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唐宋诗人
尖子神童一路升,
学霸天才万能增。
佐君治国安天下,
舍我其谁论振兴!
在古人生活的那些个年代,文肓超过十之八九,生活毫无着落的农家子弟,遮民后代,贪民孑孙连读书识字的机会都少的条件下只有那些钱权官后代才有可能接触教育资源,能移读书识字的都是不凡之人。
任举历史上的一位诗人都是自幼有优越条件接触施教环境而长大的。
当然在相等条件下后来的诗人们大都天资聪颖,或无师自通或禀赋过人的天之骄子。比如贺之章遇见李白听了他的《蜀道难》便称李白是上天谪贬下凡的仙人,这一点不是夸张也不是“谬赞”。因为贺之章本人就是被惊为天人的天才中的天才,学霸中的学霸,神童中的神童,尖子生中的尖子。
能够活到八十多岁,能移保荐李白给皇帝入朝庭做官可见贺之章的识人眼力是超凡中的超凡。实重要的是如果当年唐玄宗能按贺氏的建言处理国家大事唐朝不会那样走下坡路导致后来的分崩离析。他的许多预言都成为后来仍现实以致去世后皇帝才幡然醒悟悔恨当年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和安排奏折建言。
“初唐四杰”都是神童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文词齐名海内,史称“初唐四杰”。大家知道王杨卢骆四人能够成为初唐诗坛的代言人,其成就自然显赫,单就说王勃,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感天动地,一篇《滕王阁序》惊世骇俗,那么还有什么理由去否定这位天才呢?其余三杰亦各有闪光点。
神童王勃:隋末学者文中子王通之孙,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王勃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父亲王福畤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
十岁时,王勃便饱览六经。
十二岁至十四岁时,王勃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杨炯自幼聪明好学,博涉经传,尤爱学诗词。于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年),杨炯应制举及第。杨炯幼年时就非常聪明博学,文采出众,唐显庆四年(659年),应弟子举及第,被举神童。唐显庆五年(660年),杨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待制十六年。
卢照邻幼读诗书,十岁时远赴江南跟随文学大儒曹宪、经史专家王义方学习,听他们讲授《三苍》《尔雅》以及经史书籍。 卢照邻博学善于写文章。学有所成后,卢照邻随唐时风气,奔赴长安干谒求仕。最初投靠了朝廷重臣来济并深受其赏识,在来济的推崇和引荐之下,加之自己才华,卢照邻名声大噪。
骆宾王7岁能诗,有神童之誉。约在唐高宗显庆(656年-661年)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后历仕朝中及四川。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即李敬业)自称匡复府大将军,骆宾王为徐敬业起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即《讨武曌檄》),朝野震动。骆宾王出身寒门,其名(宾王)和字(观光)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七岁能诗,号称“神童”。相传《咏鹅》就是他七岁时所作。
神童张九龄少聪慧能文,弱冠登进士第,为校书郎。后登“道侔伊吕”制科,为左拾遗。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
神童皇甫冉十岁能属文。年十五即以文词为张九龄所叹异,称其清颖秀拔,有江、徐之风。756年,登进士第,授其无锡尉。皇甫冉与刘长卿、严维、等交善,有唱和。10岁便能作文写诗,张九龄呼为小友。
盛唐诗人神童李白出生于701年,来自一个商人家庭。小小年纪的他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五岁时便能作诗,想象一下,五岁的小朋友一边玩泥巴,一边写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让多少大人自愧不如。《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好剑术,喜任侠。是年岑参生。
盛唐诗人中有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幼年聪明过人,才华早显。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王维画品妙绝,在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天赋。
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十几岁就能精通经籍,善作文章,但他在科举上屡举不第。王之涣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
刘长卿年少时居嵩山读书,积学以备举业,然屡试不中。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岑参出生于官僚家庭,幼年丧父,砥砺苦学,遍读经史。少年聪颖,20岁献书天子,希以此获取官位而未能如愿。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登进士第、进士及第:古代进士相当于现在博士生的学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登进士第:登:上,升
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的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
中唐诗人中少年成才柳宗元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
793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韩愈三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幼攻读六经百家之书,于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796年),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造访,李贺就能提笔写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
刘禹锡自称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七代祖刘亮,北魏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苏州嘉兴(今浙江省嘉兴市),并在当地为官。大历七年(772年),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曾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从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学诗,得其熏陶指点。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
晩唐诗人李商隐“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乡后曾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便因擅长古文而得名。此外,写得一手秀丽的工楷与一手好文章。
晩唐诗人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杜牧政治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
晩唐诗人张十八:张籍(766—830年)唐代诗人。在同族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张籍经韩愈推荐,在长安进士及第。
据冯贽《云仙散录》中记载,晚唐诗人张籍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把杜甫的名诗一首一首地烧掉,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一天早上吃三匙。一天,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很是不解,就问道:“张籍,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又拌上蜂蜜吃了呢?”张籍说:“吃了杜甫的诗,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好友听了哈哈大笑。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天才中的天才“唐代四大女诗人”
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晚唐时期的女诗人。她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被誉为唐代女诗人中诗才最好的。
薛涛:蜀地人,以清丽见长的诗人,作品多关注现实,著有《锦江集》五卷,今佚。她的诗作在唐代女诗人中独树一帜。
刘采春:淮甸(今江苏省淮安、淮阴一带)人,擅长参军戏和唱歌,作品如《啰唝曲》广为传颂。
鱼玄机:晚唐诗人,原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年间为补阙李亿妾,后因家庭矛盾出家为女道士。她的诗作情感丰富,现存五十首,收录于《全唐诗》。
这些女诗人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她们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天才的少数民族诗人
诗词文化,一枝独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精美篇章不断涌现,给今天的人类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面,除了汉民族诗人的成就外,也有大量少数民族诗人的功劳。早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就出现了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敕勒歌》和《木兰辞》,其中《敕勒歌》是一首鲜卑语诗歌,译成汉语后依旧那么美。这两首诗刚健质朴,流传久远。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鲜卑族人,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元稹的的诗作,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其中最为人熟知和脍炙人口的当属他的《离思五首其四》。
离思五首 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爱恋。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来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尤其是前两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备受世人激赏。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比喻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已经不放在眼里。这两句诗还被简化为成语“曾经沧海”,广泛使用。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匈奴族人,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天宝时名士,擅画山水,工诗,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其《夜月》、《春怨》、《新春》、《采莲曲》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其中《月夜》是大多数人所熟知的。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这首诗写的是初春月夜黎明前的情景。夜深人静,月光斜照着半边庭院;北斗星和南斗星横斜着,天将亮了。低微唧唧的虫鸣声,第一次透进了绿色的窗纱,春意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诗的前两句写环境的幽静,后两句写感觉到春天的气息。以“虫声新透绿窗纱”来表达春回大地的信息,“透”字传神,读来亲切有味,境界全出。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天才,只有天才,才是推创世界纪录的根本动力。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不少才华横溢的大才子,他们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不朽的作品,屈原、曹植、李白及苏轼等人,无不是满腹经纶之人,其作品至今令人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