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说说日本的公共交通

我于24和25年前后两次到日本旅游,时间很短,加起来三周左右,可以说是蜻蜓点水。期间有机会分别乘坐了火车,地铁,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总体的感觉是日本的公共交通相当发达,覆盖范围相当广泛。  很多地方通过火车加巴士,或再加出租车都可以轻松到达。  google map 相当好用,输入起点和终点,点公共交通模式,火车汽车的班次时间价格和转换细节都清楚罗列,非常实用。

火车站内都有自动售票机,可以选择中文或英文。 通常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购票。  一是输入站名,然后付款就可以了。又或者可以直接选择应付的价格,然后付钱购票。 但如何知道票价的多少?  购票前最好了解一下终点站的方位,有个东南西北的概念,然后在车站线路图上找到下车的站名,站名下方的数字就是票价。  下图是我骑车奔赴名古屋途中遇到暴风雪无奈改乘火车,在名古屋附近一个车站所遇到的线路图。  车站密密麻麻,不熟悉情况还真难找。当时有一位日本小青年出手相助也花了好些功夫才找到我要去的丰田市,在图上的东北角。

要有个大概的方向才比较容易找到想去的车站,车站下方就是票价



后来我发现还有一种购票方式,假如当时并不确认下车的准确车站,因而无法确认准确的票价。 此时可以先买一张低价的车票,比如200日元的票,先进站坐车,到达目的地后再补票出站。  具体的操作是来到目的地车站的闸口,插票入机,因为余款未付,机器不会开闸,而是叫一声。  接着取回车票给闸口的工作人员,他们会让你补票,然后换一张车票,凭此可以出站。  在有些规模较大的车站我还看到叫精算处的小办公室,就是用来给乘客计算票价,多退少补。  这可能是日本独有的现象。

也正是这场暴风雪,我还发现了另外一个现象。  比方说购买了全额车票的乘客中途下车出站,闸口的机器在知道该票有余额的情况下,把票吞了,打开闸口。如果乘客要继续乘坐火车去原定的车站,就必须另外购票。 以我的澳洲思维考虑,原则上这是站不住脚的。  这次暴风雪也正好印证了我的思维。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暴风雪的影响,火车中途停车而不再前行。  我们只好下车换车。  当时车站的情况有点凌乱。  那位刚认识的日本小青年助人为乐,让我跟着他。  于是我们就出了闸口,我那张大概还剩50%余额的车票就被机器吞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合理,于是和工作人员交涉,他马上来闸口打开机器,拿出里面装票的铁盒,跪在地上找我的那张去丰田市的车票。  找了一下,我于心不忍让他别找了,我去再买一张票。  原则上讲,我是不应该再购买一张车票的。  所以说,如果中途下车,闸口不应该吞票自动开闸。

车站的工作人员在认真地寻找我的车票



接下来谈谈我在京都看到的关于公共汽车的一点现象。  这一现象和我在澳洲和中国的巴士经历正好相反。 在悉尼一般都是前门上车并缴费,前后门均可下车。  我在国内的经历是前门上车缴费, 无论远近统一价,后门下车。  两者基本雷同。  在京都, 乘坐巴士却是后门上车,前门下车,下车时缴费统一价。  在京都坐巴士的时候,碰巧目睹一位残疾人士上车,还只能从后门上车。  但为什么非残疾人士不能从前门上车呢? 坐车就一统一价,为什么不在上车的时候就收取了呢? 我一直没弄清楚个中缘由。 我们知道日语的语法和中文英语不一样, 难道是语法的不同而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区别吗? 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又导致了不同的操作方式? 谁能告诉我?

女司机正在安顿从后门上车的残疾人士



最后谈谈出租车。  日本的出租车都是自动门,所以当车靠近的时候,应该保持一定距离,车停稳妥当后司机会按按钮打开车门, 所以不必上前自己开门。  我在日本坐了好几回出租车,每次发现司机都是年纪老迈的老人。  在京都坐过一次银发司机的车,他看起来起码有七十多岁了,但他开车的灵敏和起步猛踩油门的劲儿让人敬佩,真是老当益壮,姜还是老的辣!



日本的年轻人都宅在家中集体躺平了吗?  还是猫在游戏室里逃避人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