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恩师刘南威教授

怀念恩师刘南威教授

(2024年12月28日)

    在2024年即将落幕之际,得知恩师刘南威教授辞世的消息,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年的点滴往事,如潮水般涌入脑海。刘老师不仅是著名的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更是我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引路人。他的学识、风范与胸怀,至今影响着我,成就了我的许多选择与坚持。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本科生。那个年代,教育刚刚复苏,知识的饥渴让每个人都心怀热望。而刘老师的课堂,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求知的道路。他站在讲台上,言简意赅却蕴含深意的讲解,像磁石般吸引着我们。他带我们走进了山岳与河流、大地与海洋、太阳与行星的奇妙世界,让自然地理学变得有温度、有生命。在他的课堂上,知识不仅是冷冰冰的定义与规律,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毕业后,我留校工作,有幸成为刘老师的助教。那段日子,我才真正体会到刘老师为人师表的深意。他像慈父一样关怀青年教师,不仅教我如何备课、授课,还时常与我探讨教学背后的思维逻辑。我的助教工作一开始,就是协助刘老师开设“综合自然地理学”。这是一门新的课程,我在大学期间并没有学过这门课,刘老师也是第一次讲授该课程。没有教材、没有讲义,一切从头开始。刘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在台下作记录,然后我在课后收集有关论文和资料,根据他撰出的大纲进行梳理、综合和编辑。在编写“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材的过程中,刘老师对我给予了很大的信任和鼓励。当我的看法与他的观点不同时,他总是耐心地倾听我的意见,若是我讲得有道理的,他会虚心接受,没有一点大教授的架子。这使得我非常感动,于是我不分昼夜不停地努力,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 “综合自然地理学” 讲义的初稿,使得新学期的学生上课有了合适的讲义。

    刘老师的耐心与细致,影响了我日后的生活态度。刘老师常说:“教书育人,不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要让学生感受到求知的乐趣和做人做事的责任。”

    那时候,我一边当助教,一边考虑报考曾昭璇教授的研究生。然而,我又犹豫不决,担心自己离开会影响助教工作。刘老师知道后,没有丝毫责备,反而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年轻人就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用顾虑太多。我支持你去读研究生,前途是自己的,要抓住机会。”他的宽容与开明,让我卸下心中的包袱,勇敢地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

    刘老师不仅支持我们继续深造,还鼓励青年教师出国留学,开阔视野。他常说,学术的路很长,不能局限于一个小圈子。后来,我有机会出国留学,与刘老师依然保持着联系。他不时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关心我的学业进展,还时常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他的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对学生深深的关爱。即使相隔万里,他依然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我回国探亲,有机会便去拜访刘老师。每次见到他,他依然是那样平易近人,总是耐心听我讲工作与生活的点滴,时不时给出一些真诚的建议。他的学术探讨从不高高在上,反而总能启发我用新的角度看问题。他关心的不仅是学术,更是我们这些学生的成长。他总说:“老师的意义,不仅是教授知识,更是看到学生们成才成家。”

    如今,斯人已去,我再也无法向刘老师请教,再也无法听到他的教诲。他的离开,是地理学界的巨大损失,更是我们这些学生心中的无尽哀思。可刘老师的精神不会离开,他对学术的追求、对学生的关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早已化作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的人生路。

    在这个肃穆的时刻,我想对恩师说一声:刘老师,感谢您的一切!感谢您对我慈父般的关怀,在我人生最重要的时刻为我指引方向,感谢您用自己的博大胸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青年的未来。愿您在另一个世界,依然执着于您所热爱的山川风土,与天地对话,与星辰为伴。地理人永远在路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