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翻出10年前写的一篇散文,那年我四十出头,恰逢一个机会回国创业,在北京三环边上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写下这篇文章,祭奠的是我的三十岁,如今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再次看到这篇文章幻如隔世,岁月过的好快啊,那居然已经是二十年前的身影了……
------------------
《青春永别》
过去的整整一年,我坐在北京东三环富顿中心11层的办公室里,俯视脚下这片繁忙的城市,人群如蚁,进退如潮。我在他们中努力寻找着一个的背影,但是我心里清楚地知道那个背影永远都不可能找到,因为我寻找的是十年前的自己。
记忆依然拨回千禧年第一个十年的人大附近,秋天,校园门口尘土飞扬,中关村大街正在破土动工,天桥上人潮如织,小偷如梭,大家都很忙。校园里的操场上除了落叶外,还有食堂里飘来的,混杂着难以言状古怪气味的伙食的味道。篮球场上我挥汗如雨,球技已经不如大学时期了,但是体力却依然还好。
入夜后,魏公村的杀人吧是个好去处,懒洋洋地倒在沙发里假借指点人性,实为卖弄智商,在放肆地喧哗中享受莫名的优越感,时间被空无一物地消费掉。直到深夜才懒洋洋地走出酒吧,深吸一口入秋的冷空气,钻进的士回到宿舍,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斑驳的墙皮胡思乱想一番。四十岁的上一代总是虎视眈眈我们的女同学和女朋友,我们凭什么和这些用成功和成熟武装起来的老家伙们对抗呢?虚弱地意淫一番自己十年后便能如何将这些报复给十年后的下一代,充满了对成熟的向往,在这样的意淫中挥霍掉最后一点精力,然后昏昏入睡。
那时候日子总是过得很忙,每天除了工作,心里还装着好多事,篮球、游戏、英语补习班、聚会、杀人、女朋友、饭票、盗版光盘……甚至还要偶尔照顾一下同学的妹妹。二十到三十岁是一个很神奇的年纪,那时候其实没多少重要的事情,但是每件事哪怕很小,日后都能让你回忆起来感慨万千。就拿照顾同学妹妹这件事来说,那个同学是中学时期玩的最好的同班同学之一,他的妹妹新近考到北京一所大学,电话里千交代万嘱咐每周必须去探望一次,请她吃顿饭,随时监控并汇报动态。我那时候有女友,但没有四十岁成熟男人的经验,执行这样的任务其实是有相当的难度。一边要小心翼翼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又要表现的像个大哥一样游刃有余,可没少煞费苦心,绝对没有小说中的花边可言。但是每次和她坐在大学食堂里品尝着劣质美食,一边吹牛自己工作上如何厉害,老板如何赏识,骗女友手段如何高明……,在她眨巴着的傻乎乎的大眼睛里,我的虚荣心得到彻底的升华,多少还是有点期待下次能把牛吹得更完美一些。在那个年纪里,吹牛确实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大事。
三十到四十岁的人生就像个水管,水管的那端是奔腾的河水,青涩而嚣张,没有方向,没有疲倦,有的只是张扬,毫无顾忌的张扬。水管的这端流出的是温驯,许许多多生活中原本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消失的连水痕都已不见。生活中除了工作就是家庭,脑子里除了代码,还是代码,如同那拧开的水龙头,只剩下一个流向。很久没有提笔写些东西了,原因其实也是这个吧。偶尔看到80、90后无所顾及的表达,想说些什么,但最终也只能吐出个轻叹,心中泛起无从说起的无力感,这难道就是当年无限向往的成熟么?我感觉到的分明是无尽的虚弱,或许成熟和虚弱原本就是一件事的两面吧。
回国的那一年,我总是站在窗前不停地寻找,寻找那个背影,他瘦弱、青涩,一无所有地富有着全世界的激情,那就是我的青春。然而青春已经不在,留下的只是四十岁的孤寂,它透过窗户看到外面那似曾相似却又已经截然不同的过往繁华,它无法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背影,能看到的只是它的青春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