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美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赏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莎士比亚的这首小诗,是对永恒的美的热烈歌颂。以夏日做陪衬、比较,彰显超越自然的永恒的美。咋读会误以为诗人是在讴歌自己的情人: 情人眼里出西施,把自己的情人看做尽善尽美。细读会发现,莎士比亚极其高超地使用“模糊”手法,先是让读者以为诗中的“你”是诗歌叙述者的情人,在将“你”跟夏日比较的过程中,指出现实中的夏日的美既有缺陷,也短暂易逝,而“你”则是尽善尽美而且永恒的。这就不能不让有点头脑的读者提问: 这诗歌叙述者的情人怎么竟然能超越衰老和死亡?他们的爱情怎么能尽善尽美、永恒不衰。莎士比亚在结句中点出“你”是活在诗歌里。换句话说,是诗歌具有尽善尽美和永恒的生命,而且还在不断地“生长”即发展。这个尽善尽美的“你”是诗歌里的情人(当然诗人很可能是从现实里的情人那里得到了热情和灵感)。

诗歌让个人生活中的情人在一些瞬间看起来尽善尽美;对情人的婉转衷情也帮助我们接近了诗歌。但是归根结底,生活中的美都是有各种局限的,也是转瞬即逝的。只有诗歌中的美才能永恒。

佛陀以“筏”喻“法”,说“佛法”就像渡船,并非“彼岸”,而是让我们得以乘坐着到“彼岸”去的工具。类似的,我们也可以说"爱情“,或更广泛地说“生活”,也是“到彼岸”的“工具”或“路径”,我们凭了这“工具”或沿了这“路径”去走进了诗歌的美。

很多人,年纪大了,“成熟了”,就轻视诗歌: 不现实、不真实。 这样的人大大误解了诗歌,以为它本是生活的描摹。这其实也误解了“生活”。 无诗的生活并不比有诗的生活更“现实”或“真实”,就像猪的生活并不比人的生活更“现实”或“真实”。

莎士比亚的这首小诗里有一点点早期现代英语的用法,可能对有的读者小有障碍。我不惮贻笑大方,给它们都加了注释。除此之外,这首小诗的语言还是比较平易的。

Sonnet 18: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原文】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理解】

thee: 你。 (早期现代英语中在非正式情景中做宾语的单数第二人称代词)

这句字面的意思是: 我要不要将你跟夏日作比较? 这句话的语气很亲近,似乎是在对一位情人说话。为什么是跟夏日而不是春日比较呢?也许春日还不够热烈?

【原文】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理解】

Thou: 你。 (早期现代英语中在非正式情景中做主语的单数第二人称代词)

art: 是; 即“are”。 (只跟“thou”一起)

temperate: 在用于气候时,表示不过于冷,也不过于热。 用于人的性格时,类似中国人美德“温良恭俭让”中的“温”,即“温和”

rough winds: 剧烈的风

darling: 可爱的

buds: 新芽、花蕾

shake: 摇动

lease: 本义是“合同(期)、协议(期)”。在这里“summer’s lease”可理解为“夏日佳期”,强调佳期有尽。

hath: 有; 即“has”

date: 时日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 has a period that is all too short

这句的意思是: 剧烈的风会摧残了五月可爱的蓓蕾,何况夏日也是佳期苦短,你则是更可爱、更温和。

短暂的东西让人珍贵;娇柔的(易受摧残的)东西让人爱怜。这些意像与你的“可爱”和"温和"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感觉到这些美好的东西触手可及。

【原文】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理解】

too hot: (形容词) 过于热的

the eye of heaven: 天之眼。指太阳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太阳闪耀着光芒

complexion: 表情

dimm'd = dimmed。 暗淡

这句的意思是:有时酷热的天之眼闪耀着光芒,常常它金黄的面容却暗淡无光。

【原文】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理解】

fair: 在这里的意思是“美妙”

fair from fair: 在这里的意思是“美妙中的美妙”,也就是“极致的精妙”

declines: 衰落、退化、老化

untrimm'd = untrimmed。未经修剪的。在这里的意思就是“非人力所能改变的”

