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好风光-艺术实践锁记》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南京师院》1985年10月10日第四版 记载 《长城内外好风光-艺术实践锁记》王达弗 (东北写生)

今年暑假,美术系国画教研室杨建侯教授、范保文教授和我带研究生林一鹏一行四人,赴我国东北朝鲜族自治区和内蒙锡林浩特盟进行“艺术实践”。从七月五日到八月十日历时一个多月。下面是我们在旅行中的见闻点滴和体会。              一 这次“艺术实践”行程数千里,中转点多,铁路公路交通拥挤。有时全天都在车厢中,一天换一个城镇,换一个旅社,风尘仆仆,辛苦倍尝。特别是七十六岁高龄的杨建侯老教授,始终精神饱满,不畏旅途艰辛,感人至深。我们所到之处,人们都对这位老教授投以惊异的目光,赞叹他的毅力和为培养青年美术接班人而献身的精神。 由于描写杨老的电视传记片《在润泽的土地上》刚刚在辽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在长白山旅社里,几位男女服务员一见到杨老,就说前一天看到了这部电视片。一位朝鲜族服务员问杨老:“您老太看来身体很好,这次怎么没有陪您出来旅行?”在张家口旅社里,几位女服务员认出了杨老就是《在润泽的土地上》电视片中那位老画家。她们对这位画家,能远道而来,都热情接待,亲如家人。我国普通劳动人民对于中国艺术家是多么尊重和爱戴。用他(她)们自己的话说:“艺术和艺术家是一个国家的国宝,要尊重和爱戴这个国宝。” 在长白山麓,朝鲜族人民对我们热情接待,也很感人。在二道白河我们住在一所气象水文站的招待所,这所招待所只有两三间客房,没有专职服务员,水文站中一位朝鲜族医师亲自为我们准备伙食。杨老在小天池遇雨,陪同的朝鲜族青年把自己的衣服给杨老披上,在倾盆大雨中返回旅舍,朝鲜族医生为他烧火炕取暖。汉、朝两族的情谊和他们尊敬老画家的感情,深深印在我们的心底。              二 在内蒙古锡林浩特,我们正赶上该盟举行那达慕大会。会议主持人盟党委宣传部长(蒙族)亲自到宾馆看望杨老,给我们参观大会以各种方便,并请杨老在主席台就坐。在会上采访的“新华通讯社”、《了望》杂志和《经济日报》社记者,对我们几位画家在会场写生,也很感兴趣,特约我们和蒙古摔交手合影留念。《经济日报》女记者多次采访了我们,对我们为培养青年而长途跋涉表示钦佩和敬意。他们说,你们适逢其会,为那达慕增添了光彩。盟委宣传部特为我们安排了一次远行采访,到锡林郭勒草原的阿巴戈旗•汉乌拉木公社一位牧民家中作客。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牧民把草地设栅承包,我们看到了内蒙草原上牛羊成群、牧业兴旺的景象。我们在牧民定居的砖房和蒙古包内作客,品尝奶茶和奶酪,和北京来的记者们一道听牧民主人谈话。他们每家都有风力发电设备,几个风车在空中旋转,家用电器就都活动起来了。各种塑料装饰品和儿童玩具、壁挂地毡,琳琅满目。蒙古族人民好客、勤劳和朴实的性格,也使我们深受感动。              三 在锡林浩特正逢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内蒙电影制片场合拍《成吉思汗》电影。我们参观了现场,并结识了电影文学故事作者赵真图纳仁同志,这位六十岁的蒙古族作家谈了他写作《成吉思汗》的情况。当前美国、西德都准备拍《成吉思汗》电影,我们必须争先开拍。他在接待美国和西德的剧作家时对他们说:“你们写《成吉思汗》是用打字机,而我却是用自己的血和汗来写的……”。他谈到这里,脸上充满了民族自豪感。他对杨建侯教授为了保护自己的作品(绘画原作)不至流到异域,舍弃了出国和巨额金钱的感人事迹十分欣赏,他自己也是一样,现在住在新疆天池旁边一间木屋中,继续写《成吉思汗》,而谢绝了外国对他发出的邀请。这两位献身艺术事业的艺术家,都有一颗为祖国、为民族争光和洁身自爱的高贵品德。              四 在这次艺术实践中,杨老带头尽可能不坐软席卧铺,不住高级宾馆,而是和研究生同吃同住同艺术实践,为青年做出了吃苦在先的榜样。如从延吉或通化乘包车上长白山都要八百元,杨老都一一拒绝,而是乘一般公共汽车或旅游车前往,为国家节约了旅行费用。 一个多月的旅行,老师处处以身作则,身教言教,团结互助。杨老更利用晚间,对同行师生谈心,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与师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现了老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忠心耿耿培养接班人的优秀品质。师生在旅途中都抓紧时间,进行写生和速写,收集素材。晚上互相观摩,互相学习。这种方式大大弥补了在校课堂教学的不足。即培养专业技能又锻炼了工作能力,开阔了视野与胸怀。北国风光,气势雄伟;各族人民,气质豪迈,使我们忘却了旅途的疲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