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抒怀(之三)生之追寻——教书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八十抒怀(之三)生之追寻——教书

1967年秋季开学,国务院周恩来总理要求学生全部回到学校“复课闹革命”。武汉市教育局通知我们回学校参加短训结业分配。我被分配到武汉市水厂路中学。

水厂路中学首届初中生毕业于1969年,十四个班的学生,我被分配担任十一班的班主任。其时,各学科都没有课本,不论教什么学科的老师,走进教室都是教学生学习《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学生毕业时,上山下乡到湖北省咸宁地区。

从1967年起,到2005年正式退休,凡三十八年,始终教语文兼当班主任。

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春天来临,时任水厂路中学校长安大庭恩师,有一天在教学楼走廊遇到我,微笑着对我说:“李老师,我下个学期要调到硚口区重点中学去,你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

安校长带我到了武汉四十三中后,让我担任78届文科重点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预定的升学指标是要实现“零”的突破,即只要有一个学生考取大学就算成功了。

为了不辜负安校长的信任,为了自己的前途,我下决心一定要教好这个班,实现零的突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的“那一桶水”,只能靠自己努力学习。当时,我正在读庄则栋的《闯与创》,这本书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性、哲理性、趣味性、知识性、故事性融为一体,以庄则栋成长和参加世乒赛的事例,阐释了成功事业所需要的坚强的毅力、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职业技能。于是,我决心以庄则栋为榜样,自定三条:一要抓紧时间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二要认真抓好班级建设,让班集体形成努力向学共同进步的氛围;三要切实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提高成绩,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实现“零“的突破

那时,我还经常阅读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和上海的《语文学习》。每个月只要刊物一到阅览室,我立即从头看到尾。常常看到一些中学老师的文章赫然登在刊物上。虽然我没有项羽那种“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气,但还是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种不服周的个性,难道我的文章就不能公开发表吗?刚好《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发了“《一篇优秀作文的诞生》征文启事”,于是,我就把如何指导学生写记叙文、如何面对面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全过程,如实记录下来写成文章。用挂号信寄到北京。没有想到,大约个把月后,收到编辑部挂号寄给我的“清样”。仔细阅读编辑来信,要求我认真修改后,尽快回寄给编辑部。修改后的“清样”,挂号寄到北京去了,公开发表在该刊1980年第八期。

1979年高考,我执教的文科班超额完成了安校长布置的任务。1980年,经安校长同意,借调到我的母校——华师一附中工作。后来,在母校袁福校长和安校长的亲切关怀下,历经艰难曲折,终于正式调回到母校。

1982年,袁校长指派我参加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编辑出版的分编型实验教材改革实验。人教社的这套分编型语文《阅读》和《作文·汉语》,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教材,而且,这套教材改革实验的规模,也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根据教育部的通知,全国各省、直辖市必须有两个城市和两个农村的省级重点中学参加六年(1982年至1988年)改革实验。各省市教学研究室具体负责组织工作,派教研员指导试教;人教社负责编辑教材、组织实施教材改革理论和实践指导工作。每年暑假组织全国各省市的执教老师集中学习教材、集体备课、交流总结经验。83年在洛阳、84年在兰州、85年在青岛、86年在太原、87年在上海、88年在西安。每次会议。刘国正先生率先开讲会议宗旨,然后各册编辑主讲教材编辑理念、教法建议。

1983年洛阳会议,大会主持人、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张定远所长,安排我讲《试教初步》,汇报一年试教的具体做法及初步取得的成果。1984年兰州会议,张定远所长再次安排我在大会发言,重点汇报训练学生“质疑问难”和“课堂即席发言”的方法和成果。会后,刘国正先生对张定远先生说:“我们是不是去培永那里,看看那些可爱的学生啊?”定远先生说:“好的。我来安排吧!”

1985年6月3日,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和张定远所长,到我执教的实验班参加学生的座谈会,许多学生即席发言,汇报三年参加教改实验的收获与感受,并对实验教材提出修改建议。(见【附录一】张定远所长最后发言,特别表扬学生的说话能力和水平,高度肯定学生对修订教材的意见和建议。

