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含诗意的人生(〖五大道文学奖〗纪实二等奖)

饱含诗意的人生

  --痖弦印象

 

〖五大道文学奖〗纪实二等奖


作者:林楠
 

  ·“这么着就下午了”

  --散板小序

  ·情与爱

  --木管吹奏的如歌的行板

  ·岁月保存的老照片

  --弦乐叙述的人生故事

  ·华彩乐段

  --后来的日子



  他丰厚的生活经历,俨然一部诙宏的交响诗。这里展示的只是两条主线构成的他的人生复调乐章。

  从此处切入,走进他的生活,去接近这位大诗人,大编辑家的深刻,他的坦率和他的笑容……

 
 ·“这么着就下午了”

  --散板小序


  约好下午去拜访痖弦的。


  海伦收起她一整天的说笑,专注开车。我们驶出市声,驶出嘈杂,驶出林间公路,直驱痖弦的乡间别墅。

  从车窗望出去,天真透彻,云朵那般灿然。午后的阳光懒懒地涂在油绿油绿的树墙上,然后漫向原野,一直漫过迷蒙青黛的远山和山顶上终年不化的积雪……

  在这温哥华特有的夏日午后的氤氲里,韵着车轮的沙沙声,我心中又一次默诵着痖弦的诗句--……这么着就下午了/辉煌不起来的我等笑着发愁/红夹克的男孩有一张很帅的脸/在球场上一个人投着篮子/鸽子在市政厅后面筑巢/河水流它的/这么着就下午了/……

  还有,……夕阳像一朵大红花/绣在的雉堞的镶边上/小城的夕暮如锦了/而在迢迢的城外/莽莽的林子里/黑巫婆正在那儿/纺织着夜……

  还有,痖弦说,“春日”是唢呐吹出来的。痖弦说,冬天是“断臂人的衣袖”“掀开花轿的流苏时”,“发现春日坐在里面”。

  一幅幅要多美有多美的风俗画。

  还有……

  这就是痖弦。这就是痖弦独自拥有的那种诗的视角,诗的灵秀和他那与众不同的诗的情韵。

  我记起最初接触痖弦诗作时那种内心深处生起的一阵又一阵隐隐的美妙的震颤。我惊诧他是怎样地把诗的功夫锤炼到如此纯熟自如的地步。一个还很年轻很年轻的人。

  隔着海峡,我曾张望过他的影子和他那十分别致的散落在岛上的诗的遐思……

  我一向喜欢读诗。知道的现代诗人也算不少。刹有介事的多,不很做作的有。而真正达到纯熟、洗练、潇洒,并自成语境、意境者,是可以数得出来的。痖弦在其中。

  当然,作为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痖弦的诗,不仅表现在他自己独具的那种诗的语言美、音乐美、图画美、节奏美、情韵美,更在于他的诗感的灵剔和深邃。犹如他的《一般的歌》,犹如他的《红玉米》,更犹如他的《深渊》。离难与乡愁,爱与死,追求与幻灭,冷峻与热烈,生存与终结……等等这些人类共有的情感和情绪,在痖弦这里,已被禅悟至一个异常空灵的境界--纯粹诗化了的境界和纯粹哲理思索的境界。

  一位诗人,在他停笔近半个世纪后,他的诗作依然常常在生活里,在舞台上,在弦乐的流淌中被吟诵着;他本人依然常常被人们念着,想着,牵挂着,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用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力作释,当然没错。可总觉得不够,这里似乎

  还应该含着一些更深刻的东西,是个性魅力,还是人生的丰富和曲折?

  车轮在旋转。

  旋转的车轮绕着岁月的胶片,把痖弦的身影推至近景,推至特写,推在我们的眼前……

  --在中国现代诗的史册上,记录着“十大桂冠诗人”的辉煌,痖弦是其中的一颗尤为闪亮的明星;

  --痖弦和洛夫、张默等几个风华正茂的诗人共同发起创建《创世纪》诗社。《创世纪》为现代诗的发展注入了一股蓬蓬勃勃的朝气,为始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学运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话剧《国父传》在台湾各大剧院隆重上演。痖弦扮演的国父孙中山,其艺术形象给台湾观众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痖弦荣膺这一年度的最佳男演员奖--“金鼎奖”;

  --痖弦以诗人、教授、学者的身份出现在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各著名大学和各种社团集会的讲坛上;

