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画家、教育家杨建侯教授》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鼓楼文史》(第五辑)1993-12鼓楼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刊画 《梅花香自苦寒来》(新四军纪念馆成立之庆)乙丑春月1985 P2 特写 《记著名画家、教育家杨建侯教授》孙元亮 P11-17; 特写 《记杨建侯教授》苏茂邦 P18-19;

记著名画家、教育家杨建侯教授 孙元亮 十年浩劫中。我有幸投师著名画家、教育家、南师大教授杨建侯门下。由于我们两家相距不过百米,我经常去杨老家请教问题。杨老的为人治学对我的人生道路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二十多年过去了,抚今思昔,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使我终身难忘。 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勤奋、刻苦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意志,在杨老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我向杨老学画之初,文革尚未结束,由于长期的政治迫害,使杨老心情十分压抑。就是在这种恶劣环境里,他老人家还是每天坚持动笔作画、练字,和来访者侃侃而谈,切磋书画,生活内容仍是充实的。 有两件事给我印象尤其深刻,每逢天气寒冷,杨老的气管炎就要复发,严重时只得卧床休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冬天,党中央决定举办全国“双庆”美展。杨老当时正因气管炎卧病在床,由于稿件要得很急,他叫我帮他磨墨理纸,自己不顾正在发烧的病体从床上爬起来,作了《春满人间》的大幅红梅国画。这幅画在全国美展中被放在显著位置,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它准确地表达了当时亿万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这幅画先由文化部收藏,后来赠送给了联合国。 国庆卅周年前夕,杨老和谭勇老师决定合作工笔花鸟画《普天同庆》。这幅画篇幅巨大、构图繁杂。当时正是南京地盛夏。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这样大的画在家里无法铺开,杨老就借省军区政治部一间宽敞的房间作画室。每天早出晚归,十分辛苦。高温和劳累使七十高龄的杨老病倒了,并且还发着烧。我们劝他休息,他坚持不肯。我只好每天用自行车把他推去、送回,每当他实在画不动时,就在躺椅上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工作。中午,部队食堂的饭菜他吃不下。就以一杯麦乳精作午餐。在那些日子里,我这个当助手的都感到吃不消,何况杨老呢?由于担心杨老的身体可能支持不下去,我们总劝他搞不动就算了。而杨老硬是以其坚强的毅力和谭老师一道胜利完成了任务,使这幅画如期参加了国庆卅周年省美展。 通过和杨老的长期接触,我总觉得在杨老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一种超乎常人的精神力量,在他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究竟从哪里来的?人们常说杨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想这大概就是杨老那无穷力量的源泉吧! 由于杨老的勤奋和刻苦,几十年来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教育实践,使他对东西方艺术均有很深的造诣,作为他的学生,我觉得听杨老谈艺术简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他那独具慧眼的见解,充满了辩证法,令人不得不叹服。 例如谈素描教学时,他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是人们往往不知道素描也会是危险的、害人的。第一句话肯定素描的重要性,后一句话又指出素描是危险的,这是矛盾的吗?不!一点也不用奇怪,不是有人素描画得很好,但不会创作吗?这就是素描害人不会造型的例子,因为有些人只知道为素描而素描,不搞创作的缘故。素描是造型的基础,是必要的,但要看怎样搞才能适应绘画的需要,雕塑家所需要的素描不同于国画家需要的素描,也不同于工艺美术家所需要的素描……所谓素描她的要求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作画要不断改进,当你画的已经不错还想要提高,杨老会说:“你每一张画都画得很好,不会失败了,但是我希望你先失败十张。失败十张就说明你在找新法子,因为老法子是不会失败的,这就是郑板桥所说的‘熟中见生’。你熟了一定要求生,达到熟能生巧,生而再熟,熟中不见生就停止了,生而不熟还未到功夫,它是一层层螺旋式的上升,能做到这—点就能逐渐提高,逐渐深入了。” 