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看电视剧《The Handmaid’s Tale》有感

我的信仰是我皮肉上熬出来的,比哲学家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偶然间看到电视剧《The Handmaid’s Tale》,这是一部老作品了,2017年就推出了第一季,前后有6季,共66集。我也只看了前几集,还是断断续续,中间不时有广告插入,但却触发了久已平静的思绪。为了写感想,还特意地在网上查看了一些相关的中英文资料。

故事设定在未来的一个极权主义和基督教重建主义相混合的国家中,基利国(Gilead)。在基利国,多数女性都失去了生育的能力,为了国家民族的延续,繁衍后代成为了当局的头等大事,少数仍具备生育能力的女性则被选为“使女”(Handmaid)成为权贵(The Commander)的生产工具。女主人公在和丈夫女儿一起逃离基利国的途中失散,并被抓获。她和其他还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集中起来进行培训,换上了象征使女的红色袍服,经历了精神上接受主的感召,思想上的洗脑,到肉体上的折磨,如果有人不顺从的话,从而成为了一个为生育而存在的女人。

女主人公被分配,或被主人挑选而成为了Fred Waterford, 和他的夫人Serena Waterford一家的使女,并改名为Offred (of-Fred)意即从属于Fred的意思。主人家常见到的是男主人,一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整日里忙于国事,当然忙里偷闲地不忘了为国家而造小人儿;夫人Serena高贵典雅,头发一丝不苟地盘于脑后,身穿剪裁合体的绿色制服,在影片中女性的服装样式和颜色是象征着阶级的,脚登高跟鞋,走起路来都带着风,管理着这处宅子里的大事小情,也参与着她丈夫的国家大事。主人家中还有一位厨娘,和一个司机。Offred到这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备孕,和怀孕后的保胎,再作点儿无关急要的家物事。

影片在摄影用光方面颇有古典绘画的意境,尤其是人物面部特写更是用心良苦,光影的明暗层次,和过渡都有极好的把握,估计一个女主人公的特写就得很费一番功夫。其次女主人公Elisabeth Singleton Moss的演技也十分到位,例如她和男朋友坐在高大的落地窗前喝咖啡的场景,她因着和心爱的人儿在一起而焕发出来的女性的娇嗔和稚气,在她的眼睛中洋溢了出来,那么得流光溢彩,又一纵即逝。她作为演员表现出来了,我作为观众也看到了。

又例如影片中Offred有很多脸部特写都是面无表情,眼睛也是不悲不喜的样子,低声隐忍地回答着主人的呵斥,但她的脖颈处的一块肌肉却在不经意之间微微动了一下,表现出她内心活动的大起大落。

影片中多次出现过这样一幅场景,使女Offred跪在地上,身后站着主人家的二名下人,穿灰色麻袍的厨娘,和黑色制服的司机,他们面无表情垂手而立。在他们三人的对面,女主人威严地坐在椅子上,有些个焦躁地点燃了一枝细细长长的白色女式坤烟,再深深地吸了一口,才稳定住了自己的神情,说道:开始吧。

暗沉沉的房间中传来一声开门声,主人西装笔挺地走了过来,随手拿起一本圣经,翻到特定的一页,读了起来,大概是“生殖神圣”一类的教导吧。

镜头一转来到了主人的卧室,Offred穿着宽松的红色袍子仰面躺在主人夫妇的大床上,一双小腿半垂在床沿外。女主人则坐在床里面,分开双腿,让Offred的头抵在自己的小腹部,同时双手抓住了Offred扬起来的两臂。Offred一脸的平静,二只大眼睛睁着,一会儿看看左右,一会儿又看看天花板上的装饰绘画,静静地等待着交合(intercourse)的开始。男主人随后也进了卧室,脱去碍手碍脚的挺阔的上衣,解开裤子的皮带,分开Offred的双腿,把自己的生殖器导入Offred的身体,然后就开始了一前一后的抽插动作。