我在试教六年期间,经常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本论集将叶老的一百多篇文字,划分为语文教育理念、语文教学方法、文章作法、教材编法等板块,不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更让读者打开了一个语文教育教学方法的“百宝箱”。我在执教人教社《阅读》和《写作》教材时,遇到问题就马上翻阅叶老的《论集》,真正是“急用先学,活学活用,立竿见影”。如作文教学,按课本要求,两周必须写一次课内作文,还要指导学生自己修改;还要求学生坚持写“课外练笔文”,每周至少写三篇。全班学生写的那么多作文,怎么办?叶老教导说:“作文评改方法要改革“。叶老还特别强调“讲深讲透与精批细改一样,学生吃亏。“、”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遵照叶老的教导,改革写作教学方法,学生受益。三年初中,有五人获得省市学生作文竞赛奖,三十多人的作文再各地语文报刊公开发表。其中,学生王江写的课外练笔文《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时任市长吴官正阅后批示,经《武汉青年报》报道后,迅速在全国引起”王江旋风“,各地中学生积极开展”假如我是……“活动。还有孙燕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创作了一部反映中学生生活的中篇小说《正值青春年少时》,后来公开发表在湖北省作协主办的《长江》1988年第三期。

我自己从学生的作文堆中跳了出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却得到了极大提高。初中三年实验结束时,湖北省教研室组织我班学生参加1985年高考语文单科测试,试卷经高考阅卷老师评改,人均成绩超过了应届高中考生。(见【附录二】)初中三年实验结束,有37人考取了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高中,校长、家长和学生都高兴。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实验成果受到人教社和湖北省教研室的高度重视。其直接原因是学生在6月28日中考结束后,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由省教研室组织学生参加1985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单科测试,与当年高考学生同时考试,试卷交华中师范大学高考阅卷教师评改。考试结果为人平61分,比当年高考考生人平59.46分高1.54分。

1984年暑假,我与周正逵老师相识在兰州。周老师是高中阅读教材的责任编辑,在人教社第二次全国初中分编型教材实验备课工作会议上,于8月11日上午,给我们试教老师介绍了高中分编型阅读教材的编辑理念、体例:高一年级《文言读本》(上下册)、高二年级《文学读本》(上下册)、高三年级《文化读本》(上下册)。重点介绍了高中一年级将要使用的《文言读本》,上下两册各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依次编有:诵读课文、复背课文、文言常识、点读练习、翻译练习和浏览课文等六个部分。读本“前言”特别强调“要十分重视诵读训练。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周老师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文言文基础,就不可能欣赏文学作品,如果没有文学素养,就很难读懂文化著作,当然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高中三年《写作》三册的责任编辑王连云先生,也是初中三年六册《作文·汉语》(1986年修订后为《写作》)责任编辑。初中三年试教结束后,人教社决定修订试教课本,建国以来第一次邀请中学老师参加修订工作。刘国正副总编和王连云责任编辑决定,邀请北京的张必锟、江苏的朱泳燚和湖北的李培永,于1986年10月到北京人教社参加修订工作。

1988年,实验班学生汪深参加国际化学奥赛夺得金牌第一。全班高考升学率达97%。(见【附录三】)

六年试教结束,1988年暑假人教社在西安召开“分编型教材改革试教总结大会“,我获得”试教成果显著“奖。

1989年暑假,应海南省农垦总局教研室吴多雄主任邀请,赴海口讲学,并为农垦总局系统一百多所中学语文老师上示范课。农垦中学赖瑞光校长听课后,盛情邀请我调到农垦中学,继续进行语文教学改革。

1990年9月,我举家南下,调到海南省农垦中学执教高中文科重点班。我的高中同班同学、华中师大一附中数学实验班高级教师游丽昭,与我同时调到农垦中学执教高中理科重点班。我们两人互教对方班级的语文和数学。英语则是随后调到农垦中学的胡承辉老师执教,胡老师是从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调来的。三年后,名不见经传的农垦中学,一举夺得海南省高考升学率第二名,轰动全省,创造了农垦中学的高光时刻,学校也从此进入了良性循环。时任海南省教育厅谢峰厅长高度评价农垦中 学“低分进,高分出“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见【附录四】)

1992年教师节。我被海南省政府授予海南首批语文特级教师,终生享受国务院特级教师津贴。

【附录一】1985年6月3日赵劲松同学在实验班语文教改座谈会上的即席发言(根据录音整理):

转眼间,三年的初中学习阶段一接近尾声了。三年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语文学习方面,无论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还是学习能力,都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

刚上中学的时候,我不但对语文学习没有一点兴趣,而且连一套完整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只知道跟着老师转,老师讲什么,我就记什么,自己不动脑筋思考。结果一个学习阶段过去了,我感到这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与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太不适应了。我上中学以后遇到的这个语文老师有些与众不同,他在课堂上很少向我们灌输课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自己讨论、争论,使同学们在讨论在取得进步,在争论中提高能力。这就逼着我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去组织语言说服或反驳对方。在与同学的争论中,不仅提高了说话能力,而且提高了边听边思考的能力。这是三年来我在能力方面最大的收获!

