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过半,不再记挂退休这个事(四):富贵如浮云

我小时候是个特别上进的孩子,所以在学校,我谨遵师嘱,熟读名人名言、名人轶事和名章佳句。这些悠久的文化素材,润物细无声地打造了我早期的金钱观。我对贫穷有一种近乎浪漫的想象。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

其他还有,囊萤映雪、王冕学画、范仲淹划粥而食、宋濂雪天走路上学……年轻的我觉得这些贫困人士,汇聚了原始的极简风,仙风道骨感,以及寒梅傲雪的嚣张气于一身,实在是太酷了!做人就该这样穷且益坚、坚韧不拔。那些“不堪其忧”的人,到底是怎么搞的?

而富贵在我心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存在。首先,它极不稳定,你很容易失去它。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粪土当年万户侯。”“富不过三代”。其次,它是不重要的,因为“富贵于我如浮云”嘛。它也很可怕,因为它会导致你腐化堕落,只有少数超人“富贵不能淫”。最后,它甚至是不道德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富不仁,周扒皮,黄世仁,赵高严嵩和珅杨国忠……

有了以上这种板正的贫富观的加持,我虽出生于拮据之家,但是从来没有因贫穷而自卑羞耻。恰恰相反,我穷得特别安心,还有点自豪。我觉得我是王冕、范仲淹、陶渊明这一队的。虽然父母带着我和哥哥艰难谋生、捉襟见肘的境况,曾无数次戳痛我幼小的心脏,但我坚信我站在正义一边,而且充满希望。

我就是这样,生而没钱,一直没钱,却可以做到从来不把钱太放在心上。在一系列重大人生选择上,钱都不是我考虑的重点。初中毕业,我拒绝去读可以迅速就业的师范,因为我志存高远。高中毕业,我进了个永远不可能热的梦之专业。大学毕业,我放弃本校免费的保研资格,因为我想尝尝当名校生的滋味。找对象,我只看相貌和思想。找工作,我考虑的是,八小时之外,是否有个人自由。在精挑细选之后,我却很快发现,不仅没有,而且八小时之内,还有很多无法容忍的事。这一次,我的确是看在钱的份上,又多忍了一段时间。最终,在十一个月后,忍无可忍的我离开了令人扼腕叹息的公务员岗位,穿着一套在我们县城唯一正牌商场购置的运动服,带着四百块钱人民币,来到了美国。我这一走,不仅断了我自己的钱途,也让我老爸十几年来砸锅卖铁、在我身上搞的风险投资,打了水漂。

我那些年的人生操作,不得不说,是穷得其所。我这么打心眼里看不上钱,难怪钱也看不上我。直到三十多岁,现实照进了梦想,我才惊恐地认识到:自己一直以来有多么地二。二锅头青年一觉醒来,发现掉坑里了,第一个想骂的就是带路的古圣先贤。此后的多年里,我曾无数次诅咒传统文化:让我多穷了至少……三五年。

不被注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非常岁月' 的评论 : 已经写了。哎呀累死我了。本来只想简单说个退休的事,没想到我这么能唠叨。
非常岁月 发表评论于
你可以写一个续篇啊
不被注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伍歌' 的评论 : 这篇还没写完。但是好像上首页了,就不让我改。等它下来了,我把剩下的加上去。
伍歌 发表评论于
坐等更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