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文化的延续性和朝代的周期性,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特点,这与西欧诸国非常不同。中国的情况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吗?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是否真的“领先世界”?帝国兴亡更替能否自发走出循环?这一期视频我们将介绍古埃及与古代中国的十大相似之处,希望能帮助观众朋友们解答这些疑惑。
时间轴:
0:00 回顾与简介 2:36 相似性之(八):「内向」帝国
6:21 相似性之(九):改朝换代,治乱循环
8:27 相似性之(十):「文化优越感」
11:18 相似性之(番外):「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3:37 「孪生帝国」的启示(一):走向帝制
16:49「孪生帝国」的启示(二):帝国的「锁定」与「循环」
21:30 「孪生帝国」的启示(三):帝国的衰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古埃及是否也有过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呢?
大概有人会说,那怎么可能,古埃及是什么时代,就算从托勒密王朝算起,也是2000多年前。当时的社会不是还处在奴隶制阶段么,怎么可能发展出资本主义?估计还会有朋友会提到古埃及的技术水平还很落后,思想观念陈旧,民众普遍愚昧和迷信,当权者压榨百姓、挥霍无度等等原因。
这些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回过头来想想,明、清时期的中国在这些方面真的就比古埃及好很多么?那么我们究竟凭什么认为,中国明清时期就存在“资本主义萌芽”,而古埃及就没有这种可能。可能会有埃及历史学家站出来说,古埃及政府集权、高效,工程技术水平领先世界,农业产量独步全球,如果不是因为外来殖民者入侵,打断了自然的历史进程,古埃及也会逐渐进步,最终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嗯……似乎有哪里不对,但好像也不是很容易反驳。
大家好,欢迎回到历史小僧的频道。上期视频我们讲了古埃及和古代中国的十大相似之处的前七个,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还没有看过上期视频的观众朋友可以点击屏幕右上方的链接观看。
我们总结东西方两大古老帝国的相似之处,并不只是因为寻找、总结这些相似点非常“有趣”。我们想要探讨的问题,是这些不同寻常的相似性,真的只是一种历史的偶然么?还是说古埃及与古代中国如此相似,其实是揭示了一些普遍的历史规律?
如果说上一期视频讲到的“相似点”还只是帝国政权的表面特征,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话题就要更加深入,可能已经涉及帝国统治的内在逻辑,以及大一统帝国难以摆脱的历史宿命。
那么不妨就让我们带着开头提出的问题,开始今天的讨论。
古埃及与中国的相似性之(八)——“内向”帝国
在王朝的强盛时期,古埃及法老们也热衷对外征战,但基本都限于陆地上的扩张。比如在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埃及就出兵征服了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区,还在那里建立行省实行统治。之后也因为在这一地区的扩张引发了与赫梯帝国,以及之后的亚述帝国之间的冲突。
但总体而言,古埃及并没有向后来的腓尼基人和希腊人那样,热衷于建立海外殖民地。这就让人不由得想到明清两朝实行过的“海禁”政策,就是所谓的“片板不许下海,寸货不许下番”。虽然海禁并不是一直连贯的执行,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相比建立海外领地,中华帝国的统治者显然更热衷于在陆地上开疆拓土。比如乾隆朝对新疆,或者说“准噶尔”的征服,就是离现在最近的对外扩张的例子。
古埃及和中华帝国这种重视陆地、忽视海洋的倾向,我们可以姑且将之称为文明的“内向性”。而这种“内向性”背后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因为帝国的首要任务在于对社会的“掌控”。对于帝王而言,不能为自己掌握的力量不仅毫无用处,还可能成为潜在的竞争对手,甚至会对王权(统治)构成威胁。海外殖民地的建立一般都需要独立进取与开拓精神,这多少会与帝国控制臣民的目标相矛盾。建设和保卫海外殖民地成本高昂,却不一定能保证能为君主带来稳定收入;另一方面就是“天高皇帝远”,海外领地往往鞭长莫及,帝国难以直接管理。
基于这些考量,古埃及政府通常严格控制人口移居海外,有时还会与邻国交涉以遣返逃亡者。明朝中国的“海禁”政策的初衷也非常相似,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怕百姓逃往海外,脱离帝国的控制。另一方面也不希望臣民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产生对政府的不满,甚至发展出分离倾向。