在谈到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时,杨老说:“老画家传统功力强要把重点放在创新上,青年画家则应多向传统学习,只有学好传统才谈得上创新。”他认为:“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而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杨老这种充满辩证法的艺术见解,在平时谈话中比比皆是。正因为杨老是从哲学的高度来指导艺术实践和教育的,所以他不论画中国画还是画西画,不论是搞鸿篇巨作、还是画册页小品,都显得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他从放长达半个多世纪,桃李满天下,其中有饮誉海内外的著名画家,有美术界的领导骨干,更多的则是在美术园地辛勤耕耘的园丁。 杨老不仅画品为人们称赞,人品更是得到大家的敬仰。他牢记先师徐悲鸿先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的教导,在57年以后风风雨雨的二十年中,他表现得刚直不阿。杨老平时和我们交谈中的许多真知灼见,逐渐被后来历史的发展所证实。 疾风知劲草,正是在那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岁月里,杨老以他清醒的头脑和一身傲骨,证实他不愧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 杨老虽然在画坛上久负盛名,但是一直非常谦虚。他作画反对粗制滥造,我看过他很多作品的创作全过程,他搞创作不仅自己反复推敲,几易其稿,还经常请家人和我们学生,甚至于小朋友对他的作品提意见。我们总是敢干向他把自己的看法全部讲出来,有时杨老就是根据我们的意见进行修改的。他从来没有因为我们提了意见而有过什么不愉快。杨老身体力行,正如他教诲我们的:“人家恭维我们容易,批评我们难,批评者常常是冒风险的,凡是对我的批评都是可贵的,我们都应该表示感谢。一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虚心求教是学者的态度。拒绝别人的意见就是自满,自满等于自杀。” 杨老一贯以善良之心待人。对朋友在事业上的成就,他总是给予介绍和推荐。老画家李味青开个人画展,杨老亲自向《江苏画刊》介绍其生活经历和为艺术精心锻炼的精神,要他们前来拍画采用。为此还写了条子要我送给李老表示祝贺。对同窗好友赵良翰先生艺术上的成就,杨老十分推崇,评价很高,一有机会就向有关方商介绍。赵老病逝后,追悼会开得很隆重,同时举行了遗作观摩以弘扬赵老的艺术成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杨老常说:“一个人在社会上要靠朋友推荐,如果朋友有才不能为人所知,是朋友的过失。”杨老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由于杨老主张“以德感人,以理服人,以情容人”。因而杨老能团结美术界各方面的人士,受到大家爱戴。 我从杨老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要想学好画,必须要学会做人。杨老的思想品质对我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杨老对我在绘画学习上的指导是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我开始向杨老学画时,杨老根据当时我的绘画基础,要我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深入生活大量画速写,二是练习搞创作。这种抓形和创作同时进行的训练方法使我进步很快。两年后我的人物画创作就参加了市美展。我后来改学花鸟画,杨老不囿门户之见,介绍我向著名花鸟画家赵良翰老师学习,使我在花鸟画学习上得益非浅。由于我是业余学画,到了一定阶段要再提高就比较困难,杨老这时强调院校系统学习的重要性,要我寻找机会全面深造,后来杨老介绍我到市教育学院艺术科学习。 平时我拿画请杨老指点,他每次都能找出我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下阶段努力的方向。当我的画有了进步,应酬画增多时,杨老又及时向我指出过多画应酬画的弊病。他说:“应酬画中许多是简单地重复,使你的水平在原地踏步,而且养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一动笔就是那几下子。不过画本来是要给人家欣赏的,如果人家真喜欢你的画,必要的应酬也是免不了的,分寸要靠自己掌握。” 当杨老看我学画时间较长,有了较好的基础后,又对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现在正年轻,要抓紧时间搞一点大作品,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使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的丈二匹工笔画《群雁来归》就是四十岁画的。《南京解放》那幅油画是四十七岁画的。一般说来过了五十以后再搞鸿篇巨作,精力无疑就差了,这是生理上的问题。听了杨老的指点,我从写生、查找资料、构思、构图,化了七年时间完成了一幅长达十八米的反映明清时期秦淮风貌的大型历史风俗画卷《秦淮胜迹图》。这幅画内容复杂。