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稿)。 政委张雷平 刘振墉
.炮三师的政委张雷平,又名邵泽浦,江苏沛县人,六四年授少将军衔。近一米八的个头,但看不出职业军人的豪迈风度,却显得文质彬彬的,更象是个教书先生。说话声调平缓,不紧不慢,对待下级态度和蔼,平易近人。
,。朝鲜停战以后,师部驻在江原道洗浦郡中平里的一条大山沟里,我们单位在山沟的最上头,向下约二、三百米,是师首长的住处。停战了不再住坑道,是在山脚沿斜坡搭的简易木屋。政委有时到上面来转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次。
我们从伙房领来了面粉和猪肉罐头,打算包饺子。消息传到政委耳朵里,正要下锅时,政委进门就喊:“我来吃饺子啦!”等到揭开盖子一看,却是一锅面肉糊糊,找不到一只成形的饺子。看来材料和技术都有问题。在朝鲜过冬天,蔬菜紧缺,所以馅心用的是罐头猪肉。在低气温下,罐头打开后,猪肉成块状,挖一块包到饺皮里,待到下锅受热后,罐头肉就化成了连汤带水的肉泥。市上不是有“蟹黄汤包”卖吗?我们歪打正着,“猪肉汤饺”不失为一项创新。可惜我们多是南方人,又都是学生出身,包的饺子一下锅就破成了大小不等的面片儿。政委吃了半碗,连声惋惜地走了。师首长吃小灶,让炊事员包饺子是平常事,今天是来与兵同乐的,没想到我们这些学生兵生活技能这么差劲。
还有一次,政委溜达到我们的住处时,正好那天是节假日,轮到我值班,别的伙伴都出去串门了。看到只有我一个人在,政委就坐下来与我闲聊。聊些什么已忘记了,只记得他问过我是那里人,我说老家现在属于扬州地区。他说:“那一带我熟悉,我当过扬州的县委书记”。
我以为张政委是在建国前后从地方转入军队的,所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询问过扬州地委的几个干部,有一位还做过组织部长,他们都说解放前后扬州各县的县委书记基本上都了解,却没听说过张雷平这个名字。这让我很纳闷,难不成是我记忆错误!
直到多年后看到了《管文蔚回忆录》,才算弄清楚了原委。新四军“东进”不久,张雷平还只有二十三、四岁,就被任命为江都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到了1941年2月,又兼任江都县长。当时江都县范围很大,包括现时扬州的江都、邗江、广陵、维扬四个区的范围。以后兴化出了事,兴化县委书记是经过长征的干部,却中了敌人的美人计,叛逃到兴化城里去了,张雷平又被紧急派去代理兴化县委书记。
扬州的“老干部”们,大多是抗战中后期,也就是黄桥战役以后才参加革命的,比张雷平的革命历史要晚一辈了,更何况张在担任兴化县委书记以后,就转入部队系统,所以扬州新一代的干部们不知道他的名字。
炮三师没有正师长,所以政委就是全师最大的干部,而我当时刚刚从士兵提拔为副排级,是全师最小最小的干部。但当我与政委闲聊时,却没有丝毫的紧张或局促不安的感觉,更没有现在媒体在描述民众遇到大官时的激动和幸福感。也许,当时在军队中还有较浓厚的革命大家庭气氛,等级观念还不象现在这么深。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一大批不同家庭背景的少年和青年,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不畏艰难,殊死奋斗,在年纪轻轻的 时候,就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张雷平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对这一代前辈们,我一向深怀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