汉军小部队东渡汜水挑战楚军曹咎。曹咎出战,汉军佯败到汜水西,曹咎渡兵汜水向西追击汉军。乘楚军半渡时,汉军突然攻击,大破楚军。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刘邦请求议和,希望以荥阳为界,荥阳以西划归汉国,以东划归楚国。项羽在项伯的劝告下,有意接受。因范增坚决反对而罢弃。公元前203年刘邦主动再次求和,项羽答应了。以鸿沟为界,东为楚,西为汉。项羽把刘邦的父母和老婆放了。并很快解散了军队,但刘邦撕破协定,集合诸侯兵力。突然对撤退中的楚军展开攻击,楚军仓皇应战,从此不占优势。
韩信在战争中用计谋,但还是诚信之人。武涉说刘邦多次落入项王手心,因项王怜悯而得以活命。但是,汉王一旦逃脱,就违背盟约,攻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劝韩信自立。韩信回答:刘邦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人家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韩信回绝武涉,不肯背叛刘邦,是基于信义,但缺乏对刘邦的了解,缺乏审时度势的政治智慧。后来果不其然,死于刘邦吕后之手。
项伯很可能是刘邦安插在项羽军内的内应。鸿门宴前,刘邦与项伯相见,刘邦为项伯祝寿,约为婚姻。项伯回到军中,替刘邦说情:“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羽称是。后来刘邦多次向项伯送礼。刘邦送重礼给项伯,说动项羽,把汉中分给刘邦,后来成为刘邦统一的基地。楚汉战争爆发,项伯多次为刘邦说话,让刘邦老爹免于汤锅之烹。刘邦胜利后封项伯为射阳侯,赐姓刘。
不以成败论英雄。故李清照有诗:“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最后一位贵族。自此以后,中国战场上都充满了背约、欺骗、内奸和计谋,尤其是在近现代。诚信总是不敌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