这是一幅令人难堪,而又滑稽的场面。男主人衣冠楚楚,站在床边,气喘吁吁地作着交合的动作,脸却有意地扭向一边,故意不和女方有眼神的交流,当然也没有其它身体部位的接触。而另一方的Offred也神色平静,不悲也不喜地平躺着,身体随着男人抽插的节奏而上下晃动着。是啊,在男女交合的过程中,女人最低的配合动作就是分开双腿,让男人进入自己的身体。女主人是一脸的严肃,把头扭向一旁,故意不看自己的丈夫,和Offred,这一对在她面前交合的男女。我在这里故意地没有使用“交欢”这个词,因为男女双方都没有欢的成分和意思。

这个过程不能称之为作爱,因为男女双方,还有一个第三者在一旁伺候,或监视,都不存在什么感情成分,根本就没有男欢女爱。这个过程应该定义为,为了生殖而进行的最基本活动,也是体内受精的最核心部分,而其它的所谓肌肤相亲,心理慰籍都不需要也不存在。这是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受精过程,根本就不涉及感情,道德和法律。

Offred这样的生活,在我们大家看来简直就是一部为了权贵繁衍子嗣的生育机器,真正是生不如死。但是,编导,已或是原书作者却给她安排了一个意义,就是她要活下去,并找到失散的丈夫和女儿。如果在此我们无情地抽去这个意义,这个支撑着Offred 活下去的信念,我们又应该,和能够怎么看待Offred的生活?

性、婚姻与爱情

有性繁殖是生命延续的最普遍形式,雌性只有通过和雄性的交配,卵子受精后才能孕育出健康强壮的下一代。动物界中从小小的昆虫,到遍体麟片的爬行动物,再到有羽的飞鸟,和有毛的走兽,都是要通过雌雄的交配才能繁衍下一代。人类自己就属于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中的人科人属人种,也需要男人和女人的交合才能产生健康强壮的下一代。

应该这么讲,和生命繁衍加密相关的性,早就随着生命的存在而存在了。性,和血缘也是动物们集结成群的基础。或许动物也会因为性的需要,而产生出雌雄二性间的“爱情”,当然更为普遍和常见的还是两性之间的强暴,即雄性对雌性的暴力性行为。雌性动物也没有进化出自己的主动选择性,更多的时候表现为向权力的屈服:小娘子我和谁都行,你们(雄性)谁厉害,谁称王,我就跟谁好。

在我们的认识中有这么一个婚姻进化的过程,先是包办婚姻,一夫一妻,或多妻,婚姻是由家中长辈们考虑家族利益最大化,通过儿女的联姻,实现强强联合,当事男女双方的情投意合则是第二位的。先结婚后恋爱是包办婚姻的常态,这其中有悲剧,例如意大利的罗米欧和朱丽叶,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但大部分还是平平淡淡的肥皂剧,否则,我们也就没有了现在的所谓新时代了。再后来才是自由恋爱,夫妻的结合要以爱情为基础,而女性要独立就要首先在经济上独立。

因为有了性,然后才有的爱情,即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欣赏,也是自己飞扬的气质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体现。而不是因为有了爱情,才有的性行为。性行为原本就是独立存在的动物的生理过程,那时候爱情还没有进化出来,也就更没有所谓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现代爱情婚姻价值观则是人类文明发展之后逐步完善起来的。爱情婚姻家庭这些都让我们联想到温暖宁静,进而是幸福的心理感受。

若以性婚姻与爱情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讲,性的存在是很久远的事情了,远到我们人类还是猴子的时候,即远古的不分彼此的群居。而家庭的出现应该在人类出现语言的前后,开始刀耕火种的旧石器晚期,或新石器早期,怎么也得有几万年了,并逐步扩大为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部落和国家。文字最初被发明出来的动力,是记录国家的祭祀活动,而不是描写个人细微的情感。所以爱情在原始的诗歌得到展现,应该在文字已经运用得很广泛了以后,就算有三千年了吧。而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成为我们主流价值观,也就是这一二百年间的事情。

这些我们后天习得的文明能不能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中,被完全地剥夺?我们好不容易地由猴变成了人,还能不能再变回去哪?