所以”内向“其实是几乎所有专制帝国的共同气质,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央集权的政体所决定的。比如十六世纪初,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据说当时就有大臣建议苏丹出兵新大陆,在那里建立新的伊斯兰势力。但苏丹在慎重考虑之后拒绝了这一建议,因为担心远隔大洋的领地无法直接控制,还可能会削弱帝国在欧洲的实力。对于苏丹来说,攻占维也纳、进而占领整个欧洲的诱惑,显然要远大于在数千里之外的大洋彼岸建立殖民地。这个决定对后来世界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不言而喻。
如果说“内向”与否仍然是专制帝国的特征之一,那么接下来要说的这个相似点,就应该算是明显的“历史规律”了。
古埃及与中国的相似性之(九)——改朝换代,治乱循环
与古代中国相似,古埃及的王朝也基本是一家一姓的天下。从纳尔迈在公元前3100年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到托勒密王朝灭亡的公元前30年,三千多年中古埃及一共经历了33个王朝。其中最长的托勒密王朝历时275年,最短的王朝则只有一位法老在位、持续了短短六年。
古埃及朝代表,Wikipedia
和古代中国的情况类似,古埃及历史也呈现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周期性。王朝崩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因为宫廷政变、权臣篡位的,也有地方诸侯做大、称王独立的,还有就是外敌入侵、建立异族统治的。在古埃及人看来,如果“历史规律”真的存在的话,那恐怕就是王朝的兴亡更替,什么社会演进、资产阶级革命,不存在的。
与中国不同的一点,是古埃及有着持续而深厚的宗教传统,这可能是古埃及没有发生那么多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但是“改朝换代”毫无疑问会造成社会动荡,那些因为外敌入侵导致的王朝灭亡,造成的破坏尤为严重。因为无论是征服者的入侵战争,还是本土势力的抵抗和反扑,都会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就是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们一定不会觉得陌生。
那么这种王朝的“治乱循环”如何终结,帝国有怎样才能跳出“历史周期律”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古埃及与中国的相似性之(十)——“文化优越感”
这里先插入一个小故事。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到埃及游历,并将他的见闻详细记录在《历史》第二卷。

令希罗多德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古埃及人对本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用祭司的话来说,早在希腊文明开化之前,古埃及就经历了上百个世代了,而“在这上百个世代之前还有上百个世代”。他们自信的认为埃及理所当然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埃及的文明最古老,也最伟大,远胜于后来的波斯、希腊等国。周边国家的文化习俗很多都是受到埃及的影响,他们不是蛮夷,就是些拙劣的模仿者。
这方面是不是和东方某“天朝上国”一模一样。和中国一样,古埃及也曾因为外族入侵而亡国,但显然这并没有影响古埃及人的文化自信。毕竟这些入侵者不都是些没有自己的文字,还信奉原始宗教的“野蛮人”么。
比如在公元前十七世纪,西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灭亡了第十四王朝,在下埃及地区建立了异族统治。但这些外来的统治者并没有抛弃古埃及王朝的政治制度、另起炉灶。相反,他们不仅基本沿用了古埃及的政府结构和官僚体系,还学会了法老的宫廷礼仪,并继续使用古埃及的语言文字处理行政事务。
这与满清入主中原后的“汉化”现象如出一辙,而背后的动机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古埃及相对周边民族具有一定的文化优势,入侵者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希望与埃及本土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之前王朝的统治方式非常有效,让外族入侵者心甘情愿接受“同化”,以便维持政权的稳定。
这种外族征服者自发的“同化”,无疑有助于古埃及人维持文化优越感。也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文化“自信”和“优越感”,在真正的挑战到来之前,古埃及人大概也没什么动力推行变革。
不过,当古埃及人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时,外部的世界已经悄然改变。
古埃及与中国的相似性之(番外)——”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众所周知,所谓的“十大”一般都有十一个。
公元前30年,罗马军队攻占亚历山大港,“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自杀殉国,托勒密王朝灭亡,之后埃及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这个古老帝国的消亡方式,也与遥远东方的中华帝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果我们带入公元前一世纪埃及人的视角,异族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已经延续了两百多年,并没有显示出太多衰落的迹象。他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法老的统治还会像之前数千年那样延续下去。就像宏伟的金字塔一样,古埃及仿佛矗立于时间之外,而在她的内部好像根本感受不到时代的变迁,只是静静等待下一次轮回的到来。
