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知熠
第四章 超级厚黑龙虎榜
在前面的两章里,笔者引进了超级厚黑学的基本理论。也给出了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我们看到,古今英雄人物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正确地使用超级厚黑术。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这部浩瀚的历史画卷其实充满了超级厚黑的精彩漫画。整部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超级厚黑史。在这部历史里,充满了诡诈,充满了阴谋,充满了厚黑,也充满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超级厚黑教主以为,超级厚黑学是迄今为止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的最好总结。
那么,在超级厚黑学的功名龙虎榜上,在这千千万万的历史人物中,谁的名字榜上有名?谁的名字又高居榜首呢?我们将在这一章里就这个题目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第4。1节 超级厚黑天下第一条好汉
读者诸君,当你读到这里,也许你会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在这些不可胜数
的历史人物中,谁配得上超级厚黑天下第一条好汉呢?
也许笔者的答案会使你大吃一惊:超级厚黑天下第一条好汉竟是一女人。虽然这可能会使男儿蒙羞,但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笔者经过仔细地考察和比较,觉得超级厚黑天下第一条好汉的桂冠非唐朝武则天女士莫属。我们在前面的一些章节里已提到过武则天,在这一节里将作更多的探讨。这个人在超级厚黑学的掌握程度上,没有任何人可与之相比拟。
我们应该看到,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其实,在一向是男人们专权的封建社会里,武则天要成为一个女皇帝是很难的。而她最开始时的地位并不高,特别是她还是老皇帝的才人,与高宗李治的关系构成乱伦,就更增加了她梦想做女皇的难度。可是,武则天都一一地做到了,她稳打稳扎,步步为营,谁挡道了就搬开谁,硬是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没有非凡的权术和毅力是无法成就如此之伟大功业的。
当武则天还是唐太宗的一个才人的时候,她就在太宗病重时勾引太子李治。居然想通过与太子的私情,达到今后出头露面的目的。可见,武则天即使在她最最没有希望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显然武则天是有准金刚的。她看准了太子是她唯一的救星。
在唐太宗死后,武则天按照规矩,削发为尼,被送入感业寺。有人推断说,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李弘是在尼姑庵中怀上的,证明高宗李治曾偷偷地跑到尼姑庵中与武则天偷情。当然,还有人说李弘不是高宗的孩子,是武则天与别人偷情所生。是否真有此事,我们就不管它了。
后来,通过王皇后的大力协助,李治最后把武则天偷运进宫里。我们曾在前面的章节中讨论过王皇后没有准金刚,此举该是多么愚蠢!
王皇后以为自己在利用武则天,她不知道其实是武则天在利用她。武则天在使用其用金刚。很快,武则天帮助王皇后摆平了萧淑妃。她也得到了仅次于妃子的昭仪之地位。但武则天绝不满足于终身做一个昭仪。她利用完王皇后之后,马上将王皇后作为自己的敌人,作为自己应该铲除的对象。读者诸君,你应该看到,武则天的目标是非常清楚的。她的盟友在新的情况下就成了她的敌人。
武则天显然懂得信金刚的重要性。重回皇宫后,她立即使用其信金刚拉拢使女们。对她忠心的,她就给予厚赏。甚至将皇上赏给她的礼物赏给她的最忠心的使女。可想而知,这帮使女们都会对她忠诚。皇宫里的一举一动,武则天都了如指掌。笔者以为武则天的这一手确实是相当厉害的,也是相当聪明的。武则天略施小恩小惠,使女们就会向着她。我们要知道,武则天看准的是唐朝的锦绣江山,这一点点钱财与她的目的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武则天是那种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人。为了栽赃陷害王皇后,她可以亲手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她所使用的是黑金刚和骗金刚。不过,这个黑金刚和骗金刚使用的太阴狠了,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愿意陪上。
为了达到让高宗废掉王皇后的目的,武则天还栽赃王皇后用魇魔法害皇上。当时皇上感到胸口痛,人们在皇后的床底下发现小木头人,上面写着皇上的生辰八字,且有一根针直刺小木头人的心口。当然,所谓的魇魔法自然是武则天所为。不过,要完全嫁祸给王皇后,武则天还必须依靠她的忠心不二的使女们。这也说明王皇后没有对下人仁慈的信金刚,才至于遭武则天的暗算。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武则天能达到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的目的,与高宗李治的昏庸无能是分不开的。这个李治,不仅无能,还特别愚蠢。不仅不听大臣们的忠告,还要一意孤行。王皇后即使想害人也绝对不会害到皇帝的头上去。她害皇上对她有什么好处?害她守活寡?她想害也只会害武则天。武则天才是她的真正敌人哪!身为皇上连这一点都不能明察,难怪唐太宗不太情愿传位给李治。李治后来受到武则天的监控,没有一点行动自由,以至于最后郁闷而死。我想这就怪不得别人了。
登上皇后宝座后,武则天又处心积虑地清除她的政敌。武则天的最大对手应该说是太尉长孙无忌了。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舅,他的妹妹就是唐太宗贤惠的长孙皇后,而且长孙无忌又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德高望重,不可能被轻易拔掉。
武则天先清除长孙无忌的朋党,直到他孤立无援后,才对长孙无忌下手。武则天在这里用的正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反面用金刚。不让敌人联手起来对付自己,而是将他们一个一个地消灭。这也说明武则天能很准确地掌握时机。
显然武则天早就有心于皇帝的宝座。 一般女人登上皇后的宝座就会心满意足了,可这不是武则天。武则天一定要有无限的权力,一定要控制朝廷。当她发现自己的儿子,太子李弘,如果即位当政的话,她的皇帝梦就会破灭的时候,武则天毫不犹豫地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不仅如此,当武则天发现她的第二个儿子,新太子李贤聪敏能干时,她又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李贤废为庶人。后来又将李贤害死。武则天的狠毒真是天下少有。人说虎毒不食子,可武则天仅仅为了达到自己当皇帝的梦,连着害死了两个亲生的儿子。这该是有怎样黑心肠的人才能做得出来的啊!