在写作方面,老师采取了同学互相评改的方法。刚开始时,我非常怀疑这种方法,但是事实证明,这种评改方法对我们有益无害,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写作能力,而且锻炼了我们的阅读和思考能力。以前,我最怕写作文,一拿起笔就感到无话可说;现在,我虽然不敢说提笔成文,但至少对作文已经没有害怕心理了。

我对语文学习兴趣由淡变浓的主要原因,还是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我们实验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就免不了发生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争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使同学们商量一节还想上下一节。李老师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是他总是鼓励学生向他提问,指出他讲课中出现的错误,还鼓励大家大胆地对编入课本的名家名篇质疑。这就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培养了我们的创造能力。

【附录二】1985年高考语文命题组副组长章熊先生看了我们的对比分析报告后,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文章说:



(1985年8月再北京章熊先生家客厅)

李培永同志提供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数字,但仅有数字而缺乏具体分析,还不能说明问题,只能引出一些想法。

所谓“缺乏具体分析”,主要是指缺乏这批学生入学时的情况介绍,没有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就很难估计他们进步的幅度以及取得进步的原因。                   

但是这些数字表明,这些学生的语文能力已经达到了今年高考学生的平均水平。如果扣除三、四、六这三题的相比数字,可以说他们巳超过了平均水平。再从总分情况看,70分以上者三人,最高分71分,60分以上者12人,50分以上者13人,其中59分5人,50分以下的1人,分布比较平均,可见这批学生中并没有出类拔萃的“尖子”。那么,可不可以说,我国的青少年,如果能得到较好的学习条件,而且引导得法,其中相当一部分可以提前达到今年高考生的平均水平?

其次,可以看出这些学生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高考属于选拔考试,它不同于结业考试,为了扩大区分度,每届试题中都要有一些难题,对一个初中生来说,答不出这些难题是正常的。然而就第五题的第五小题来看,这道题要求学生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根据上下文判断概念的特殊意义,是比较难的,这些学生的成绩却大大超过一般高中毕业生,可见他们受过较好的阅读训练。此外,从前面谈过的总分分布情况来看,也可以看出学生的基本功情况。

最后还想说一点,我和一些同志都有这样的看法:语文高考不需要特别复习,尤其不要搞题海战术;考生上埸,凭的应该是平时培养起来的基本能力。李培永同志的学生临场表现,证实了我们的想法。这批孩子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应该说,它是李培永同志训练的成果。

高考语文命题组副组长章熊先生,从开始试教实验就一直在指导我们进行改革,他原来是北大附中副校长,我国最早的一批语文特级教师。他和人教社副总编辑刘国正同志、该社《课程·教材·教法》编辑室主任张定远同志,还有张必琨先生等语文教学的专家都是这套改革教材的编者,他们特别关注我们这个实验班。

刘国正先生和张定远主任于1985年6月3日特地到我班参加了学生的语文实验汇报会,张定远主任听了学生的汇报后,鼓励学生说:“你们很会说话,说得很得体,有的同学还有点风度。希望你们继续练好说话,要练到出口成章。”

1986年1月3日刘国正先生给我的一封回信:



(1992年刘国正先生在农垦中学李培永家中书房与我们夫妇合影)

培永老师:

信收到。很高兴。

在西安,得知你班学生“参加”高考,取得好成绩,这很有说服力,我听了很受鼓舞。你信中又说,除王江外,又有一位孙燕同学写了一部中篇。这即是说,不光普遍成绩好,而且出尖子,你教学的成绩是显著的。

可惜你至今未写出一篇短(三四千字)而有力的总结经验的文章,在西安我曾请老彭同志转告你,并以支持,不知文章写得怎么样了?你交给青岛会议的那篇,虽提炼不够,也有了较好的基础,望在此基础上较快地写出一篇东西来。新年向你祝贺,并请代为问候试验班的全体同学,希望他们同老师密切合作,认真学习,在新的试验中创出更好的成绩!  【附录三】《语文实验班的奥赛冠军》

 1988年国际奥林匹克化学竞赛金牌第一名,是华中师大一附中1988届4班的学生汪深。

华师一附中1988届4班是理科班,也是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班。汪深也是当年随机分到实验班的数学尖子生。他曾经多次获得过初中数学竞赛全国及省市的一二等奖。