人类文明是很脆弱的,在某些非常的情况下,我们会为了保存自己的生命,而毫不犹豫地彻底地撕下自己的文明外衣,回到“原始的”生活方式中去。电视剧本身就是要通过Offred这个人物,在探讨这种环境中的多种具体形式。而现实生活中,约一百年前的第三帝国,六十年前中国的文革,和现在美国的川普2.0,美国可是一个文明积淀很深厚的地方,我们都看到了隐忍的大多数是为了生存,和少数弄潮儿是为了飞黄腾达。

人生的过程与人生的意义

Offred的生活,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看来简直就是沦为一部为了权贵繁衍子嗣的生育机器,真正是生不如死。但是,编导,已或是原书作者还是给她安排了一个意义,就是她要活下去,并找到失散的丈夫和女儿。在此如果我们无情地抽去这个支撑着Offred 活下去的信念,我们又应该,和能够怎么看待Offred的生活?

第三帝国的宣传家格贝尔在希特勒殉国之后说道,没有了元首的纳粹党,和没有了纳粹党的德国,那样的生活是不值得我去过的。他和太太先毒死了他们的孩子,然后举枪自杀,追随希特勒而去了。这是烈士的举动,是我们小人物难以学习效仿的。倒是探讨一个在大时代中的小人物的苟且偷生对我们更有启发。

因为有了生命的过程,然后才有了生命的意义。而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生命意义,才需要生命的过程。我们由于生活着,活着活着就有了意义,就有了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生命意义。例如,《甄嬛传》中国2011年的一部古装宫廷剧,几个小女子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原本就是供皇帝玩乐,为皇帝多生几个儿女的嫔妃,一来二去也就有了勾心斗角,斗智斗勇的事情了,也就此活出了一个嫔妃的人生意义。

Offred苟全性命于主人家中,以一个性奴(sexual servitude)的身份,周旋于男女主人,和厨娘司机之间,努力寻找和扩大着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就是Offred卑微的人生过程,同时也是她的人生意义。

面对强权强敌,隐忍,甚至是屈辱地活着恐怕是弱者保存自己的唯一的手段。多少硬汉烈女都引颈就戮,只有那些隐忍屈辱而苟活着的大多数才构成了历史长河的默默流淌。正象美国黑人民歌中唱得那样:“老人河啊,你知道一切,却总是默默地流。”也正如杜甫诗中所言:“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当然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境遇,并没有电视剧中表现得那么极端,但我们也都生活在并不明火执仗的软刀子杀人的环境,而这一切都是为现实道德所承认,当前法律所许可的。我们作为弱者要么以杀敌三百自损一千的自杀方式去伤害强者,要么就是听之任之,让自己变得顺从和麻木。历史的经验无数次地告诉我们,隐忍屈辱地活下去就是一切。好死不如赖活着。

剧中有这么一个场景,在欢迎墨西哥政府代表团的宴会上,那些由使女和权贵生育的孩子们被带了进来,原本压抑的大厅中,突然间充满了孩子们稚嫩的欢声笑语,和他们欢快地跑来跑去的身影。坐在一旁的使女们,孩子们的母亲个个都面无表情,呆若木鸡。反倒是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大人物,和他们严厉的太太纷纷站起身,走到孩子们的中间,与他们拍拍手,行个礼地游戏起来。权贵们的装摸作样,逢场作戏,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使女们的冷漠相互衬托,表现出一种摄人心魄的震撼力。

让人不禁想起了穆旦的诗:

在各种的罪恶上,

积久的美德只是为了年幼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