  --《幼狮文艺》、《幼狮少年》、《幼狮学志》、《幼狮月刊》、《联合副刊》……这些拥有众多读者,被读者深深喜爱着的报刊的主持人,担任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诗人、报人、教授、演员……集痖弦于一身,使其成为那个时代出现的一名浑身光彩的公众人物,成为青年人的偶像,荣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光荣称号;

  --诗和歌的翅膀托着痖弦从台湾岛出发,向世界翱翔……

  ……

  车轮旋转着。海伦和易虹都默不作声。我知道,此时此刻,我们似乎各自都在沿着自己心目里的一条小径,一步一步走近诗人,走入他的诗笺,走进他的人生……

  车速减缓。树叶也渐渐明确起来。海伦、易虹顿时变得活跃。不用问,到了。

  啊,左边是树,右边是树,前面后面都是树。浓荫中漏出诗人的屋宇,白墙红瓦,造型别致,给人以联想,仿佛是桥,一座写意桥?

  在悦耳的门铃声中,主人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痖弦,一种只有大诗人才有的诙谐和沉稳。声音厚得像话剧演员。真好。

  海伦、易虹显然已经很熟识,亲切而无拘无束地寒暄着她们上次见面时的一些事。我是新客,打过招呼后便藏在他们的谈笑声里,依照我的采访习惯和经验,这是捕捉最初印象的最佳时机。

  痖弦,这位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竟是如此的和善,如此的亲切,如此的平易近人。

  当然,这诸多如此,正是他的高度。

  ·情与爱

  --木管吹奏的如歌的行板

  痖弦乡间别墅的一层很开阔,应该说有三个功能区:一部分是客厅,一部分是书房和收藏区,一部分是厨房和餐厅。从书房的落地窗望出去,院里的草坪环着一个很大的泳池。屋子四壁,嵌着几幅精致的明清木雕门楣和窗棂,整体感觉透着典雅的古韵。艺术收藏品中,手炉的品种、式样多而齐全,其中三款为明代张鸣岐亲手制作。

  我们本已在客厅的沙发里落座,可能是为了记录的方面,海伦提议去围着餐桌。餐桌边的一扇窗户嵌着夏日的浓荫、午后的安谧,和偶然滑过的啾啾鸟鸣……

  此时,妻子桥桥从旋转楼梯下来招呼客人,吸着氧气的桥桥待客的热情丝毫不减。海伦、易虹是常客,自不待说,痖弦向妻子介绍了我,痖弦看着坐在身边的妻子对客人说:“桥桥是病号,从19岁我们结婚前就开始谱写着她的病史。病例加起来足有新约、旧约合订本那么厚,是一部伟大的病例。制造氧气的装置,外出供氧的装置、预防突然停电的装置,政府都免费提供。在台湾,这些都是要自己花钱的。一个充满人道的国家。我和桥桥特意买了一面加拿大国旗,每逢加拿大国庆节都挂出去。这个国家对我们不薄,像桥桥这样的身体状况,一般的国家恐怕就不会接纳了。我们家四口,桥桥,还有两个女儿。我是唯一的男生。生活磨练了我,我曾经常从四楼把桥桥背下来背上去。生活也塑造了我,我是公认的最尊敬女子的男子,也是和女子相处最好的男子。”

  后两句一出口,顿时撩起《女友》杂志两名女子的兴致。我原想我的这次采访就不再提什么具体问题啦,因为想知道的差不多都知道了。只是借造访之便,近距离感觉一下诗人现时的生活,感觉一下他的情致和屋子里这样那样的一些细节。可海伦、易虹不干,她们说:“不行。让痖弦说说他是怎样追我们桥桥的,说说他的浪漫史。”

  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刹时间,笔记本、录音机均已准备就绪。

  在妻子现场监督下,当面交待浪漫史,这恐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不过,序幕既已拉开,人物就必须出场了。我们暂且把这出笑声不断的轻喜剧定名为--

  初恋

  “你们再笑我便把大街举起来”

  --引自痖弦诗句

  时间:“这么着就下午了”。

  地点:“河水流它的”,“我们坐在餐桌边”。

  景物:“掀开花轿的流苏时”

  人物:诗人、妻子、海伦、易虹、林楠和一只特别喜欢听浪漫故事的黑猫。黑猫特爱亲近易虹。

  (妻子把诗人沏好的茶给每人添上,水入杯的响声似乎在催促着诗人的回忆……)

  海伦:快点儿,说说您的初恋。(扫了痖弦一眼)

  [黑猫在一只椅子上冲着诗人蹲着“喵儿……”意即快点儿。

  (众笑)

  易虹:您第一次恋爱是桥桥吗?(扫了桥桥一眼)

