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地-圣地-战地 Isr-2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2017年3月,我们去了以色列/耶路撒冷,我一直没有写下感想,是要等心情平缓下来,让笔下文字更客观。只是我没有及时整理那些旅游资料,就一直拖了下来 。
直到2023年10月以巴开火了…  然后在2025年初停火了。我才又重新去搜寻当初的资料…….
 
国以民为重
前些年也写过一些和犹太人有关的事,多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接触的是那些移居西方的犹太人。其实,以色列常是世界新闻的焦点,来看最近发生的事件:2023年10月哈马斯武装越过加沙边境,对以色列平民发动恐怖袭击,杀死1200多人,劫持了250多名人质。
然后以巴开战了。我当时写了短文《为耶路撒冷求平安》,想说的话虽然多,还是尽量克制,不要说出感情冲动的话。
如今(January 2025)以巴停火了、开始交换人质了。我虽然知道这片土地不会长久平静,还是要用这个空隙整理一些资料,写下自己对以色列的观感。
先说说以巴停火、释放/交换人质(1/21-2/1/2025):
第一批(1/21/2015):3名以色列妇女 vs 90名巴勒斯坦人
第二批(1/25/2015):4名以色列女兵 vs 200名巴勒斯坦囚犯
第三批(1/30/2015):3名以色列人+5名泰国人 vs 110名巴勒斯坦人
第四批(2/1/2025): 3名以色列人质 vs 183名巴勒斯坦人
哈马斯总共释放13名以色列人质和5名泰国人,以色列释放 583名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不惜用45:1的悬殊比例,用巴勒斯坦的囚犯和恐怖分子,换回自己的百姓。有哪个国家能这样爱惜自己的人民? 想起在自己的母国,百姓的命不如蝼蚁,真是悲从心中来!
(下一段是我当初写的,可看出当时冲动的心情:新闻媒体的报道,把以色列人说成是残忍的伤人者,却故意忽略一个真相:正是“哈马斯”毫无底线地攻击平民、掠夺与杀害人质,才会发生后来的战争。如果平民医院的地下没有哈马斯的据点和武器库,医院会被攻击吗?在战争状态中,医院是用来救助伤员和平民的,不是用来保护凶手的。如果哈马斯已经犯规在先,把平民当作人肉盾牌,有什么资格指责对方“杀害平民”。)
 
美丽的应许地
迦南地是神给以色列民的应许地,迦南地上的耶路撒冷城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同认定的圣城。Jerusalem 耶路撒冷是由Jeru(城市)和Salem(平安/和平)两个词根组成;意思是“平安之城”。然而数千年来,耶路撒冷却常蒙战火。
在二十多年前,我在教会欣赏过老会友访问以色列拍的幻灯片,听老牧师Mees说过他四次访问过以色列的见闻。自己却直到2017年,才终于有机会踏上圣地。
以色列国的土地下面有厚重的黄土,地面上矗立着数千年的古城、要塞和古希腊建筑群,  还建立了整洁清新有时代风貌的现代城市。
人群:虽然在耶路撒冷的街上到处可见穿军装背枪的年轻人,出行常常会遇到哨卡检查,却仍然感觉以色列是当今世界上,最和平最美丽的净土。市政管理井井有条,人民遵纪守法、安息日街上没有人;平常的日子,老年人一脸祥和,平静安稳;成年人中,既有非常保守的宗教人士、也有全盘西化的人群;少男少女干净文雅,满脸书卷气,很少玩手机,常常手持一卷书,即便在最热闹的旅游景点,都有人在阅读。
没有想到,犹太人普遍身材不高、块头不大、瘦瘦的比较像亚洲人,甚至比中国人更“袖珍”;但是他们的五官非常立体,多有着深邃的眼睛,挺直的鼻子,卷曲的深色头发。 以色列的孩子们在我眼中更是分外天真可爱。
以色列全民皆兵,年轻人虽然很有书卷气,却更具备危机意识和群体意识,都愿意服兵役保家卫国。
景色:耶路撒冷的景色非常独特。有曲径通幽的老城、有高耸入天的哭墙,有整洁的新社区和高大雄伟的教堂;也有便民的街边大小商店。
离开城市,去到周边的土地上,可以看到雄浑孤寂的山顶要塞,白浪绵延的蔚蓝大海和金色沙滩。在陡峭的白色悬崖下,还有一片片在风中摇曳的棕榈树林。
死海和加利利海是以色列最出名的两个湖泊。死海低于海平面,在平静时如一块蓝色大玻璃,一旦起风也会白浪拍岸、海水颜色渐绿又变黄,许多白色盐塔矗立在湖中; 北部的加利利海(湖) 镶嵌在绿色的群山中(有一点像洱海的地貌),美丽安宁得不似人间;偶尔湖面也会在瞬间掀起汹涌的浪潮。
现代化的特拉维夫如同欧洲城市一般;港口城市该撒利亚却存留着数千年前古希腊的断壁残垣、斗兽场,古代的圆型阶梯广场上还可以举办现代音乐会。以色列的国土并不辽阔,却如此的多姿多彩,浓缩了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犹太人的经典《塔木德》赞美耶路撒冷说,“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都在耶路撒冷”。
 
