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去村外滑雪,路过一家农场境内的苹果树。那是一棵很老的据说不能再结果的苹果树。黑的枝干横出斜入,错综复杂,独立在平坦空无一物的白雪地之中,有一种沧桑坚毅的风质。近看,粗糙的枝节上没有覆雪之处爬着青苔,那小小的葱绿很是动人。在树上,还长了3丛寄生植物。这种植物粉绿枝叶,难得的是专门在圣诞前结果,果实如珍珠大小,玉色,骨碌碌一大串晶莹剔透。我爱那些它们寄以为生的枝干。本来农家的东西不能随便取,当时也管不了多少,就吩咐先生停下,强作大方上去掰下一把枯枝放入雪橇。先生问我,为什么要拉这些垃圾回家。我自信地说要用它插花。我的先生好就好在我无论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即使他半信半疑,也总是站在我一边。所以我的美丽的树枝们被我和我的忠实的同谋一起安全地运回了家。在回家后的半个小时之内,我找来了一个黑铁皮色的高挑花盆,树枝插进去,交错地伸展开去。然后是中国买来的两朵白百合绢花衬着几片修长的绿叶,低低地插入黑色的老苹果树枝间,简直清丽极了。这样的杰作摆在我们餐厅和厨房间的吧台上,至今仍得到每位来客,尤其是女士的青睐。
可见,好些时候,一件很平常的甚至被人遗弃的物件,由於看它的人的经验和品味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瑞士有一家有名的专业设计家居店叫“室内”,每一季度都推出最新时尚的家私和家居用品。近两年来古东方的风味很浓。我记得从前在中国的小街小巷里有摆地摊卖竹木器的,卖一种方形圆角的薄木碟,能见到一圈圈纹路的,才一元一个,母亲买来装花生瓜子之类的。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中国碟,盛着一个绿果子,一片小的放在一片大的里面,角度转了一下,最下面垫着一张芭蕉叶,边上立着个紫红色兰花形蜡烛,放在“室内”店里的木餐桌上,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价格自然也不菲。同桌的还有木碗,竹拼花垫子,竹片垫子,长叶形的绿瓷盘和白瓷盘。所有的东西都是为室外进餐之用,成为瑞士夏日花园家居用品的潮流。这么贵的廉价国货我舍不得买,不过提醒了我下次回国多买些回来送人或己用,一定很受欢迎。还有今年玛诺百货公司推出的卧室用品,有黑亮漆、金把手的箱、柜,黑铁网箍的红灯笼,古中国色彩和图案的窗帘布和床单被套、茶具、蚊帐。从前见过的熟得不能再熟的东西,早就被国人抛弃的土传统,在异国风他乡的高级商店里重现江湖,经人一设计,倾国倾城。难怪听说瑞士的艺术设计水平世界领先,我这是近水楼台了。所以,我很喜欢没事去看商店里的摆设,或者去人家的网页上查找室内设计图片。不用花钱,就可以捡到很多新颖的构思,领会到从不同角度发掘各种材料艺术潜能的道理。
可见凭一颗玲珑心,就能创造出其不意的美丽。
这样的玲珑心,在瑞士幼儿园和儿童玩乐小组的手工课上,被老师们用来教给内心还是白纸一样的孩子。首先看看他们所用的材料吧,由於经费有限,平时老师总会不时向外界贴布告征收废旧用品。有装蛋的纸盒、卫生纸用光后剩下的硬纸筒、硬纸盒、啤酒垫、废网球、一次性塑料杯、吸管、包装纸……这些东西,被这些看似平凡的女人领着一组未满学龄的孩子改头换面,变成了灵气十足的小艺术作品。