By chance: 出于偶然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 or by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d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自然的转向

这句的意思是: 出于偶然,或出于非人力所能及的自然的转向,所有极致的精妙都会凋零

【原文】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理解】

thy: 你的。 (早期现代英语中在非正式情景中单数第二人称的所有格,用于以元音开始的词语前)

eternal: 永恒的

ow’st = owe。但在这里的意思是“拥有”

这句的意思是: 然而,你永恒的夏天不会消逝,你所拥有的精妙也不会被遗失。

读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想:这诗歌叙述者的情人,无论如何也还是个人,她(他)的美妙怎么就能永存? 是这个诗歌叙述者发了热昏,在说梦话吧?且看下文莎士比亚的点睛之笔。

【原文】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理解】

brag: 夸口

wander’st = wander。漫游、游荡

shade: 阴影

lines: 在这里指一行行的诗歌,或简称“诗句”

grow’st = grow。 发育、生长、成长

“So long lives this”中的“this”指诗歌的神韵、美妙

这句的意思是: 死神也不能夸口说你行走在它的阴影里,因为你是活在超越了时间的永恒的诗句里: 只要人们还有呼吸、只要人们的眼睛还能看见,诗歌就不会失去生命,也把生命赋予了你。

原来这个“你”不完全是个“生活”中的人或情人,而是诗歌里的人物。但“生活”中的情人,跟“诗歌”中的情人,也并非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你“在这首诗中的模糊性,正是诗人手法的高妙所在。当诗人帮助他(她)的情人走入诗歌,让那情人与诗歌都进入了永恒。

莎士比亚虽然爱用极端的夸张,但这首诗的结论却让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至少它说明“文学”并非“生活”的描摹,它“高于”生活(或者说高于没有文学、艺术的生活),又让生活更加丰富。

 
ScottGu 发表评论于
是说这幅画。有节制的哀愁,又带着希望。跟古典时代相比,偏向个人和情感。不过《雨巷》无法超越生命,只是某些人的缺憾。对其他人来说,是青春快乐之余“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调剂。黄庭坚、梵高、毕加索都是大师级的,当然都有佳作。不过缺乏古典大师的生机勃勃。
浮世文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cottGu' 的评论 : 是这幅画吗? https://www.wga.hu/html_m/g/gentiles/orazio/cecilia.html

好像跟《雨巷》是有些不一样.
浮世文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cottGu' 的评论 : 我对音乐和绘画都缺乏系统知识,说的话不算数,但感觉梵高和毕加索都被抬得过高了。现代画家我很喜欢康定斯基,觉得看着很有愉悦。黄庭坚的半句“小雨藏山客坐久”我觉得非常好。
浮世文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cottGu' 的评论 : 我对Orazio Gentileschi毫无知识。读了您的评论,去网上查,得知是画家。Sts Cecilia, Valerianus and Tiburtius是一幅画吗?请赐教。
ScottGu 发表评论于
其实Orazio Gentileschi的The martyrs St Cecilia, St Valerianus and St Tiburtius with an Angel意境跟戴望舒的《雨巷》有些不一样。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没有青春气息。梵高、毕加索的变异也如此。以后传统艺术恐怕一代不如一代。而真理仍未褪色。
ScottGu 发表评论于
如果李白、杜甫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戴望舒的《雨巷》也许会让我想起Orazio Gentileschi的Sts Cecilia, Valerianus and Tiburtius。
浮世文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cottGu' 的评论 : 谢谢阅读并评论。戴望舒的“雨巷”也很好。
ScottGu 发表评论于
美和智慧超越生命。方励之有个讲座“灵魂不死”。看灵魂怎么定义了。但灵魂至少会老去。唐、宋后很少再有可相提并论的诗作了。而真理仍未褪色,因为不断有新的目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