  林楠:(对诗人)直说,别绕。

  妻子:快点儿,抓紧时间。

  [笑声交织。远处,有鸽子掠过,“塞纳河与推理之间正在周旋。”

  诗人:(咳了一下,似乎正在酝酿如何启动话题)我的第一名恋人是一名护士。她长得非常非常漂亮。

  众:(惊奇地)是吗?[桥桥这时显出自信,含而不露地微笑着。

  诗人:(偷偷扫了桥桥一眼)这位非常漂亮的护士当时在三个男人之间徘徊。一个是她的同行同事,医生,人称“好人”;一个是华人潜水队长,此人高大、健美、剽悍、帅气,人称“蛙人”;另一个就是我,诗人。

  海伦、易虹:这么错综复杂,会不会发生决斗哇!

  诗人:没发展那么快。我每次到医院找她都扑空。

  妻子:不全是吧?

  诗人:终于有一次给我扑到了。姑娘手中拿着一本诗选,里面有我的爱情诗。她藏在花坛的后面对我笑。笑出一片玫瑰色的彩霞。

  林楠:别说诗,说事儿。

  易虹:说结果。

  诗人:虽然没有发展到决斗,也够激烈的。护士最终选择了同行好人,蛙人自杀未遂;诗人折腾出许多诗。有道是:害人蛙人,苦了诗人,便宜了好人。

  第一场剧终

  《初恋》第二场时间、地点、场景、人物如前。改为诗人自述。没有配乐,因为易虹的口琴没有带在身边,演员只得干说。

  诗人:……失恋的日子里,脚步时不时还迈向护士工作的医院。但目标已不是护士。听说住院部第四病房有一位漂亮的病人。我找了个理由去接近四病房,假装探视向里面窥探。果然发现有一位漂亮姑娘静静地坐在那里,好让我激动不已。(诗人不由自主地搓着手掌)

  妻子桥桥插话:“那是我二姐。”

  诗人:你二姐漂亮,但不是我喜欢的那种。我确实更喜欢你。(诗人笑了,笑得很坦荡)那是因为我受《红楼梦》的影响,喜欢那种纤细阴柔的美。当时你静静地靠在床背上,吃着什么。细细的眼睛,弯弯的眉,像初四的月亮。在我心目里,整个一个林黛玉林妹妹。从此,我心中昼夜有一弯初四的月亮升起。我和林妹妹的恋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我们的恋爱既浪漫,又省钱。月光下,牛背上,小溪边……迎朝霞送落日,吸着甜甜的空气,淌着醉人的露水……一天一天快极啦!1965年,我们结婚了。用我的一万元文学奖金办了婚礼。我把心爱的桥桥娶回来了!闹房的人散去后,只有我们俩人,新床、新被、红烛……我高兴得在床上打滚儿,喊着:啊,我们结婚了!我们结婚了!两颗年轻激荡的心紧紧拥在一起……

  婚后的时光里,我们欢天喜地,尽情陶醉,毫不在意日子的拮据和物资的匮乏。我们在工棚般简陋的住房里,享受着一贫如洗的新生活。对于要不要在锅里多加一个鸡蛋这样的问题,我们俩要经过慎重考虑才敢决定。买一碗桥桥喜欢的凉粉,她尝一两口便推给我吃。我说我今天不饿,还是你赶紧把它吃下吧,如此这般要折腾好几个回合。最后还是你一口,我一口把一碗凉粉俩人分着吃下。桥桥的妈妈看着心酸,落泪了。她觉得我们的生活委屈了她的女儿。自家人不说,我的窘境竟让我的一名学生发现了。他震怒了!“让大诗人住窝棚,我要告蒋经国!”

  最穷的日子,最艰难的日子是桥桥陪我渡过来的。桥桥是个绝好的姑娘,她收留了我这个穷小子,给了我极大的心灵慰籍和温暖,何止如此,还给了我一生极其珍贵的精神滋养。甚至包括我的不少诗友,都从她这里获得过诗的灵感。一些诗的语言,诗的想象在她这里随口而出,比如:“长如离别,短若喧哗”,“白天是生活,晚上是生命”,“她家真干净,连灰尘都在排着队”。连对我的批评都是诗的语言--“轻声些好不好,让我们尊重夜晚”。包括桥桥生活中的一些女性的撒娇、嗔怪、生气、抱怨以及一些孩子气的顽皮……都有一些诗意的美含在其中。常喜欢你这样子/坐着,散起头发,弹一些些的杜步西/在折断了的牛蒡上/在河里的云上/天蓝着汉代的蓝/基督温柔古昔的温柔/在水磨的远处在雀声下/在靠近五月的时候/让他们喊他们的酢酱草万岁(《给桥》)这是一首我专门写给桥桥的诗。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诗意的贫穷中依傍着、厮守着走过人生。当然,现在好多了,我们在温哥华有这样一座以桥桥命名的漂亮的房子,大女儿在魁北克从事美术设计研究,小女儿毕业于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系,现在在帝国银行工作。大女儿敏感、个性强,不爱交往;小女儿憨厚、开朗。近来发现大女儿在写诗。她写诗我深感欣慰。那天,我读了她的诗,被深深震撼了,我流了眼泪。她写得非常好,非常深刻。不知为什么,在她那颗年轻的心里,居然藏着那么深的幽暗。是的,孩子成熟了。

