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美国股市100年历史。https://www.macrotrends.net/1319/dow-jones-100-year-historical-chart;
人尽皆知的1929,股市从当年10月开始狂跌,1933便就开始反弹了。而1966年的下跌,是长达16年的阴跌。如果抱着定投的想法一直投SAP500,不知道谁能有16年的耐心。有人说巴菲特的成功来源于出生在美国经济增长的好时代,看这16年,就应该知道他是靠真本事。
那么1966年-1982年期间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股市一路阴跌呢?如何止跌的呢?现在的情形和哪个时期最相似呢?我们普通人该如何自处呢? AI给出以下回复:
1966–1982 年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解析
從 1966 年到 1982 年,美國股市經歷了一段被稱為 「長期熊市」(secular bear market) 的時期。道瓊工業指數在這 16 年間幾乎原地踏步,始終未能突破 1966 年約 1,000 點的高峰,直到 1982 年後才真正上揚。
以下是導致這段期間股市表現疲弱的幾個主要因素:
- 當時美國經濟同時面臨 高通膨與低經濟增長 的困境。
- 「停滯性通膨」是一種罕見又令人棘手的經濟現象,傳統經濟政策難以應對。
- 價格持續上漲的同時,經濟活動卻陷入停滯,企業利潤與股市表現自然受到壓力。
- 1973 年阿拉伯石油禁運:OPEC 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減少原油供應,油價暴漲四倍。
- 1979 年伊朗革命:再次造成全球石油供應中斷。
- 石油價格飆升 → 通膨急升 → 經濟放緩 → 股市承壓。
- 為了對抗高通膨,美聯儲(尤其是主席 Paul Volcker)在 1980 年代初大幅升息。
- 雖然成功壓制了通膨,但也導致 企業融資成本上升,壓抑了投資與消費。
- 儘管名目股價偶有上漲,但 通膨吞噬了實質投資回報。
- 例如:若投資人在 1966 年投入股市,到 1982 年資產可能表面上變多,但實際購買力反而下降。
- 戰後的繁榮過後,許多投資人對股市失去信心,資金轉向黃金、房地產與債券。
- 此時嬰兒潮世代仍年輕,散戶投資參與度有限。
- 1960 年代末期股票估值(如本益比)偏高。
- 當企業成長減緩且通膨高漲,市場對股票的估值自然下調。
幾個關鍵變化扭轉了股市低迷局勢:
- Volcker 成功遏制通膨,市場信心回穩。
- 經濟復甦與就業回升。
- 雷根政府推動減稅與去管制化政策。
- 利率逐步下降,刺激投資與企業成長。
1982年通膨下降的主要原因
美國貨幣政策轉向收緊
- 美國在 1970 年代飽受通膨之苦。
- **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在 1979 年出任聯準會主席後,大幅升息,將聯邦基金利率一度推高至超過 19%。
- 雖然導致嚴重衰退,但成功壓制了通膨預期,這是 1982 年後通膨開始迅速下降的主因。
- 1980 年代初油價從高峰下滑,能源成本下降有助於通膨回落。
- 過去那種由 OPEC 垄斷導致的劇烈價格波動開始緩和。
當前的全球經濟與市場情雖然在很多層面獨特,但若與過去做類比,2020年代初的局勢最像的是「1970年代中期至1982年初」,也就是上次出現高通膨 + 高利率 + 供應鏈衝擊的時期。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對比:
1. 高通膨壓力
- 1970s:受石油危機、工資上漲與過度寬鬆貨幣影響,通膨一度飆升至雙位數。
- 2021–2023:COVID-19 後期供應鏈中斷、需求反彈、能源與食品價格上漲,導致美國 CPI 曾達 9.1%(2022 年中)。
- 1980s:Fed 主席 Volcker 為遏制通膨,將利率推至 19%。
- 現在:Fed 在 2022–2023 年內連續升息,利率由接近 0% 升至超過 5%(40 年來最快速)。
- 1970s:中東戰爭與伊朗革命造成石油價格飆升。
- 現在:俄烏戰爭影響能源、糧食與化肥供應,全球供應鏈重新洗牌。
- 當市場預期未來價格將持續上漲時,企業會提前調價,消費者也加速購買,形成惡性循環。
- Fed 現在擔心重演當年失控的通膨預期。
更強的科技力與數位經濟
- 現代經濟結構更依賴科技與服務業,較不易受到原材料價格波動影響。
- 電商、AI、自動化等提高效率,有助於長期壓低成本。
- 1970s 的工會勢力大,工資—物價螺旋嚴重。
- 現代勞動市場較分散,工會影響力下降,工資壓力可控。
- 1980s 以後全球化興起,中國、東歐融入全球供應鏈壓低成本。
- 現在則面臨「去全球化」、「友岸外包」等逆轉趨勢,通膨壓力更難透過貿易釋放。
面向 | 1970s–1982 | 2020s 類似情形 |
---|---|---|
通膨壓力 | 高 | 高(已緩解但未消失) |
利率政策 | 超級升息 | 快速升息中 |
地緣風險 | 石油危機 | 俄烏戰爭、中美緊張 |
全球化角色 | 剛起步 | 可能逆轉 |
生產力科技 | 初期自動化 | 數位轉型、AI 蓬勃發展 |
當經濟進入高通膨、高利率與不確定性上升的時代,普通百姓如何保護自己的資產與未來生活品質?
下面我將從三個層面給出具體建議:現金流管理、資產配置與風險對沖,幫助你在這種時代穩健應對。
1. 減少高利率債務(如信用卡、房貸)
- 高利率時代,負債成本急劇上升,信用卡利息甚至超過 20%,會大幅蠶食你收入。
- 優先償還高息債務,或考慮固定利率再融資(若條件許可)。
- 建議保留 6–12 個月生活費的現金或等價資產,避免因突發情況(如失業、醫療)陷入困境。
- 這筆資金可以放在高利息的貨幣市場基金或短期存款,現在年化回報率不少超過 4%。
1. 不宜重押單一資產類別
- 無論是股票、房地產、加密貨幣或黃金,都不應獨占太高比例。
- 建議配置成:股票 + 固收資產 + 實體資產(如黃金、房地產 REITs)+ 現金部位。
- TIPS(通膨保值債券):本金會隨 CPI 上調,是對抗通膨的利器。
- 必需消費類股票:如糧食、能源、公用事業等企業,其商品需求穩定,較不受經濟波動影響。
- 實體資產:如黃金、原物料、土地等在通膨時期具保值功能。
- 儘管波動大,但長期來看股票仍是抗通膨的有效工具,尤其是具有定價能力的企業(能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1. 保險配置
- 在醫療、意外、重大疾病、收入中斷風險上,保險是保護家庭資產的護城河。
- 儘早規劃基本保險(醫療險、定期壽險、重大疾病等),以低成本換取高保障。
- 如果你還在職場中,投資自己學習新技能(數據、語言、AI工具等),比買股票更能帶來長期穩定回報。
- 通膨會削弱資產價值,但人力資本不會貶值,反而會升值。
領域 | 策略 |
---|---|
日常支出 | 節制開支,建立預備金,減少高利貸 |
投資理財 | 多元配置、重視抗通膨資產 |
長期保障 | 適當保險、技能提升、理性看待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