但事实上,停滞在历史中的只有这个古老的帝国,而外部世界早已天翻地覆。曾经浩瀚无垠的地中海已不再是帝国北方的天然屏障,在拥有全新的航海技术、新近崛起的海上霸权眼中,地中海已经连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而古埃及也不可能再保持它超然、孤立的状态,而是注定将要被裹挟进入这个更广阔、更复杂、同时充满争斗的新世界。

将目光再转向东方,十九世纪初的大清百姓何尝不是有着类似的想法,那时“康乾盛世”的余晖尤在,帝国也远没有到“气数已尽”的地步。当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帝国在接下来的一百年中会经历怎样的风雨飘摇,又会以一种什么样的结局收场吧。
看过了古埃及和中国如此多的相似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从这对“孪生帝国”的历史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孪生帝国”的启示(一)——走向帝制
近些年出于对所谓“西方中心论”的反对,很多国内学者纷纷强调“中国问题的特殊性”。比如中华文明的历史“不曾中断”、“延续至今”,中国早熟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皇权至高无上,朝代更替的“周期律”等等。
看过和古埃及“十大相似性”之后我们知道,这些其实并不新鲜,古埃及也是类似的大一统帝国。长久以来,我们只有在说到“四大文明古国”的时候,才会把古埃及与古代中国相提并论。很少人会细致的对比这两大古老帝国,研究背后可能存在的历史规律。
一个很大的原因自然是古埃及文明很早灭亡,表面上并不具备中华文明的那种“延续性”。但假设回到两千多年前,从一个托勒密王朝后期埃及人的角度来看,古埃及的情况其实完全符合中国历史的所谓“特殊性”——同样是大一统王朝,同样中央集权、法老至高无上,有着足以自豪的文化传统,也有着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律”。
所以一个有趣的结论是,古埃及和中国这样“标准”的集权帝国,很大概率会在相对封闭,又存在内部地理一致性的环境中产生。原因也很好理解,毕竟在传统农业社会,集权帝国这种“控制人口,征收税赋,扩充军队”的模式,才最容易在群雄逐鹿的争霸战争中胜出。
观察更广阔的世界历史,想再找到像古埃及和中国这么“标准”的帝国范本确实并不容易。很多帝国可能根本没有固定的疆域范围,也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文官政治,自然也就谈不上王朝的更替循环。但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消灭竞争对手,建立大一统帝国,再通过自上而下的官僚体系,对社会实现“一竿到底”的严密掌控,大概是古往今来“有为”君主共同的终极目标。因为只有这样的政府,统治才不需要臣民的同意,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去实现君王们“雄才大略”的设想,比如对外征服扩张、收集“十大武功”,修建神庙、金字塔,筑长城、建阿房宫、挖大运河等等。

即便是历史进程相对特殊的西欧,也基本遵循着同样的逻辑,从开始的封建割据向着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稳步迈进。这一点看看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就一目了然。
“孪生帝国”的启示(二)——帝国的“锁定”与“循环”
古埃及和中华帝国之后的历史似乎又告诉我们,在帝国形成之后,“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治乱循环,才是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历史规律。如果没有外来影响,帝国大概率会不停的陷入兴亡更替的轮回,而很难向所谓“下一阶段”的社会形态演进。
说帝国模式在“循环”并不是说每个新王朝都一成不变,事实上相对于前朝,新任统治者一般都会做出某种改变,以防重蹈前人的覆辙。但这些改变大多都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和集权,很少能看到促进社会自由进步的变化。
一种常见的现象是,纵使帝王们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却无法阻止官僚集团的腐化堕落、穷奢极欲,和对底层竭泽而渔式的盘剥。用不了多久,曾经盛极一时的帝国就会因为种种内忧外患而走向崩溃,不管中国还是古埃及,很少有王朝能撑过三百年的。而帝国崩溃、分裂之后,它的继承者又是一个新帝国,甚至可以说,只会是一个新的帝国。
回到视频一开始提出的问题,中国和古埃及这样的古老帝国究竟能不能自发跳出兴亡更替的循环,又能不能因为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自然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呢?
