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昨夜狂降暴雪,早上起来铲完雪,有点累,躺在沙发上休息,顺便刷到了静心老师的一条短视频。
静心老师在视频里提到,女士晚年幸福的三个支点是:有娃、有伴、有钱。其中,“有娃”最为急迫,而“伴”和“钱”在40岁以后仍然可以慢慢寻找、慢慢积累。唯独生娃,40岁可能是许多女士的 “红线”。针对一些女性认为“有钱就行”的观点,静心老师在视频里说道:“听我讲课的女士们说,‘老师,我不婚不孕,什么都不需要,有钱就行’”。 静心老师回应:“钱能给人安全感,但钱是没有感情的。即使家里放满了百元大钞,它也不能陪你吃饭、聊天,你生气的时候也不能哄哄你呀” 。 她还洞察到,"到了晚年,除了想赚我们钱的人,真正愿意关心我们、陪伴我们聊天的,只有家人。尤其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一旦父母离世,这个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真心关心他们的人了"。
看完这段视频,我想起了几十年前与两位年迈美女的交流场景。
中国美女教授的故事
1988年,我前往延边大学查找资料写论文。临行前,我的一位导师让我给他的同学捎上一件当时特别受欢迎的洛阳唐三彩。
到了延边大学后,我便把礼品送到导师的这位同学手中。本想送完就离开,没想到这位退休女教授却把我当作老朋友,滔滔不绝地讲了两个多小时。她告诉我,她出生于1924年,从小到大既聪明又漂亮,有很多追求者,但她都没看上。一次次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她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教学和科研事业上。
后来,父母去世后,她和妹妹住在一起。妹妹结婚生子后,她觉得有些不方便,便向延边大学申请了一间单人宿舍。按照当时的规定,未婚无子女,即便是像她这样毕业于海外的知名教授,退休后仍然只能分到一间单身宿舍。她还带着尴尬的表情对我说:“宿舍窄小,堆满了书籍杂志,一个人也没有心思置办家具电器,就这样凑合着过了一辈子。”她的话里似乎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悔意。
当时的我还没有走出校门,阅历尚浅,根本不明白她讲话的深意,甚至觉得奇怪——为什么一个素未谋面的长辈会和我聊这些私密的话题?现在我明白了,因为她孤独,没有人陪她说话,需要有人听她倾诉。
澳大利亚总督女儿的故事
2000年5月,我去澳大利亚悉尼学习英语。由于房东是上海人,语言班的大部分学生也是中国人,英语环境并不理想。我辗转找到一个练习英语的好地方——教堂。教堂有一个走访身体不便教友的活动,我住在 Ashfield,一位美籍传教士 Campbell 安排我去拜访一位年近七十的女教友。
这是我第一次上门探访,怕出现失礼的情况,特意向英语老师请教。她建议我带个小礼品,通常是鲜花或巧克力。考虑到对方是女性,而我是男性,带鲜花可能不太合适,于是我买了一盒巧克力。
那天是周六,天气晴朗,我独自前往这位素未谋面的教友家。她听到敲门声,坐着轮椅,笑容可掬地打开门迎接我,看起来十分高兴。她的家是精致的平房,布置得典雅温馨。聊天时,她怀里抱着一只可爱的黑白相间的小猫,名叫 Catherine。她对我说,Catherine 是她的好女儿,能听懂她的话。
接着,她从抽屉里拿出许多照片给我看,并兴致勃勃地讲述她的故事。原来,她小时候跟随父母从英国来到澳大利亚,父亲曾是澳大利亚总督。她共有三个兄妹,弟弟和妹妹后来回到了英国,而她则留在悉尼。父母去世后,她便独自生活。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她年轻时是个不折不扣的金发碧眼的高贵美女,虽然年近古稀,依旧风韵犹存。她告诉我,她一直看不上澳大利亚人,因为她认为他们是犯人的后裔,而她拥有高贵的血统,不愿意下嫁。她很后悔没有像弟弟妹妹一样,早些年回到伦敦。
不知不觉,我们聊了整整一个下午。其实我并没有说上几句话,主要是她在讲述自己的一生。那时的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刚刚见面的陌生老人,会对我倾诉自己全部的个人感情经历。现在我懂了,她只是太孤独了,能有人陪她聊天,可能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有些道理,唯有亲身经历,方能彻悟。然而,若等到世事尽经、沧桑遍尝,才知珍惜,往往已是时过境迁,悔之晚矣。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在错误中醒悟,却已无力回头;在失去后领悟,却再无挽回之机。愿我们在尚可选择之时,便能深思笃行,珍惜当下,慎待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