在第一次家长会上,汪深的妈妈首先发言。她说,我的孩子能进语文实验班,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汪深小学、初中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李老师刚才介绍了实验教材的情况,我觉得特别好,特别是还有一套《写作》教材,这对我的孩子帮助太大了。

 我们与汪深妈妈第二次见面是在学校年级办公室。当时,教我们班数学的倪政勇老师,让我请家长来一起商量,怎么继续发挥汪深初中数学特别好的优势,强化高中数学,争取三年后冲击奥赛。我和倪老师、汪深和他妈妈,四个人开会制定了一个“三级跳”计划。即第一级,参加湖北省数学奥赛取得一等奖;第二级,参加全国数学奥赛取得一等奖,并进入国家奥赛集训队;第三级,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赛拿金牌。

当汪深夺得国际化学奥赛金牌第一名,载誉回到北京,给我们发电报:“三级跃过一步而已”。

 诚然,汪深没有能在数学竞赛中实现“三级跳”,非常遗憾。但是,正是三年强化数学的艰苦训练,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和应对重大竞赛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匆匆忙忙强化化学奥赛备考两周后,一路过关斩将,直达化学奥赛国家集训十人团队,最后被选为国家队四个成员之一,去芬兰参赛取得金牌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回顾这段往事,汪妈妈深情地说,汪深小时候正是我和他爸爸最忙的时代,没有办法,就买许多小人书给他自己看,后来上学了,就买一些适合他看的书。然后,在全家吃晚饭的时候,让孩子们轮流说说自己看过的书,或者谈谈学校发生的事情。我们就结合他们讲的内容说说看法,讲些道理,如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要团结同学、关心他人等等。

 汪妈妈说,汪深高一学习文言文后,每天回家都要到他爸爸的书柜找与课文相关的原著阅读。当然,他之所以能够当堂背诵文言文,那是他掌握了李老师教的文言文诵读方法。

这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故事了。

 汪深获得奥赛金牌后。华师大副校长邓宗琦教授,约他的妈妈写写家庭教育和对中学教育的建议。他妈妈给邓副校长的信中这样说:

从汪深在语文水平的提高方面看(他高中才分到实验班),他初中并不喜欢语文,高中进入实验班后,对语文兴趣大大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也有飞跃性进步。究其原因,一是对教材有兴趣;二是对李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方式方法满意,例如汪深之所以能当堂背诵难度较大的文言文,主要是李老师教会他如何诵读文言文,读顺了就容易记忆和背诵。汪深能获“湖北省首届高中作文竞赛”二等奖,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因为他小学、初中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这说明他高中阶段取得了多么大的进步,对这一点,我们从心里感谢李老师的成功教育。

 既是老师又是朋友,这是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课堂上是师生,认真教和学;课下是朋友,师生可以一同下棋一同交谈。汪深经常和李老师下围棋,也经常与李老师一同去同学家走访,特别是当同学家里发生意外的时候。

 李老师不但抓全班的升学率,同时也注意培养个别人才。在对汪深培养方面也下了功夫,他根据汪深数学特别好的特长,高一就为他制定“省、全国、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三级跳”目标,这次获得金牌,虽然不是在数学科,而是在化学科实现了这一规划,但能说明李老师有远见、不仅能识才,而且能引导学生成才。

【附录四】结缘海南

结缘海南,始于1984年9月中旬的一天。早上第一节课已经打了预备铃,湖北省教研室谭爱旭老师,带海南农垦总局教研室吴多雄主任一行十多人来听我的课。我立即安排他们在教室后面就坐,开始按我的计划上课。现在也不记得当时上课的具体情况了。只记得,下课后,听课的老师们非常兴奋,谢谢声不断。带队的吴主任对谭老师和海南课的老师们说:“我们这样突然袭击式的推门听课,听到的、看到的都非常真实。李老师教态自然,讲课要点清晰,重点突出,学生主动学习、思维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感谢李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很好的非常真实的语文课。”吴主任握着我的手说:“请你在方便的时候,一定到我们海南来,给我们农垦总局所属中学的语文老师讲讲课吧!”

