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忆屈原:从《南南吕·一剪梅》
读懂诗人张作桃的情怀
涂向真(Tu Xiang Zheng)张作桃:女,网名杏子,湖北洪湖人,曾任小学校长多年,现为退休教师,定居深圳。2024年师从李宏弟导师学习散曲。作品散见于《中国当代散曲》《中华散曲》《楚天散曲》《六十而立》《武汉诗词》《江汉大学报》《洪湖泛舟》《田园情》《林海情》《边寨情》等书刊,常获全国诗词曲大赛大小奖。现任湖北诗词学会散曲分会理事、洪湖市诗词楹联学会编委、戴家场和瞿家湾诗词楹联分会副会长、武汉散曲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仙桃市和合诗词曲学会理事、《都市诗书画》主编、《洪雁曲花》主编和深圳市长青诗社鹏城曲社社长。
原曲赏析:
〔南南吕·一剪梅〕端午节忆屈原又是一年粽叶飘,风又号号,雨又潇潇。
竞舟鸣鼓号声嘹,江上波涛,岸上人潮。
角粽雄黄艾叶糕,美在今朝,爱在离骚。
九章千古韵飘飘,词颂天骄,曲颂诗豪。
这首南曲小令,以浓郁的节令气息和深情的诗意,描绘了端午佳节的民俗场景与文化情怀。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流畅的节奏,寄托了对屈原的追思,对民族精神的礼赞。
曲子开头三句:
“又是一年粽叶飘,风又号号。雨又潇潇。”
通过粽叶香、风声雨势的描写,诗人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庄重的节日氛围。这不仅是对现实场景的描绘,更是对历史记忆的唤醒。诗人以自然意象引发情绪波动,唤起读者对屈原与端午节之间深厚联系的共鸣,情感基调带有怀旧与肃穆的意味。
“竞舟鸣鼓号声嘹,江上波涛,岸上人潮。”
中段描绘端午赛龙舟的壮观场面:鼓声激越、水花四溅、岸上人头攒动。这一幅动态画面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情感,不只是节日的热闹,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仪式。诗人通过对民俗活动的描写,流露出对民族传统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角粽雄黄艾叶糕,美在今朝,爱在离骚。”
此处将节日食品与文学情怀并列,形成现实与精神的双重层面。一方面,诗人赞美粽子、雄黄、艾糕带来的节日美感;另一方面,以“离骚”点出节日的精神根源:纪念屈原。情感由民俗走向文学,由物质走向精神,诗人表达了对屈原诗魂的深切敬意。
“九章千古韵飘飘。词颂天骄,曲颂诗豪。”
最后三句情感升华,称颂屈原的《九章》千古传诵,称其为“天骄”“诗豪”,高度概括了屈原的文学地位与人格魅力。诗人以词曲致意,以文载道,表达了对屈原高洁人格与不朽诗篇的由衷敬仰。
在传统节日的时代情怀中:这一天,孩子们系上五彩绳,老人挂起艾草,厨房飘出粽香,一切如记忆中那般温馨。然而在热闹之余,诗人笔下始终流淌着一份沉静的叹息——那是对千古文人的怀想,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屈原,不只是诗人,更是家国理想的象征。他以《离骚》《九章》开创中国抒情诗的巅峰,也以投江殉道的行为书写忠诚与抗争。他的孤独不是失败,而是信仰的象征,是理想主义者不妥协的姿态。龙舟竞渡不仅是竞技表演,更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鼓声震天,是对诗魂的唤醒;人潮涌动,是对屈原精神的再度追随。我们用世俗的方式纪念他不俗的灵魂,以热闹回应他清高的孤独。
如今的我们,虽不再身处战国的动荡,却同样在现实洪流中摸索。屈原的诗篇仍是一座灯塔,提醒我们:纵然前路迷雾重重,也要以信念为灯,以初心为舟。
端午,不仅仅是粽子的味道、龙舟的热闹,更是一种对民族精神的体认与传承。每一次包粽、赛舟,都是与历史对话,与诗人共鸣。每一次吟诵《离骚》,都是在寻找那个“不与世同流”、始终守望光明的自我。
我们纪念屈原,也是在纪念人类不屈的理想之魂。
“南南吕”为南曲调式中的一种宫调,常用于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和散曲。南曲旋律婉转细腻,流行于江南地区。
“一剪梅”是曲牌名,具有固定的格式和节奏,通常为双调,七字一句,共六句。
因此,《南南吕·一剪梅·端午节忆屈原》是一首典型的南曲小令,在节奏规整中蕴含深情,于短小篇幅中凝聚厚重历史与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