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汉族的种族歧视传统》

作者:sensen 在中国,维族与汉族的矛盾尽人皆知。由于我没有在新疆长期居住的经历,因此对新疆问题没有多少发言权。但我想从另一个方面探讨汉族有无歧视其他民族的传统。 其实,汉人自古以来就有歧视其他民族的习惯。我简单归纳如下: 1)大家都熟悉狻猊、犰狳、猪猡这些表示动物的名称往往是由猎犬旁组字。在古汉语里,其他民族的名称也常用猎犬旁,以此表示这些异族类似野蛮的动物。如:“獫狁”—— 我国古代的一个民族。《史记·匈奴列传》有一段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日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又如:“狄”—— 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称为北狄。在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国语·晋语》有句“戎狄怀之”;《史记·货殖列传》也有句“夷狄益甚”。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有些有良知的汉族知识分子对此亦感到汗颜,并促进了一些文字变革,如将“獠族”改为“僚族”(我国古民族,分布在今广东、广西、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古人亦以“獠”泛指南方各少数民族。)又将“獞族”改称“僮族”。但是“僮”还有仆人的意思,还是一种歧视,解放后就再改为“壮族”。 除了用猎犬旁,古人还用虫字底来称谓一些少数民族,如解放前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的“蛋民”(也称“蛋家”,英文是Boat Dweller,即“水上居民”之意,解放后以并入汉族的形式消失)。现在的文献已改用“疍民”来称谓这一族人。 至于“羌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县、汶川县、松潘县境内)的“羌”字,其字型和发声都从“羊”字(《说文》:西戎牧羊人也)。这是否也是一种歧视,就见仁见智了。 2)千万不要认为汉人歧视周围的少数民族仅仅是由于一种民族优越感所然。因为即使汉人处于外族包围或迫害的逆境之中,这种劣根性依然故我。大家都知道,从上个世纪初到二战爆发之前,有大量的中国难民为了躲避战乱和饥荒纷纷逃到东南亚各国。当时那些中国难民(或移民)大多数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南方人,与今日的留学生可是不能同日而论语的。但他们到了侨居国依然要歧视其他种族的人群。他们称当地人是“番鬼”;日本人是“东洋鬼”;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是“红毛鬼”;印度人是“大眼睛鬼”或“孟加拉鬼”;黑人是“黑鬼”。只有一个民族是人,那就是汉人自称为“唐人”。现在的广东百姓还时常称外国人为“鬼佬”。 3)当称谓歧视已经成为一种语言习惯之后,汉人甚至可以创造出许多“与时俱进”的歧视性称谓来称呼与其不同的人群。如广东人和香港人在改革开放之后称从北方南下做临时工的女孩为“北妹”,男子为“北佬”。虽然“北妹”和“北佬”都还不是动物,但广东人和香港人经常是以一种非常轻蔑的口吻说出这两个称谓。 总而言之,汉人的确是一个有待从善的民族。至于汉人与日本人一样死不认错、将错就错,有其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的各种成因,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再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