据林语堂先生在其名著《武则天》中统计说,武则天一共生了八个孩子。看来她的生育还真不少。不过,这也许与武则天后来的“独宠”有关。注意到这独宠二个字是打了引号的。武则天不许高宗与除她以外的其他女人接触。我们在前面说过,高宗偷偷摸摸地与武则天寡居的姐姐搞上手,而武则天把她亲姐姐毒死。后来,高宗又和武则天的侄女搞上手,武则天照样把自己的侄女毒死。武则天连自己的亲姐姐和亲侄女都不放过,其他的女人她还会放过吗?
显然,武则天的防金刚是用得极好的。她绝不容许有任何失误,绝不容许自己的地位受到哪怕是一丁点威胁。宫廷里到处都是武则天的密探。高宗的一举一动都是受到严密监视的。
在武则天所生的八个孩子中,二个受了武则天长达十几年的幽禁,有五个孩子被武则天自己害死。历史上很难找到一个如此残忍的母亲。也许很多人对别人手段残忍,但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如此残忍真是不可想象。武则天的黑金刚正如李宗吾先生所说,是“黑如煤炭”,也许比煤炭还要黑上千百倍。
据说高宗李治在某时刻清醒了,他看出了武则天的残忍和狠毒(是不是有点太晚了?),也许还看出了她的阴谋,武则天在当时已经害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还有她自己的姐姐韩国夫人。李治想废掉武后,他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宠臣:中书侍郎上官仪。可惜事不机密,武则天很快发觉了。上官仪难逃被武则天囚杀以及全家遭殃的命运。
笔者以为,李治真是异想天开,他不知道他已是大权旁落,而且他的周围都是武则天的心腹。他的谋略有什么会逃过武则天的眼睛呢?而且,没有丝毫的防金刚,他的谋略算什么谋略?枉送别人的性命而已。
唐高宗李治很快忧郁而死。武则天派她的二个儿子走走过场后,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不过,武则天做皇帝还是有些政绩的。也许因为这些政绩,有人对武则天的攻击就不是那么难听。特别是对文人,武则天是极其欣赏的。历史上有个规律,如果一个统治者欣赏文人,崇文学,重著述,即便罪大恶极,也可得到某种原谅。原因还是很简单:历史都是文人写的嘛!
我们在前面讨论过李治死后,武则天先后与很多人淫乐,大乱宫廷的事。由此可以看出,武则天脸皮极厚。据说武则天还编过一本书,那是她初为皇后的时候,书名是《烈女传》,书中大肆褒奖天下烈女。由此看来,武则天对人对己,要求是大相庭径的。武则天的脸皮也因此显得更厚了。我们在这里借用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的话来说,武则天的脸皮“厚如城墙”。
笔者没有读过《烈女传》,但读到过一些介绍。听说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烈女,其丈夫已死。不知何故一男子拉了她的手。她痛苦万分,用刀亲自砍断自己的手臂,只因为她的手已无法为她守节了。如果武则天用这种逻辑来要求自己的话,恐怕浑身上下应是千疮百孔了。
超级厚黑教主说,很多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使用骗金刚。武则天在当皇后的时候,为得到天下人的好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编什么《烈女传》。等到高宗一死,她篡位后地位稳定,武则天的原形就包藏不住了。她不仅不做什么烈女,而且要做世上放荡的女人了。武则天的行为恐怕会使天下最放荡的女人汗颜。她同时与几个男人性交,而且还是在七十多岁的高龄。呜呼!比较一下编《烈女传》的武则天和那个垂垂老矣但在龙床上与人苟合的武则天,读者诸君,你会生出多少感慨来?
女权主义者一定会为武则天叫屈。男人做皇帝可以公开地有三宫六院,女人做皇帝为什么不能偷偷摸摸地有区区几个情人?编《烈女传》的武则天是一个女人,所以她要写《烈女传》。可是在龙床上与人苟合的武则天却是皇帝,所以她能与多人苟合,就象一个皇帝对一个女人是龙恩浩荡一样,她武则天对这些臭男人也是龙恩浩荡。男皇帝可以同时御几女,女皇帝自然可以同时驭几男了。难道有什么值得厚非的吗?
也许女权主义者言之成理。似乎我们无法反驳。但我们是社会中人,我们的评价只能以社会的标准来评价,我们的行为也必须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武则天身为皇帝,岂能公然地违反社会的道德标准?
超级厚黑教主说,武则天得到超级厚黑天下第一条好汉的桂冠绝不是偶然的。这个无与伦比的女人八大金刚样样齐备。脸皮厚,天下无人能与之相匹敌。心肠黑,天下无人能与之相匹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天下更是无人能与之相匹敌。
注:对武则天所生孩子的统计,笔者主要根据林语堂所著的《武则天》。林先生断言武则天有八个孩子,笔者只知武则天生了六个孩子,即四男二女。也许另二个不为一般人所知。
首载于《华夏快递》,在这里有一点点改动。