仅各式人物就有一千八百多人,这幅画的工程是如此巨大,我又缺乏搞大作品的经验,没有杨老做我的后盾,我的困难会更大。这幅画九易其稿,每当我在创作中遇到难题,都及时得到杨老的指点,使我能够逐渐深入进行下去。几年来积有画稿四五百米之多、工作量之大一般人很难想象。我曾向杨老流露过:“搞这样大的工程太艰苦了”的想法,杨老对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前人嘛,过去讲人上人是压在别人头上不好,但要争取做人前人,做一个走在社会前面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要自讨苦吃,一人不吃大苦怎么能有成就呢?你搞的《秦淮胜迹图》不是象过去作一般的画,你是一个人在办研究院,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画,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你到外面写生用毛笔画得很好,因为其中很多问题你在搞这张长卷时已经解决了。你创作的《秦淮胜迹图》要在不断修改中提高,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象这样的作品代表了作者的生命、思想、技能,这是代表你一辈子全貌的作品。历代名家传世之作也只是一两张作品,所以你要慎重,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结束。”我遵从杨老的教导,目前正在再一次修改这幅长卷,以期用最好的成绩向南京人民汇报。 杨老教了一辈子的书,对教育十分热爱,因为我也是教师,他有一次和我谈起教和学的关系。他说:“教学关系是爱与敬的关系,你抱着对学生的爱心去教,才能教好学生;学生心里感激你,才能尊教你。而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能说能写、能做、做到一专多能。你不努力学习,拿什么教学生呢?既要教就要学,越是教得好,越是学得好,就能做到教学、创作两丰收。这样从爱出发,教学关系就成了良性循环,这样教出来的学生青出于兰而胜于兰,时代也就向前发展了。” 杨老说:“我主张以爱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是对国家负责。我们创作再好,只有一个脑袋两只手,教好学生就会有千百个脑袋千百双手,为国家多作贡献。这是我们当教师的最大快慰。” 杨老平时生活简朴,淡于名利,但是他几十年来在艺术园地里的辛勤劳动,得到了社会的尊敬。江苏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分别为他拍摄了专题片。当他八十寿辰时,省文化厅、省美协、南师大、省美术馆联合为他举行了大型个人画展,出版了《杨建侯教授八十寿辰从艺六十周年纪念文集》。江苏出版社和香港出版社将分别为他出版画集。 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杨老现在虽已八十三岁高龄,芬芳桃李满天下,然而他还在工作,还在继续为党的教育事业和艺术创作园地里浇灌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记杨建侯教授》 P18~19 苏茂邦 南京肺范大孛美术系杨建侯教授,又名赞楠,江苏无锡人,1935年准并于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孛院艺术专修科,是我们中大的老学长。杨夫人蒋秀珊和我爱人尤瑛是在重庆沙坪坝同年毕业的中大校友,抗战期间在中央大学就认识了。解放初,我和尤瑛自昆明到南京,住三牌楼回龙桥,有幸与杨老、蒋老寓所近在咫尺,时常往来,更为亲密。 1987年,我应几位熟爱京刷的老友之托,筹备组织成立江苏省老年京剧研究会,当选为会民,在江苏省政协大札堂举行成立大会,发柬邀清杨建侯、蒋秀珊夫妇参加成立大会,因他夫妇也爱好京戏。旋接挂号信,是杨老于百忙中给赠雄鹰一幅,题《远瞩》以祝贺江苏省老年京剧会成立,因杨老另有邀请不克赴会故也。即此,可觇杨老对友人厚道热情。当小儿苏昆生与宋秀琴媳结婚时,杨老特为绘制成《荷花》国画巨幅赠贺,深可感也! 1958年我被划右,人狱,再三迁徙旁改,二十多年。1979年改正,落实政策,仍回原校教美术溧.在校举行回忆画展。此时其他亲友多已见弃绝交,杨老尚敢为我的画展撰文送《南京日很》,使我十分钦敬,感激不已。 杨老的国画杰《风雪群雁》出版,古色古香,韵味隽永,颇饶宋人意趣。我们多次看杨老创作大幅油画《家庭访问》,其中人物的造型,老师和学生、家长们的内心表情,以及构图、设色,莫不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其勤奋求索,坚持创新,值得孛习。 杨老著《钢笔画法》、《写意花鸟画技法》及编写教案,时常到我处收集教材、范画,研究题款书法。修老创作巨幅国画《长江沉排工程》完成时,请我题隶书标题,及行书跋语落款。杨老创作此画时,无数昼夜在长江边,即今之南京下关长江大桥,体验生活,深入观察,写生所得素材,累案盈箧。定稿后仍千斟万酌,修改润色。以国画生宣纸,表现新兴的巨大工程,千百人施工操作的宏伟场景,实不容易!杨老苦心孤诣,绘形绘色,艰苦卓绝,制成巨幅,美术出版社多次来拍照、出版,传为艺坛佳话。时过境迁,已越四十余载。1993年,我在故乡昆明,闻杨老仙逝,特追思往日情景,书此遥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