乡情与古曲
耶路撒冷老城的曲折、哭墙的震撼,要塞的苍黄,湖海的蔚蓝,都刻在我的心上,留在我的梦中。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明明是异国他乡,明明我不懂这里的语言,却令我一见如故,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北京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江南水乡是我父亲家族的故土。可惜随着岁月流逝和城市建设发展,已经很难找到城市当年的旧貌,“故土”离我越来越遥远、越来越生疏。以色列这片心灵的家园,却令我一见如故。
下面是一首先秦(与圣经时代相仿)的古诗《诗经·邶风·击鼓》/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是一位从军士兵的自述,从练兵场的鼓声和士兵操练开始,讲到军旅生涯的漂泊与生死未定,她也失去了随行的马儿。后面的两行诗描述战友之情:我们立誓,生死与共,手牵手一同老去。可叹与你长离别,相隔甚远,恐再难相见,怎能实现我的誓言。
这首诗描述的“死生契阔”的友情,十分感人且世代流传。战争是最可怕的,战友却是最好的朋友。以色列人数千年来被敌人围剿,百姓之间的关系就像战友。不论男女老少,有没有上过战场,他们之间都有这份难舍的“死生契阔,..与子偕老”之情。
现代中国人已经失去了古人的情怀,即便没有战争,百姓的命仍然不如蝼蚁!人们在形容男女之间爱情时,才会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神的背书
以色列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是苦难深重的民族,是九死一生的民族,是不可能被世界上任何强大的势力所消灭的民族,因为他们是“神的选民”。为这个民族背书的不是人,而是“独一无二”的真神。 
我心中的以色列,是“死生契阔”的以色列。我读旧约圣经中的色列人的苦难历史,字字刻骨铭心:既为他们的过错悲哀,也被他们坚韧的信仰所感动;从“独一真神”的信仰看,他们是我的兄弟姐妹,即便有过错缺点,却依然是骨肉至亲。我不可能对他们的生死无动于衷;不可能只是远距离观战,不痛不痒的随口评论。
我是从历史和亲人的角度,来看待现代的、中东地区的冲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历史上是兄弟,都具有“一神论”的信仰,都承认旧约圣经的基本记述。我自己有过穆斯林和犹太人的朋友,他们都热忱而正直。在美国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他们完全可以和睦相处(参考海外篇105 我的犹太心,106 犹太人的婚礼)
可惜在中东地区,二者却是“兄弟阋墙”。以色列在人口和国土面积上,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在中东广大的地域,以色列只占了5%的土地,且地下没有石油。以色列周围都是想要围剿她的穆斯林国家。这些国家土地广大、还富得流油(石油)。 以色列曾被灭国两千多年,亡国之痛不可重演,面对冲突没有退路,他们只能背水一战。
被他们赶逐的加沙巴勒斯坦人,本来是有退路的,周边十几个国家都是巴勒斯坦人的穆斯林兄弟,他们本该接纳自家兄弟来躲避战火。可悲的是,巴勒斯坦人被自己的兄弟拒之门外,却在以色列人的土地上找到栖息之地。更可悲的是,恐怖分子没有感谢接纳他们的以色列人,反倒去残杀和绑架以色列的平民百姓。
神是怜悯的神,怜悯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神也是公义的神,不会让那些挑起仇恨和战火的人逍遥法外。今天以巴冲突的解决方式,已经显明了神的怜悯和公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