  好了。总之,一切都好了。退下来的生活,就像我这屋子里的气韵,春夏秋冬,一派妩媚。阳光透过轻纱照到屋子里,日子暖洋洋的,像双簧管演奏的曲子,在心中缓缓地回旋、流淌……

  岁月保存的老照片

  --弦乐叙述的人生故事

  在弦上,往事如烟,丝丝缕缕……

  1990年,我回到河南故乡。这是我离开故土的第四十个年头!四十年,四十年啊!骨肉亲人隔断了音讯。堂兄带我到据说是我家残留下的半截土墙下。我跪在那里用双手去触摸。我颤抖着,我让自己闭上眼睛,想感觉到一丝气息,那是我们曾经住过、生活过、煮过饭的屋子啊,这屋子里曾经有过父亲母亲的身影……听堂兄说,母亲最后几年,一直坐在窗前看着院里的一棵桑树。她说,这棵树是我儿子。你看它青枝绿叶的。我儿子一定不会死,他一定到了一个好地方。等儿子回来,我要请一台戏来唱,买一串最长最长的鞭炮来放……我还追到青海。父亲曾在那里劳改过。那是一个奇寒的黑沉沉的夜,我站在梁上迎着漫天风雪嘶喊着:“爹,我是小二,我来看您啦!爹!爹--!您在哪里?我是您的儿子小二呀……”寒夜的风一次又一次撕碎了我的声音,却听不到爹的回应。

  父亲的影子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他曾在南阳民众教育馆管图书。他当年发明了牛车巡回图书馆,把书拉到乡下给儿童看。牛车巡回图书馆由3人负责,馆长,父亲,另一人掌鞭,主管路线、快慢;我负责宣传。敲锣。招人过来看书。现在看来,这巡回图书馆受益最大的就是我,我在这里读了不少好书,读了冰心的诗;读了陆志韦的《渡河》,读了《上海儿童》,父亲一直寄望我将来能成为一名诗人,当文坛一个“亮角儿”。我惭愧没能让父亲如愿。我能做的是在家乡建了一座祠堂,还请洛夫题了匾,供孩子们去看书。

  1948113日,在我的人生旅程上是个特殊的、令人伤心的日子。当时正值战乱。学校告知,你们和家长商量,要不要跟老师一起走。我记着,那天夜里我是一步三回头,流着泪离开父母的。那时候老师对学生像母鸡带着小鸡般好。于是,我们在母鸡带领下,顺着襄阳、沙市、宜都,穿越洞庭湖到达湘西零陵。太饿了。饿极了。同学们抢锅里的稀饭,老师非常生气,“别抢了!你们像不像中国青年!”喊着,骂着,他哭了,背过身去抽泣。

  抢稀饭的日子每况愈下,同学们流浪街头,看到街上贴着套红广告:“有志气,有血气的青年到台湾去!”第四陆军招生,三个月培训,尉官录用。只见一个抄河南口音的人端着一大锅炖猪肉出来,“吃吧,随便吃,吃饱了报名”。还说,“台湾四季如春,冬天照样吃西瓜,每人还发给一件软玻璃雨衣……”饿极了的小伙子怎敌得过炖肉的诱惑,乡音描绘的台湾又是如此般美好。于是搭火车,乘轮船,终于在高雄港登陆。一下船,这些人马上变了嘴脸,在历言呵斥声中,我成了通讯连的一名士兵。当晚,班长下给我一道命令:“12点半,你把电灯关了。”“是!”“是”时要立正。“是”完了立即意识到两个问题:12点半怎么确定?电灯怎么关?表的问题解决了。可电灯太高,我找来一把梯子,12点半差2分钟时,我爬了上去,使劲吹。多亏有人帮忙,墙上摸了一下,灭了。