如果相信所谓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那么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唯物史观”被认为是客观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按照这一理论,如果没有“殖民者”的入侵和干扰,古埃及可能还会经历不知道多少次改朝换代,但随着生产力发展,最终会在某个时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然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样的道理,如果不是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中国也将遵循相同的历史进程。证据就是,明清两代不都有“资本主义萌芽”了吗?
然而事实却是,“资本主义萌芽”常有,但“资产阶级革命”却从未在帝国发生。
古埃及的工商业也相当繁荣,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奥斯卡·佩舍尔,在仔细考察了古埃及的制造工艺之后,就说:“在蒸汽机发明以前,我们的所有东西,古埃及几乎样样都有,而且还比我们做的更好。”
到了托勒密王朝时期,私人贸易量大增,雇佣劳动发达,并逐渐转向货币经济。可以说,“资本主义萌芽”不仅存在,而且遍地开花。但了解了古埃及的“大一统”政权对社会的控制,以及王朝兴亡更替的历史之后,有多少人会觉得这个古老帝国有一天会自然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如果古埃及很难出现这种进步,那中国又如何呢?
李天豪老师在他最近的视频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觉得非常有代表性,所以容我也引用一下。嘉庆四年四月,有商人向直隶地方官提议,在直隶邢台开采银矿。嘉庆皇帝得知后,是这样回复的:“以谋利之事,聚游手之民,生衅滋事,势所必然。“在皇帝看来,这种事在其他省份都十分危险,更何况是天子脚下的京畿重地呢,断不可行。所以不要问,问就是“稳定压倒一切”。
这样看,帝国这块贫瘠的盐碱地,几乎不可能让自由社会生根发芽,更不可能有所谓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后来的工业革命。发生的只有”上下挥霍无度,则掠之于民;民变在即,则掠之于商”,然后就是“改朝换代”。
“孪生帝国”的启示(三)——帝国的衰落
如果帝国难以走出改朝换代的循环,那么就有一个新的问题——为什么所谓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发生了呢,显然西方社会并没有卡在帝国兴亡更替的周期律里,而是进入了资本主义啊。
听起来有点矛盾,但事实上,恰恰是因为帝国模式在西欧的演进相对迟缓,才给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市民阶层在各方势力竞争的脆弱平衡中成长壮大,并在种种机缘巧合下成功限制了君权的扩张,实现了宪政下的自由社会。
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彻底改变了之后的世界,人类文明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其影响至今仍未结束。
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这个不起眼的小频道有个挺长的名字,叫做“自由社会的兴起与军事帝国的衰落”。
历史上军事帝国的兴衰并不稀奇,所有帝国都不可避免会覆灭,但随后新的军事强权又会取而代之。放眼整个欧亚大陆,从远东的中国、日本,到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中亚,虽然社会面貌各异,文化丰富多样,但民众无不是臣服在大大小小的军事强权之下,极少能有例外。
这些暴力集团的争霸活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显著印记,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甚至可以说,帝国兴衰就是过去历史的全部。
然而,近代自由社会的兴起,让古往今来所有伟大帝国都黯然失色。衰落的不只是同时代的众多“帝国”,还包括“帝国”这一概念本身。这是对“打天下,坐天下”强盗逻辑的颠覆与突破,堪称文明的涅槃,和人类的自我救赎。
小僧的频道,就是想要细致的梳理这一转变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
为什么欧亚大陆始终都难以跳出帝国模式,而循环往复背后的根源究竟是什么。自由社会的发展壮大为什么困难重重,究竟是哪些因缘际会才成就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也是最意想不到的转捩点。
请继续关注历史小僧的频道,让我们为你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