以后连续几年暑假前,吴主任都邀请我们到海南一游。不成想,那几年,每年暑假,人教社都举办全国教材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实在没有时间去海南,

1989年暑假,吴主任又一次邀请我们,并说如果这次不来,以后就可能没有机会了。于是,湖北省教研室谭爱旭老师就组织我们到海南讲学。我主讲语文,借农垦中学的学生上示范课。

海南农垦中学的赖校长也来听了示范课。课后,赖校长邀请我一家第二天早上到海口华侨宾馆喝早茶。喝早茶时,赖校长详细介绍了海南农垦中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前景,盛情邀请我们来农垦中学工作。他谈到工资和奖金是多少多少,我告诉他,这就不如我们华师一附中了;他说新盖的高级教师楼即将落成,我说我们一附中的住房及附设生活设施,如管道煤气是农垦中学短期内难以达到的。赖校长深情地说,只要你愿意调来,我每个月派人去对面的广东徐闻县给你买两坛液化气。我说,那太麻烦了!而且,大家都烧柴烧煤,我们也不好意思搞特殊呀!

赖校长真是一个非常会做说服工作的人,他看到上述两点无法打动我,就转而问我的两个女儿读几年级,在哪里读书。当他得知正在华师一附中读书时,他马上告诉我,你的两个女儿如果到海南来参加高考,一定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然后,他详细介绍了海南高考的有关政策。赖校长如此求贤若渴,这样盛情,还有什么话说呢?于是,我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为了我两个孩子的未来,为了你强烈的事业心,我一定会考虑来海南的。

回武汉后,同学、同事、朋友见面就问我海南印象,我就讲如果高中学生去海南参加高考,同样的成绩比我们湖北更容易考取大学。仅此一点,就让许多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的中学老师动了心。加之,赖校长多次飞赴武汉,与这些动了南下之心的老师们见面,吃饭,聊天,全面介绍农垦中学的情况,并盛情邀请他们去海口实地考察。去考察回来后有游丽昭、李国光、胡承辉和水运生四家决定南下,于是,我们五家先后调到农垦中学了。

赖校长任职农垦中学校长十三年,他千方百计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办成为海南省一流重点中学,呕心沥血,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几件我知道的往事,当时不好说,现在可以公之于众了。

1992年教育部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校》(中学卷),是各省教育厅经过几年精心组稿认真审核,各中学名校共同努力的成果,各省自成一卷,书名统一为《中国名校》(中学卷)。海南省一开始就确定农垦中学为省级第一批名校,通知学校写一篇5000字的简介、五张学校照片,在规定时间内交教育厅办公室唐主任。赖校长接到通知后,指定专人组稿写稿,上交文稿截止日之前,曾三易其稿。最后只剩三天时间了,唐主任电话告诉赖校长,农垦中学这次就不报上去了!那文稿不符合教育部的要求。赖校长立即找我商量,决定让我跟他一起去教育厅见唐主任,请求给农垦中学最后一次机会,争取三天内上交合格的文稿。

唐主任见赖校长和我之后说:“只剩三天时间了,等下一次再说吧!”

赖校长:“请您再给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三天之内我们送来的文稿不符合要求,那我们就等下一次,可以吗?”

唐主任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那好吧!”

赖校长这时才松了一口气,把我介绍给唐主任。

我请唐主任把已经完稿的、审核通过了的海南中学和华侨中学的文稿,借给我学习一下,他笑着说:“那只能在这里看看啊,不能拿出去!”我就在他的办公室认真看那两篇文稿,赖校长和唐主任一边喝茶一边聊天。看完之后,我笑着对唐主任说:“我回去试一试吧,争取最后通过您的审核。”

在回学校的车上,赖校长不停的问我,三天能完成吗?你这三天不去上课了,专心致志写这篇文章吧!

我说,课不能不上,不能耽误学生的课程。文章照写,保证三天交一份合格的文稿。

赖校长说,你要知道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啊,它关系到学校的名声和将来的发展啊!不能等下一次!你要知道,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就像文革时抢上公交车一样,你抢不上头班车,真不知道二班车什么时候到呢!现在,对你来说,完成这篇文稿就是头等大事!(果不其然,二十六年后,《中国中学名校录》成为绝版了。)

第三天下午,我和赖校长去教育厅办公室,交上打印好了的文稿,请唐主任审阅。唐主任认真审阅完后,高兴地说:“很好!赖校长怎么不早点请李老师执笔呢?”赖校长笑了笑,似乎答非所问:“非常感谢您的指点和支持!不然就赶不上这班车了啊!”

近三十年来,许多事情早已忘记了,但只要看到当年一起去做那些事的人,或者故地重游,都会激起那些往事的回忆!难忘第一次与赖校长一起喝早茶!更难忘与赖校长一起,为把农垦中学建成全省一流重点中学而努力工作的点点滴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