  部队纪律严,每天6点早操。起床,集合,列队,唱着“向前向前向前”和“团结就是力量”操练。一年半以后有人发现好像我们一直在唱着共军的歌,要改过来。可国民党没有这方面的歌,过了些日子,还是唱“向前向前向前”。

  唱完了“向前向前向前”,我考上了政工干校影剧系。台湾的政干校相当于大陆的鲁艺。当年蒋经国提出兵写兵,兵演兵,我没有照办,我按父亲的指点,一头钻进文学百花园,读诗、写诗,沿着艺术的葱茏小径,一路探索走来。

  华彩乐章

  --后来的日子

  19669月,痖弦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习。之后,又入威斯康辛大学就读,获文学硕士学位。

  在爱荷华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学习的几年里,伴随着学术视野的开阔,痖弦对人生、事业、功名有了一番新的审视。毫无疑问,继续沿着新诗的创作道路走下去,这位倍受读者尊仰的大诗人定会取得更加灿烂的成就;且作为桂冠诗人的形象定会更加光彩夺目。本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恰恰相反,生活展示出另外一种逻辑,痖弦决定把诗人的激情、诗人的冲动、诗人的情绪、诗人的感觉、诗人的浪漫,总之,所有属于诗人的一切,统统打点收藏,交给昨天保存。痖弦确定了事业追求的新目标,他要培养文学新人。下决心当编辑了!

  于是,一块块文学园地相继出现,《幼狮文艺》、《幼狮学志》、《幼狮少年》、《幼狮月刊》、《联合副刊》、《湄南河副刊》、《读书人专刊》、《联合文学》、《世界日报副刊》、《小说世界》、《湄南河诗刊》……痖弦俨然一名老农,在这些园地里料理。其辛勤尽责的程度恐怕远远胜过老农。你有雪片似的来稿,痖弦就有同样多的亲笔复信。不是客套。复信内有具体意见,有指导,有期望,还有,附给习作者一份由痖弦亲自搜集编排的全国各地文学期刊、报纸副刊的联系方式。厚厚的一口袋寄给作者。这位总编辑还专门指定一名编辑长年累月浏览地方小报,从中发现人才。有“三载通信,终发一稿”的真人真事传为佳话;一名路人迎上痖弦,说:“是你改变了我的一生!谢谢您给我指了一条人生的路,按照您的指导,我现在成功了!”说话的是一位已很有名气的工艺美术家。当初还在上学期间,是痖弦亲自到学校发现了这个苗子,约她为副刊插图。在痖弦的收藏柜里,至今存放着她赠给恩师的木雕艺术作品。张爱玲的“三不”--不接电话,不开门,不回音,在业内是有了名的。对痖弦例外。因为这位大编辑不仅扶持文学新人,还为作家提供服务,比如留心搜集作家信息,及时为他们送上急需的资料,甚至生活用品。连哪位作家有什么癖好,爱吃什么东西都想到了。作家陈之番就收到痖弦送去的他最爱吃的窝头。张爱玲当然自不待说。

  痖弦有一整套办报理念,诸如“三真路线:探讨真理,反映真相,交流真情”;诸如“博大均衡”:博大,宏观看世界;均衡,激进与保守均衡;民族与乡土均衡;现代与传统均衡;海内与海外均衡。痖弦曾经用四个工作日找出两个校对上的错误,他说,编辑的工作是神圣的,找出错误是对于语言文字尊严的捍卫。

  ……是的,痖弦是把编辑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来追求的。临到退休前,还在策划召开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华文报纸副刊学术研讨会,并创立他的副刊学。直到今天,痖弦还在怀念着他的读者、作者和那只伴了他几十年的笔筒。还有,那个在灯光下泛光的椅背右角上的亮点……

  桥桥什么时候已离开座位,拖着氧气塑管儿到灶台前给我们煮她亲手制作的馄饨。诗人继续叙述着他的岁月……

  我在想,爱荷华大学、威斯康辛大学校园内的讲坛、绿地和散落在绿地上的美国南方乡村歌曲的旋律是通过怎样的魔力,将一位杰出的诗人点化为一位伟大的耕耘者的。

  让时光定格在1966

  倘把1966作为界碑,从这里看过去,痖弦的生活可分为两段:一边是诗人,一边是园丁。

  如果把1966作为桥墩,啊,蓝天上映着一座壮观的吊桥,那不正是大诗人、大编辑家痖弦的精彩人生的大写意!

  感谢生活,为我们孕育出痖弦这样的一位大地之子。(7564

  2004.7.10于温哥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