我的女儿今年三岁了,夏天过后进了儿童玩乐小组。第一次,一张纸上被女儿用水彩颜料胡乱涂了形状,象现代抽象化派,而且是出自货真价实的童心和本能。第二次,是个南瓜节风筝,材料是桔红色硬纸板和不同颜色的塑料绳。硬纸板剪成了长菱形,画上眼睛鼻子和嘴,长菱形上、左、右角处用塑料绳打了蝴蝶结,下角系上长长的一条绳子,绳子上每隔一段一个蝴蝶结,一直飘下去。这样简易的风筝象年幼的女儿一样还没有能力飞上天,时值南瓜节,正好用来吊在开向花园的落地玻璃上。第三次,老师收集了很多各种形状颜色的落叶(秋天了),教孩子们把它们无序地贴在一张圆形的啤酒杯下的硬纸垫上。第四次,卫生纸用光后剩下的硬纸筒,下端封了口,筒身涂上了几圈黄黑相间的颜色,最上方贴了两个圆红眼睛,也是硬纸剪成的小片白翅膀贴在纸筒上方相应的地方,贴处打了小洞,穿了绳子,挂在女儿脖子上,是一个装饰性十足的小蜜蜂筒,里面还能放几颗糖果或几根笔;带回了家,在女儿房间里作了笔筒,比从商店里买回来的还好看。第五次,是一个钻了三个洞的圆板栗,插了三根棍子,用紫毛线缠了几圈,最后打了个结,剩下的毛线一拉,看着象个吊着的蜘蛛。第六次,第七次……所有的手工做法简单,无需技巧。三岁的孩子在玩玩闹闹之中,大约也学到了一点将平凡变美丽的心思。而上课的过程,对每个孩子肯定是特别而快乐的游戏。
过程固然愉快,而当自己做出来的工艺品能派上“大”用场,对做的人和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又有更多的意味。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瑞士的南瓜节时,在拉亨,幼儿园的孩子们在傍晚由老师带领着,排着长队,提着灯笼,轻声唱着关于灯笼和秋天的歌,向湖边走去。三个不同的幼儿园的队伍,象三条灯的长龙,在湖边镇政府楼前会合,随即围成一个圈子,一起唱歌。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的女儿还小,我陪着她只在路边看。今年,她要混进幼儿园的的队伍里走,还模仿他们唱歌。而她的双眼总是被那金黄的灯笼缠住。的确,那些向日葵形的灯笼在黑夜中很美。一个薄纸球,上面贴了四瓣花瓣,一定是孩子们自己动手做的。它们盛着饱满温暖的金黄色烛光,被小巧的手们提着,一路载着轻柔的童歌声,对於我的女儿,很可惜这是一个两年后才能实现的梦。更让女儿羡慕的是紧接而来的节目。那就是回到幼儿园门口,家长们已经等在那里,拿着相机留下这让人骄傲和温馨的一幕。老师们也安排了一个惊喜,开始分发弯月形的面包和饮料。得到食物的孩子可以跑到家长面前,把灯笼交给大人,自己开始啃面包,开心极了。当然我的可怜的女儿也很想要,经我一解释,很失望地找了个人群后的台阶坐下静静地看了会儿,然后落寞地说,妈,我们回家吧。回家的路冷冷清清。我知道她很爱慕他们的灯笼,盘算着过几天要把朋友的孩子的灯笼借来看看,明年要记得和她一起做一个,就让她早一点圆这个最美的金葵花的梦吧。
不过,并没有等到明年,过了一个星期,儿童玩乐小组也开始教三四岁的小孩做灯笼了。一边做,一边学唱灯笼和关于森林里的圣诞老人的歌。孩子回家讲给我听时我也和她一起笑了,笑得很高兴。听说是要在三个星期后的星期六晚上,集体提着灯笼去森林里找背着一麻袋礼物的圣诞老人。
原来在瑞士,创意的培养是这样一点一滴地从孩子小小的时候开始的。
我记起自己小时候,学着大孩子将树上的柳叶摘了来吹,将塑料绳和自行车铺里捡来的铁环做成毽子踢,将五颜六色的纸做剪贴画,后来去八大山人馆见了美丽的中国画,回家找了黄黄的草纸来画墨竹……那时候没有人教,这些让我着迷的事物是随时随地东张西望看来的。到了快成人了,那种对艺术和创造的懵懂的渴望一直还保持下来,於是上大学时选择的专业是设计。不过,至今最让我开心的仍然是日常生活中的变废为宝,变平凡为特别,变土为时尚的游戏,因为除了花费少,更吸引人的是,那种美丽是出其不意的,独一无二的。这一点道理,恐怕我三岁的女儿现在也开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